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千村故事·手技手艺卷
16866500000013

第13章 奉化条宅村 条宅布龙

条宅村,位于奉化江上游的小山村,村南苕溪,村北公路,原村名为苕霅,以溪得名。约950年前,陈氏祖先从奉化三石村迁移至此,落脚发展,故本村名为条宅村,相传至今已繁衍16代。宋朝时祖先官至兵部侍郎,民国时,陈宗熙、陈宗列曾至民国高官。

条宅龙舞是奉化布龙的代表,是奉化布龙的摇篮,龙舞是由敬神、娱神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奉化志》记载,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条宅村已有龙舞,俗称滚龙灯、盘龙灯,初为谷龙、稻草龙,后在草龙上盖上青色或黄色的龙衣布,逐渐演变成竹篾扎龙头、龙节、龙尾,裹以色布的布龙,龙舞活动通常从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始至正月元宵节结束,每当干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之时,农民们随着龙舞队,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龙潭祈祷,向龙王求雨。潭中的蛇、鳗、蛙等水生动物视为龙的化身,尊称为龙王,请而归之,如神供奉,待到旱情解除,再把它送回原潭。送回时要举行“送龙行会”,期间有龙舞表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舞这个民间习俗。

条宅村自古就有舞龙的传统,据专家推测,已有80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条宅龙舞,以九节龙为固有程式,均由男子群舞,人数一般与龙的节数相当,有时配龙头手2个,以备中途替换。舞龙队员各个技艺娴熟,动作干净利落、灵活敏捷,再加以热烈与奔放,舞起来只见一条活生生的神龙在飞腾,人在翻舞,龙身迎风,呼呼有声,煞似蛟龙出海,令人屏气凝神,目不暇接。条宅龙舞的舞姿变化多端,原有50多个不同的动作套路,表演时一气呵成,使人眼花缭乱,整个舞蹈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三个过渡动作。

具体舞蹈动作有盘龙、龙抓身、挨背龙、龙搁脚、左右跳、套头龙、龙脱壳、龙翻身、双节龙、背摇船、圆跳龙、满天龙、游龙跳、靠足快龙、弓背龙、龙戏尾、龙出首、快游龙、直伸龙、快跳龙、滚沙龙、大游龙、小游龙和龙钻尾等国家规定套路22个障碍舞龙与竞速舞龙。其中许多不同的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的技巧,都是民间艺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条宅龙舞的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舞动时做到“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舞得“狂”,舞得“活”,龙身“圆”,形态“神”。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有一种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布龙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一颗璀璨明珠,渊源深厚,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条宅布龙就是奉化布龙的突出代表。1946年元宵节,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奉化举办了全县龙舞大赛,参加的舞龙队有108个之多,争奇斗艳,一比高低。以陈世雄为龙头手的条宅布龙技压群雄,夺得了标有“活龙活现”四字的锦旗一面。1947年正月初二,条宅村舞龙队在陈世雄带领下到溪口舞龙,适逢蒋介石和蒋经国在溪口老家度假,蒋介石自幼喜欢龙舞,听到这一消息后,便派人邀请条宅村舞龙队到自己祖居“丰镐房”进行表演,由蒋经国夫人蒋方良给了赏钱。龙舞在奉化流传之广泛,群众基础之深厚,可见一斑。

1955年2月,条宅龙舞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杭州登台献艺就一鸣惊人,轰动省城。同年3月,作为省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赴京出席全国会演,一龙倾倒京城,获优秀演出奖,接着到中南海为中央首长和国外著名人士表演,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的赞许。周总理还高兴地说:“这条龙可以出国。”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观后赞叹不已:“我看了你们这条龙,真是大吃一惊,使我大开眼界,练就你们现在的功夫非30年工夫不可”。随后由中国青年艺术团带此节目参加了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铜奖。

在条宅村,有一位知名度极高的舞龙高手叫陈行国,是奉化布龙的第五代传人。他喜龙、舞龙、制龙已有35个年头。陈行国1961年4月出生于奉化尚田镇条宅村,出生于舞龙世家的他,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父辈们的艺术熏陶和言传身教。1977年,16岁的他投师舞龙大师陈世雄门下,执掌村少年舞龙队的龙头。条宅布龙向来以“游、盘、滚、翻、跳”为舞蹈主线,张弛有序,节奏明快。实践中,陈行国年少无畏,在保持快船龙、摇船龙、操身龙、左右跳等优秀舞姿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半起伏、蝴蝶式、水落花、高塔盘等20余个新颖的造型动作,以静衬动,更具魅力。

1976年6月,以陈行国为龙头的条宅布龙队,首次赴杭参加全省龙舞大赛,一举夺魁。此后陈行国率队伍赴北京,六赴省外参加全国级龙舞大赛和全国一至五届农运会,多次喜捧奖杯而归。2008年他荣获奉化首位国家级“非遗”布龙传人。在舞龙的同时,陈行国还在家里开设神龙制作坊。20余年来,他亲手制作出1200多条高质量的各种布龙,2008年制作了一条长100多米的24节巨龙,2000年精制一条白龙,并首次出国到比利时。同时,陈行国还身兼省内外30多支舞龙队的教练,热心传授舞龙技艺,让条宅布龙发扬光大。

自古奉化产生过多少布龙,没人能说清楚。有多少人承担起传承的职责,也没人统计过。条宅舞龙需要传承,传承还需要更多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