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
17201100000014

第14章 关于炎帝传说的几个问题李世平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对于其历史上功勋卓著的人物都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并用这些传说告诉人们祖先的功绩,还通过对祖先功绩的传说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也不例外。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之一,在古代就有着极为丰富的传说。关于炎帝的传说,虽多出自后人的追述,便考其传说内容及与传说的时代相符合的社会生活情况,我们认为这些传说绝大多数都有其合理性。绝不能因为传说中的某项事件与史实不相吻合而将这些传说视为荒诞不稽。而对于以考察历史真相的历史学来说,重要的不是考察这些传说的有与没有,而是用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和理论去考察这些传说历史的真相,去弄清传说时代口头传说的历史本质。

本文限于作者的学识,不敢去妄谈炎帝传说的历史本原,只希望对炎帝传说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陋见,并借此纪念我们民族的这位伟大祖先。

一、炎帝(神农)传说中的地域分布炎帝与神农是否为一人,学术界有所争论,作者认为炎帝与神农就是一人,回避这个问题的讨论。

《广雅·释地》谓“神农度四海内,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四海”在古代并非对海洋的称谓。《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里的“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亦是极言夷蛮之多;而上古时期蛮夷戎狄又总是与华夏对称的。因此,这里的蛮夷戎狄概指华夏族之外的所有四裔部落,这里的四海也是指的除华夏族居住的中原地区之外的所有地方。从《广雅》中神农度四海来看,是说神农氏足迹遍布天下的各个区域。

炎帝神农氏显然不可能足迹遍布天下各个区域,但是传说中说他足迹遍天下也并不完全是无稽之谈。

炎帝早期的活动区域根据周人的传说是在姜水流域《国语·晋语四》:“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在今陕西境内的渭水上游一带,差不多就是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区域。这里东临“蓳荼如饴”的渭河平原,西接陇东高原,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理想之地,于是这里成了炎帝族的发样之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需要有更为广阔的耕种之地,更需要有新的食物种类,于是炎帝族开始迁徙。

自西向东的迁徙可以说是炎帝族迁徙的主要路线,因此渭河平原以东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遂都有了关于类帝神农氏的传说。

《管子·轻重戊》:“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史记·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虫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

以上两则是说炎帝在今河南,山东地区的活动。淇山的具体位置失考,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是神农“作树五谷”之处,反映了神农在河南地区的农事活动。《帝王世纪》中的“初都陈”,在今河南的淮阳县,“后徙鲁”,这里的具体位置在鲁国何地不详,只能说在今山东地区亦是炎帝神农氏的活动范围。

河南地区能找到的后世认为是神农遗迹的,是温县的神农涧。《潜确类书》卷三十一记“神农涧在卫辉府温县。神农采药至此,以杖画地,遂成涧”。温县与淇县相距并不遥远。两处有关炎帝神农的说法,都与医药、农业有关。因此,炎帝神农氏东迁过程中,在河南境内滞留是完全可能的。

山东境内炎帝神农氏的遗迹不多,仅《说郛》六十辑《九域志》说:“谷城,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谷城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

河北境内的炎帝传说,就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炎黄大战的涿鹿之战了。

炎帝神农氏的自羌水迁徙,不是跃进式的迁徙,而是渐进式的迁徙。从传说中神农氏播植百谷和尝百草的情况来看,他的迁徙过程是一个走一段住一段的迁徙,即在植物种类较多的地方,会停留较长时间。

炎帝族在迁徙过程中,留下遗迹最多的是山西、湖北和湖南。

《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但山西境内,炎帝留下遗迹最多的是晋东南地区的高平市。《元和郡县志》卷十五引《后魏风土记》谓:“神农城在羊头山,山下有神农泉,即神龙得嘉谷之所。”今在高平境内,羊头山上的神龙庙,神龙井,山下的炎帝行宫,炎帝陵碑等仍然留存。虽然这些均为后人所建,但将炎帝遗迹建设保留得如此完整,也反映出在传说中炎帝在这里停留了较长时间。

古代传说最多的区域,是在今湖北随县。《水经注·濯水注》、罗萍注《路史·后纪三》引《荆记》、《汉唐地理书钞》辑《盛弘之荆州记中》、《汉唐地理书钞》辑《荆州图记》都讲到厉乡有许多神农遗迹。

湖南的炎陵县,亦是因传说中炎帝陵墓在此而得名。

全国如此多的地方留下炎帝遗迹,产生炎帝传说,说明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可并称颂炎帝的功劳。在这里,何处是真正炎帝故乡是次要的,炎帝有几世,如何迁徙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二、炎帝(神农)传说中的功绩分类

炎帝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受到世界华人的共同追忆,是因为他为民族早期的社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立下了赫赫功绩。这些功绩在传说中均有反映,归纳传说中炎帝的功绩,大致有如下几类:

1、发明农业

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第一项伟大的发明就应该是农业。将过去天然生长的可以食用的植物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进行繁育,这首先保障了人们不会像以前一样全靠采集为生(采集野生植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数量有限);其次是人工繁育植物可以使这些被繁育的植物少受甚至不受其他植物的影响。因此,农业的发明对人类是功德无量的大功绩,而这一功绩在传说中就是由炎帝神农氏所创造的。

《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使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的发明,作物的种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通过口感来了解作物的滋味,通过细心的观察来确定什么地方可以种植什么。除《淮南子·修务训》外,《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拾遗记》卷一称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管子·形势》谓“神农教耕生谷,以臻民利”。《管子·轻重戊》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绎史》卷四引《周书》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这些都反映了传说中的神农发明农业的功绩。

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农业生产,传说中还将农业生产工具有发明也归功于炎帝神农氏。《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炎帝神农氏,姜姓。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周易·系辞下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上述诸书都将耒耜的发明归功于炎帝神农氏,足见神农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在生产工具中,耒耜是早期农业生产中最适用的生产工具,而正是使用了这些生产工具,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水平才远远领先于世界。

2、发现医药

传说中炎帝神农氏的第二大功绩是发现了医药。《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世本·作篇》载“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天伤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几乎中国人都知道,为什么尝百草?因为“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早期人类的生活由于各方面条件较差,故容易导致各类疾病,而各种植物中,是有些植物针对某种疾病具有治疗效果的,这就是今天世界驰名的国粹——中药和草药。

中国几千年中草药治病的历史告诉我们,利用植物的生物及化学成份,是可以治疗人类各种疾患,保障生命安全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将中草药的功绩归于神农氏,实际上是歌颂着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同时,也歌颂着伟大的中华民族。

医药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应是经历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这从人类早期的疾病治疗多求助于求神问卜和巫师祈祷上就可看出来。古代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一方面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药的传统,但更关键的是反映出到原始社会晚期,先民们对一些植物的生物性质和化学性质就有所了解。而要了解这些植物的生物性质和化学性质,一方面要对其的药理有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敢于探索和实验。因此,神农发明农业和发现医药的传说除歌颂神农的功绩外,还反映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科学探索精神的民族。

3、作琴瑟

神农传说中的另一大功绩是作琴瑟。《世本·作篇》载“神农作琴”,“神农作瑟”,并且还具体说到:“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商。”其作琴瑟的目的按《世本》的说法是“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淮南子》称“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反其天真”、“反其天心”均指返回其初生之时天然童真之心,即“返朴归真”,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盗跖》。炎帝神农氏所处的时代,应该己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是可以肯定的,也是为后世贤哲所推崇的。

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制作琴瑟,在许慎《说文解字》、《广雅·释乐》、《路史·后纪》中都曾提到。这里除对炎帝神农氏的景仰之情而将制作乐器的功绩归于炎帝神农氏外,更主要的是在推崇神农时代的社会和谐安乐。

古代传说中对神农氏功绩的描述,显然是将远古人类的许多功绩都附会到了炎帝神农氏个人的身上,比如农业的发明、耒耜的发明,医药的发现等传说中炎帝最主要的功绩,显然是不可能由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部落完成的。传说均归功于神农,是因为神农成了传说中中华民族祖先的化身,他不是某一个或某一个部落,而是原始社会时期生活繁衍九州大地上的无数先民。

三、神农与农祭

在传说中,炎帝还与古代祭祀有一定关系。《淮南子·主术训》谓:“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徙而入之,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故其化如神。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这段文字是说神农时代的社会详和安定,但其中提到“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上古时期岁终献功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神灵,即在每年岁末向神灵贡献一年的收获。《礼记》中所记载的明堂,并不是专用以祭祀神灵以祈农业丰收的祭祀场所《礼记·明堂位》:“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唐孔颖达疏谓:“明堂者,以其记诸侯朝周公于明堂之时所陈列之位也。”这是说“明堂位”系诸侯朝周公时在明堂所捧的座次,并未说“明堂”为何等场所,但综合各种记载采看,明堂乃一祭祀场所是确定无疑的。而是早期用于重要祭祀的场所,所祭内容较为宽泛,但农业祭祀在所有祭祀中显得最为重要。

《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这些都是在歌颂神农的功绩。前文已经提到,还须说明的是神农“于是作蜡祭”,按《补三皇本纪》的说法是神农在发明农业以后才“作蜡祭”。“蜡祭”即“腊祭”,腊祭为年终之祭,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一般都有年终之祭。

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里就吟到:

腊月的时候,该祭天神了。

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年有三百六十天。

要让神欢欢喜喜的。

不仅仅彝族有年终岁末之祭,氐羌系民族中许多民族都有这类祭祀,如独龙族的“卡雀哇”,就是年末祭天神。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及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往往把农业、采集、狩猎等的收获归功于神的赐予,因此,对神鬼的膜拜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神农功绩的最伟大之处是“发明”或推进了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人的衣食源自人的劳动。但人类社会早期又肯定摆脱不了神鬼影响,祭祀神鬼不可消除,传说中神农氏作蜡祭,实际就是将人们对神鬼的经常性祭祀改为岁终祭祀。

除岁终对天神的祭祀外,以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在每年春天播种还要组织对神灵的祭祀。关于这一点,在炎帝神农氏的传说中没有提到,但从炎帝神农氏遗迹来看,应该是有的。山西高平羊头山上有块称“五谷畦”的据说是炎帝神农氏试种谷物的土地,面积不大,应该在0.2亩左右。这块地与其说是炎帝神农氏的实验地,不如说是炎帝部落的祭祀之地。因其位置(神庙旁边)与土地的大小程度正好与氐羌系民族中一些民族的祭祀地相当。

云南境内的景颇族,每个村寨村民均认为农业收获是山神的赐予。因此,他们祭祀山神特别隆重。祭祀的时间是每年春耕之时。届时全村寨的人聚到山神所在之处(景颇族没有为山神立庙,只是在村寨内平旷之处立代表山神的木架),在巫师的主持之下对山神进行隆重的祭祀。祭祀完毕,由巫师耕种山神旁边的一小块“神田”,而后村寨一年一度的农业生产正式开始。在景颇族人的心目中,在祭祀山神以前,在巫师耕种“神田”以前,任何人是不得动土耕种的;如有人敢于在此之前动土,则在未来的一年中,村寨中因生产,生活所出现的意外概由此人负责。“五谷畦”也应该具有景颇族“神田”的功能,它一方面是表示对神的尊敬,另一方面也通过在“神田”当中的劳动向族人讲述耕作之法。它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起到组织生产的作用,即“神田”耕种前不能动土,“神田”耕种后全族人同时进行耕种。

上古时期的农业生产,多以村社为单位统一进行。村社里面组织生产不是通过强制命令,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约定俗成,即种什么地方,什么时期种都由村社统一调度。神农时代由于土地广,生产工具相对落后,因此人们耕种时总是先将土地大片大片地烧荒,其后在烧荒的土地上进行耕种;一块土地往往不是单一个体家庭能够完成,所以以村社为单位集体耕种。这与景颇族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非常接近。在炎帝神农时代,像“五谷畦”这样的“神田”有极为重要的祭祀仪式,因而,这地块地上的收获物这往往成为祭神的祭品,即后世所说的粢盛。因此,后世的“藉田”礼就当起源于炎帝的“五谷畦”。关于这点,限于篇幅,姑且不在这里论述。

总之,在古代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中,对炎帝发明农业和农业生产工具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炎帝神农氏发现医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对炎帝神农氏的各项事功的探讨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不是某一个人,甚至不一定是某个部落,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先民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