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4辑)
11254200000020

第20章 恒卦《彖传》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恒卦的《彖传》比较特殊,特别长。如果没有耐心深入玩味,你会觉得它很啰唆,但是确实有必要讲这么多,这样才能成就恒。因为恒很不容易,所以需要慢慢开导。恒卦的《彖传》有八十一个字,是《易经》中最长的《彖传》。如果是单纯解释卦辞,根本不需要解释这么多。主要还是有赞易的部分,要把恒讲清楚。因为恒很容易被误会,有的人以为保守就是恒,一成不变就是恒,没有想到恰恰是一成不变不可能恒,时间长了你还是要交棒给下一代。所以恒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保持一个稳定态,要成为长久的东西,一定是该变的时候会变,如此终而复始,生生不息,像星球运转一样,绕完一圈之后,要再绕一圈,再绕一圈跟原来那一圈不完全一样。恒有稳定保守的一面,但是从长远看,到一定时间就要变,穷则变,变则通,一定是会有创新的,这才能成就恒。

恒卦《彖传》是最长的,《彖传》最短的是哪一卦?随卦。随卦是在每一个刹那追求永恒,而恒卦是拉开了,幅度很广。恒就是久,《杂卦传》说“咸速、恒久”,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序卦传》也说“恒者,久也”,除了“久”还有“常”,“常”就是面临一些变化,不会磨损,可是这并不代表恒没有变化。

在最早的时候,人类对宇宙的探测还是比较原始的。像太阳是恒星,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是一天到晚都在转的,可是太阳好像一点都没动。太阳怎么会不动呢?因为作为恒星,它动的幅度更大,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出来。宇宙间没有不动的星,没有不变的东西,星辰也会生老病死,从所有这种变化之中,不变的东西不可能有,现象永远在变,没有不变的。所以恒不能解释为“不动”。其实动得很厉害,只是它动的时候,你感觉不到。“恒,久也”,说的就是它永远在变,但永远保持稳定状态。

“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这一段跟前面的咸卦是完全对应的。“刚上而柔下”,长男在长女上,震刚在上,巽柔在下,这是恒的格局。“雷风相与”,上卦跟下卦,爻对爻完全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像“初六”与“九四”、“九二”跟“六五”、“九三”跟“上六”都是充分契合的。“雷风相与”是互相的,要互相尊重,没有谁比谁高、谁比谁下。然后怎么成恒呢?“巽而动”。指的是恒卦长久的动,好像不会老,不会折损,越动越欢,因为它是巽的基础,内巽下了很深的工夫,长久的沉潜、低调,才成就外动、上动。在基层的时候埋头苦干,到台面上则展现不同的风采。“刚柔皆应”,指上卦跟下卦相对的爻没有任何一个不应的。恒的结构就是这样,很完美,结构上有这种完美性,所以才能成就恒,不管外面怎么动荡,它的结构不受影响,不会松脱,也不会腐蚀。

下面就开始解释卦辞了。“恒,亨无咎,利贞”,这是卦辞的前半段五个字。答案只有一个,也是五个字:“久于其道也。”“其”就是自己,大到宇宙星云,小到个人起心动念,都有其正确的运转轨道,以及应该坚持的原则,而且不是偶然的,一定要在固定的道上长久奋斗、长久运转,才能跑出恒的成果,才会“亨,无咎,利贞”,才能成就久。

另外,从咸、恒、遁三卦自然的顺序来讲,咸卦时的少男少女,年轻的时候热情充沛,而且感应比较灵敏,没有那么多的功利计较;到恒卦的时候要背生活担子,到老夫老妻的时候一般来讲感度会退化,就连小孩子的特异功能七岁以后就退化了,没有感了,感在生活中磨掉了,如果还能够恒、有感,你就突破了。那这两个卦对你来讲是存在的,是“久于其道”。因为人对任何事物最初会有感动或者新鲜感等,而看久了就好像麻痹了。如果可以不断地感,还能够维持,就代表敏感度一直保留。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下面就得举例了。咸、恒都取象于天地,宇宙天地之道,是“恒久而不已也”,不停不止,生生不息。不是一条线,而是螺旋形的周而复始。在我们的身体中,中医也讲是圆的运动,不是直线的,是有往有来的。在整个运转的时候一定有一个中心轴,一直在发展、扩充。

下面就解释“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这一圈完了,下一圈又开始了,而不是这一圈完了就结束了,不然怎么叫恒呢?就算这一圈是一亿年也不是恒,因为一亿年之后没有了。这一圈结束,新的一圈又开始了,才是“终则有始”。像蛊卦干蛊成功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复卦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都是如此。所以恒如果积累够了,就可以代代新。世事如棋局局新,没有重复的棋;日夜终而复始,没有完全一样的日夜。“终则有始”的“有”其实就是“又”,以前是一个字,不能说那边终了,下面没有新的开始,那就不是恒了。

卦辞解释完了,下面就是赞易的部分:“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日月是最明显自然的象,是很长久的,为什么日月能久照呢?而我们创造的很多东西都不能久照呢?因为我们没有“得天”,得天就独厚,不得天就是没有按照自然的天则,没有得到自然律不变的“方”,怎么折腾都不可能久照。“得天”就掌握到了永恒的创造的能源,依循自然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才能天长地久。道家讲“得一”,“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则“天清、地宁”,我们在离卦中就讲过,要从光明的表象后面去追探光明的原因,为什么能烧这么久?因为后面有天在支撑,日月所有的行动都依循着自然法则在运作。所以所有的恒是有源头的,人家能够成功、能够“久照”,因为得天,“日月得天”就能“久照”。

“四时”,指春夏秋冬、元亨利贞、六七八九,“变化而能久成”,一成不变不能成恒。有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变的,所以春夏秋冬也是变化的,变化繁复、精彩,四季才更丰富。如果四季如春那就不好玩了,所以我们绝对不要把恒看成是不动、不变的,到一段该变的时候就变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该变的时候不变怎么能够长久呢?这就是四时变化而能够久成。

人就要学“圣人久于其道”,一定要有自己的最适合的奋斗的道,要久于其道,效益才能够浮现。有时候有的大道不是一辈子,还要培养接班人,几代人一门深入,专心致志于自己的道,最后“天下化成”。贲卦跟离卦的《彖传》都讲“化成天下”,那都是讲一个过程,教化成就天下众生,必须如离卦的“重明以丽乎正”或者贲卦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每一次都得依循正道,才能够“继明照四方”、“乃化成天下”。到了恒卦,已经成就了恒,怎么验证都是真理,所以它不是“化成天下”,而是“天下化成”。像那些经典、教义,曾经都是一些了不起的圣人“久于其道”凝注成的成果,所以叫“天下化成”。“化成”是动词,“天下”是受词,还在努力中,等到天下都化成了,表示已经有成果了。这种语法就像《大学》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最后说“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还有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也是追求平天下。“平天下”指还在努力,“天下平”则是天下已经太平了,结果出来了。“天下平”就是“天下化成”,究竟圆满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