书城文化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3辑)
11254100000016

第16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要做到像谦卦那种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真的很难。如果能做到无争,在中国儒道系统中,你的修为境界已经相当不错了;按佛教的修持,起码也到了罗汉境界。小乘佛教的罗汉像观卦一样,修行的位阶是一阶一阶往上提升的。像《金刚经》就说,修到阿罗汉时,与人没有纷争,不起冲突,贯彻谦卦无争的精神,是“人中最为第一”或“第一离欲阿罗汉”,离开欲望的纠缠,是表现最优秀、最雍容大度的。修到这个境界,离菩萨仍有距离,但至少已经做到“无争”了。那么我们看政坛、商场的这些人,离“无争”的阿罗汉又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所以很多的痛苦、业障也伴随而来。

观卦是宗教性或准宗教情怀最浓厚的一个卦。什么是“观世音”?什么是“大势至”?什么是合起掌来“阿弥陀佛”的终极解脱之道?我们讲过,从数字观象法看,“临”加“观”就是中孚卦,中孚才有机会渡彼岸、得到终极解脱。“观(觀)”字如高空中翱翔的鸟,这种鸟飞得高,看得远,视野辽阔、巨细靡遗。在佛教中,观不只用肉眼,还要用心眼;不只看外面,也要检视自己的恶念、善念。做这种冷静的深透观察,才会真正看到事情的真相。肉眼看到的只是虚妄的表象,若执著为真,就会刻意争夺;要是把它看透了,自然觉得没什么好争的。这就是观的价值。

有高度、广度、深度,观卦六爻就如“欲穷千里目”,必须“更上一层楼”。每上一层楼就到一个位阶,看到的事物就不一样。用佛教的观点来看,当你是众生的时候,趴在地上,天天忙于生活,天天都是忧悲烦恼,所观的就很有限了;可能也根本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就为那些虚妄的假象烦得不得了。要是有机缘,修到了罗汉果,脱离了众生的执著,你看的跟众生看的就完全不一样。从众生到罗汉,因为观的结果不一样,众生的痛苦,在罗汉可能就觉得可悲、可悯,但罗汉之上还有菩萨,菩萨之上还有佛。也就是说,罗汉往上看,就无法理解菩萨的看法、想法、做法;而菩萨也很难想象佛的境界。换句话说,自以为是的罗汉境界跟愚痴的众生境界,很难达到菩萨或佛的高度。而菩萨的观,和佛的终极圆满境界又是天差地远。这也就是观卦绝对不能脱离临卦的道理,身临其境,自然就有对境的“观”。所以临、观永远是一体的两面,没有临,就没有观。《易经》之所以有这么高明的“观”,因为它不是一个人作的,不是一个人的“临”,是很多人把亲身经历过的“临”,最后组织化,利用《易经》的卦爻结构,用文字表达出来。其实,一个人的经验哪有这么多?谁能经历四千零九十六种变化?只有集结不同时代的众人智慧,才可能产生这么高远、深彻、广大的见识。

就像我平时讲学,有些《易经》的卦例,很多不是我自己经历的,有一大堆是学生经历的,结合自己或旁观别人,才可能每个卦、每个爻几乎都碰过。而动态的六十四乘六十四的四千零九十六种变化统统经历过,那是一个人的一辈子绝对办不到的,因为有几率的问题。像占卦,六个“六”的坤卦全变成乾卦,几率是最低的,差不多是一千七八百万分之一,要碰到真的很难。如果一个人在他一辈子之中,《易经》四千零九十六种变化都亲身经历过,那么当然有不同凡响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