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61

第61章 略阳罐罐茶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饮茶习俗中,略阳罐罐茶可谓是佼佼者。

略阳罐罐茶是用陶制瓦罐烧茶,这种烧茶方式,并不只陕西略阳一个地区,在甘肃省的康县、灰县、成县、西和、礼县一带也是如此,只不过“略阳罐罐茶”更有特色,更有情趣。它古朴,讲究、奇特,不仅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文化道德,而且具有相当高的科学保健作用。

人,生活在社会上,要与别人交往;人与人交往,要讲礼仪。作为礼仪的实物表现,最早最快最方便的,便是茶了。人们口头上常说:不管什么人,茶饭不可少。茶在饭的前面。民谣中有:早晨敬你茶三盅,晚上敬你酒四盏。这不仅是一种礼仪表现,而且从茶叶的物质成分来看,也是非常科学的。早晨敬你茶三盅,可以帮助你明视力,润肌肤,提神气,壮心脑,强筋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和血糖浓度。

在略阳的家庭中,烧茶的瓦罐有两种,小瓦罐和我国北方一只鼻烟壶的大小差不多,只有长者方可专用,其他成员则喝大罐罐面茶。熬小罐罐清茶,要好茶、细茶;烧大罐罐面茶,则用粗茶,大路茶。由长者享用小罐罐清茶,无疑是一种传统道德的敬老表现。外来客人,如属乡贤长者、至亲老人,主家也多用烧小罐罐清茶的方式敬奉。烧茶的形式极为讲究,那种礼义方式、周围气氛,比起日本的茶道来,并不逊色。

先把一只小巧的陶制瓦罐洗净,坐于火塘边上烧热,放进一小勺猪油,烧煎后加一小勺白面,再放一枚捣碎的香杏仁或核桃仁和一至二颗茶椒,在罐罐里翻炒。炒好后,搪于罐壁。接着下茶叶和食盐。关键是要掌握好火候,估摸茶叶炒黄炒香,再添水煮沸。等到茶叶香气四溢,沁人心脾之时,再倒入茶盅。主人双手将茶盅捧献到客人面前,请其品尝,同时,将早已烤在火塘边上的酥黄松脆的馍块,恭敬地递到客人手中,其礼仪之庄重,情义之真挚,气氛之祥和,使人际交往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烧茶的人,并不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担当的,必须是这个家庭中最有权威的主妇。如果家庭中有三代人,烧茶人必须是操持家务最有声望的祖母。如果婆媳和睦,儿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上接近婆母,也可以顶替婆母烧茶待客。如果祖母年事已高,又想显示一下“老太君”的尊严,便可以怀抱白铜水烟袋,坐在火塘边上陪客,操作大权则交给在家庭中受到宠爱的儿媳、孙媳和闺女。

受到隆重接待的客人,双手捧着主人精心调制的清茶,慢慢品,细细尝,尽情体味茶之神韵,领略茶之精髓。一阵阵热茶浓郁起来;嘴里嚼着酥黄香脆的馍块,肌肠也同时得到了充实,仿佛身入仙境。主客侃侃而谈,或言老少安康,或说六畜兴旺,或论五谷丰登,或赞政通人和……思想与感情交流,文化与道德融会,气氛和谐,热诚弥漫,宾主之间只觉得心贴得更近。客人从主人的言谈和眉宇间可以看出这个家庭能人辈出,老少和睦,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意!环顾四周,从客厅布局,家具陈设,农器置放,家畜管理,直到烧茶人整洁的服饰、发式梳理、手、脸、锅、灶的清洁卫生,处处都显示出这个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养和良好的家风。进而想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竟在略阳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中表现得如此自然,如此充分,难免叫人赞叹不已。

笔者曾在略阳山区走访过许多人家。不管是大西路的横现河、郭家坝,还是小西路的徐家坪、白水江,许多人家即使不是招待贵客,烧制的小罐罐清茶,也非其他地区的冲茶、泡茶可以相比。许多年过花甲、已逾古稀的老人,每天早晨煨一罐罐炒清茶,吃几片玉米面锅塌子馍,然后上山劳动,竟能从日出到日落,一整天在山上不吃不喝,而且满有精神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支撑他们的只是一小罐罐炒清茶和普通的食物。民间常说“茶饭饮食”,可见“茶”与“饭”是紧密相连的,而“茶”列在“饭”的前面,足见喝茶是何等的重要!茶叶加上油盐,再经过在茶罐罐里奇特的煎煮,使它内含的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以及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发挥了良好作用,保证了劳动人民有充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去从事劳动生产。看来,煮罐罐茶这种特殊的风俗民情,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与生产当中,经过长期实践,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它的影响广泛,流传久远,在祖国的茶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除了熬小罐罐茶外,略阳劳动人民还烧制大罐罐面茶,其方式也异常独特。

这种大罐罐面茶,分三种形式,俗称一层楼、二层楼、三层楼。家庭中常喝的当然是比较简便的一层楼罐罐茶。二层楼和三层楼的罐罐茶,同样是招待重要客人时才烧的。

烧大罐罐面茶,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用炒瓢炒好“调和”。

“调和”的内容包括核桃仁、豆腐、鸡蛋、腊肉、油炸酥食(如麻花、馓子之类)等,把这些原料一律切成碎丁,在炒瓢里加上葱花、姜末、蒜丝、花椒粉等调料,分别炒好,分别装碗。在做“调和”的同时,将一只陶制瓦罐坐在火塘边上煨烧。罐罐里放上茶叶、藿香、椒叶、葱段、草果等,加水烧煮,等水煮沸,罐罐里散发出香味时,再将调匀的稀面糊糊,用筷子搅入罐内,煮三五分钟即成。当主人往碗里倒茶时,每倒一次面茶,便要放一次“调和”;倒两次则放两次,倒三次就放三次“调和”,所以称它两层楼或三层楼罐罐茶。每一层调和,伴上茶的味道,各具特色。比如一层是腊肉丁,二层是鸡蛋,三层是核桃仁。不用筷子不用勺,嘴挨碗边慢慢地喝,细细地嚼,一层有一层的滋味,一层有一层的特色。色、香、味均佳,精、气、神俱得,顿感周身舒畅,肠胃齐开,实在是一种高级的享受。一只不大的细瓷碗里,竟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烧茶人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显示了她的多才多艺、精湛无比的烧茶技术和深厚的道德修养。也许你喝过山东、河南的油茶,喝过新疆、西藏的奶茶,但略阳人烧制的罐罐茶,却在此时此刻给你留下了永难磨灭的美好记忆。秦岭山区普通农家妇女的日常操作,为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增添了独具魅力的一章。

略阳,即古时的武兴、兴州,是氐、羌族人的集居地。据《略阳县志》记载,略阳“古为白马氐之东境”。白马氐族,就是羌族。羌族同胞以游牧射猎生活为主,常食牛羊肉类,所以茶叶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氐羌民族,又是一个“尚古风、讲礼仪”的民族,所以在他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在人际交往当中,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的礼仪道德、文明风尚,溶入到饮茶文化当中。略阳罐罐茶,不但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而且显示了淳朴的上古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