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毓老师说老子
11255700000005

第5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王弼注】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一个时代因为什么尚贤?就因为愚民政策,必得尚贤,使民去争,争这个所以什么都不想。如清朝取几个进士,把大家都累近视了。“尚”的就剩几个进士,三更灯火五更鸡,考上进士的,又是近视中的几个“近视”(指没远见者)。

“不尚贤”,大家都是贤,那还争什么?看王弼注:“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我们不是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吗?既然“选贤举能”,“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同学懂得注的深意吗?王弼注的本子,也不白买,可惜我们没工夫细讲,同学必要自己细看。

同学看看高中时代为成绩的争,得不到还自杀。花那大工夫,读了些什么?旧时代,十五六岁将《四书》《五经》……都读完了;今天人才开始认字,二十几岁才懂一点皮毛。这不是批评谁,是可怜同学。

看看这一个政策,叫你争名、争利、争地位,永远争不完,争一辈子未必到手。要是不尚贤,不就使民不争了吗?说你考上进士可以做县长,不是做完县长就完,叫你继续争,争道台、争府……一个尚贤,叫你争一辈子,一直争到死。到死了,就说程度够了,就给一个勋章,一个红罗伞,叫你到死还争。

“不尚贤,使民不争。”再给你们一个启示。孔子教人:“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春秋繁露?俞序》)“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还争什么?专制时代使人争,所以孔子“有教无类”,叫大家“皆有士君子之行”,不必争。“有教无类”,那不是教育平等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谁贵难得之货?没有“贵族”,谁“贵难得之货”。没有贵族,难得之货也变成没有用的东西。像老师的古玩,给乡下老太太,乡下老太太要面钱,不要古玩。“不贵难得之货”,老百姓会为盗吗?所以,第一个,教育公平就不争;第二个,人的一切都要是平的,“不贵难得之货”,老百姓就不争。因为你“贵难得之货”,老百姓得不到,不偷你的做什么?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不教你看见可欲的东西,你能心乱吗?看我们满街小孩子杀人抢银行,就是可欲的东西太多,心都乱了,能不为非作歹吗?

看看这个教育平等、经济平等,都要平等了,那不是啥事都没有吗?制造可欲,这都是政策。像大家都直跑,他故意放一枪,引开大家的注意,叫你望旁跑,你忽略了自己该走的路子,也忽略了他走哪条路。懂没懂?没懂!再举个例子:狗本来是看家的,偷东西的,拿一块肉,往那一扔,狗去争肉,忘了偷东西的。皇帝专制时代,他大盗盗国,他就用一块肉支配你,叫你去争肉,你光像狗似的去抢那块肉,然后你不知道他已经盗国。想想,一开始,他下面就盗国了。他扔块肉——“尚贤”,大家便争这个“贤”,贤到手了,地位不同了,就可以买古玩玩。有钱有地位了,你有可欲,他便以可欲的东西满足你。

明白了这,看看这个政策的结果,就明白王弼何以发“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这个问。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王弼注】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心虚则志弱也。守其真也(注“常使民无知无欲”)。智者,谓知为也。

“圣人之治”与前面正相反。“圣人之治”得这样,参考严复先生批:

【严复批】虚其心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

“虚其心所以受道”,越虚心,才越能接受外面之力量,充实我们。“实其腹所以为我”,把肚子吃饱,身体健康,铜墙铁壁,为我自己。“弱其志所以从理”,弱其志才能从理。同学就是强其志,故不从理。就自己对,谁也不对。“而无所撄”,“撄”,加也。就从理而无所加。道理以外的事都不接受。“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强其骨之目的,就是要“自立而干事”。

“圣人之治”与前面正相反。前面是“弱其骨”要你尚贤而争,贵难得之货而为盗,见可欲而心乱——这是弱民政策。

再看强民政策:“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完了以后,“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到这时候,老百姓无知、无欲、不知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不知美之为美、不知恶之为恶,也没有欲。因为什么能这样?因“守其真也”。守住自己的真。

同学多以为老子是空的,此处可见老子的“实”。老子指出社会的病态,批评得多么一针见血。在乱制之下,他要你尚贤而争、贵难得之货而盗、见可欲而心乱。他叫你争、叫你盗、叫你心乱。老子说“圣人之治”不能和老百姓斗法,乱治就是斗法,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经过这几个步骤修养之后,“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么一弄,“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聪明人不敢要老百姓乱来。因为人人都有知识了,那些想要做坏事的也不敢做了,不敢再出花道道(指花招)和百姓斗法。那怎么做呢?圣人“为无为,则无不治”,他“无为”而做,没有不治的事,那哪能干不好?这就是“养生主”。怎么养生?就这么养生。

同学以为老子虚无。有人还说“智慧的老子”。说这话是糊涂,不智慧能写《老子》吗?

懂了吧!一般人那样为政。圣人养其本然之善,存其心,养其性。这才是为道,这才是为治。

什么是帛书本《老子》?

帛书本《老子》,是指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五十多部失传了两千多年的帛书。其中在两张制作年代不同、形制不同的帛上,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分别抄有《德》和《道》这两篇文章。由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与传世的《道德经》貌似形同,学者们根据这两部帛书成书年代的先后,将它们分别称为《帛书老子甲本》和《帛书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

考古和文本研究都已证明,下葬在汉文帝时期的《帛书老子》,下葬时就已是旧物或古董。《帛书老子甲本》,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不避汉高祖刘邦名讳。乙本字体为隶书,避刘邦名讳,但不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说明乙本成书于刘邦在位时期,即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之间。而甲本应完成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前,至于前到什么时候,目前难以定论。

甲乙本均是《德篇》在《道篇》之前。甲本中《德篇》与《道篇》虽誊抄于一人之手,但誊抄者保留了母本中用字的规范,使今人能够从“圣”“其”和“百姓”等字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中,得到这两篇文章的母本分别产生于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的资讯,为《道》和《德》曾是两篇独立流传过的文章提供了证据。

1974年9月,文物出版社首次影印出版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原文。1974年第11期《文物》杂志登载了《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释文》。1976年3月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释文和注释》,书后附有帛书本《老子》甲乙本和傅奕本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