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62

第62章 黄山壶俗

黄山,不仅是蜚声国内外的风景胜地,而且也是我国著名的茶乡之一。早在明代,黄山的“云雾茶”,便是“贡品”。茶乡品茗都讲壶,形成一些“壶俗趣事”,使黄山增加了迷人的色彩。

敬壶供壶

黄山人家的堂屋,摆了茶壶,是和祖先一起接受祭祀的,属供物之列。黄山人为啥要敬壶供壶呢?

传说北魏天启年间,歙县来了个县官,听说黄山云雾茶泡在壶杯,热气缭绕而上,能显现出一个美丽的姑娘面对旭日,单跪一只脚,用舌尖采茶叶的图画。这种神奇的茶叶,《黄山志》上有记述。于是知县带了茶叶进京,献给皇上,以图讨得皇上欢心,升官发财。谁知皇帝当面一试,没有图出现,顿时大怒,下了一道圣旨给徽州府,要把欺君的知县和制造、传播这个“邪说”的人,诛灭九族。

徽州知府熊启元是个清官。他也听说云雾茶的神奇,但没有想到新知县瞒着他进京献茶,惹下杀身之祸不说,还给黄山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他既不敢抗旨,又不愿滥杀无辜。便焦愁地下到黄山访查。深山里一个老农告诉他,云雾茶确是这样神奇。只是叶子要谷雨尖(即谷雨这天采的),还要用山泉水、砂壶、栗炭烧的沸水冲泡。熊启元听了,方知奥妙所在。便把圣旨之事告诉了老农。老农说:“大人爱民,我愿随你进京,向皇上辩明此事。”熊启元高兴地答应了,老农背了谷雨尖、砂壶、栗炭和山泉水,随熊启元面见皇上。在金銮殿上一试,果然缭绕在杯壶的水汽上,现出美丽姑娘的图形,皇上和文武百官一见,齐夸赞说:“神奇!神奇!名茶!名茶!”立即撤回前旨,赏了熊启元和老农。从此,云雾茶成了贡品。老茶农把上过金銮殿的砂壶带回,认为这是救命之物,起名“救命壶”,非常珍贵地供奉起来,人们竞相仿效,沿成风俗。

挂壶认亲

黄山流行一种“挂壶认亲”的婚俗。这个婚俗是由“对歌生子”的婚俗衍变的。传说黄山在过去每年三月三的夜晚,不管晴雨,青年男女便燃起篝火上山对歌,歌对上后,女的跟到男家住一宿。到来年三月三,抱着孩子到男家结婚,如果不生孩子,再上山换个男的对歌,要是还不生孩子,第三年还可以上一次山,再不生孩子,只得住进寡女村,这一辈子就不准结婚了。这年三月三,村里有个叫吕夯宝的俊小伙子,对歌对上了一个姑娘。她披着面纱,跟到吕家门前,方取下面纱,夯宝一看,是邻村俊美的采茶女——茶姑,欣喜异常,便请她进屋,茶姑却不肯进去,说是要做白头偕老夫妻,交给夯宝一只鸳鸯壶,让他“如此这般”。夯宝高兴地答应了。谷雨那天,艳阳高照,茶姑采茶半天,又饥又渴,一群姑娘和她一样,都思茶水。茶姑说:“现在要有一壶茶解渴,该有多美”!姑娘们戏谑地说:“除非天上神仙爱上你,送你一壶定情水。哈哈!”茶姑却认真地说:“那可说不定!”猛地,茶姑在茶树上发现一只壶,欣喜地跑过去,取下来,喝了一口,说:“姐妹们,从天上落下一壶仙茶,大家快来喝呀!”姑娘们接过壶,你一口,她一口,剩下的又塞给茶姑,顽皮地说:“这是你的,天上神仙定情水,快喝。”茶姑接过壶,半嗔半喜地说:“喝就喝,神仙敢来娶,我就嫁给他。”说完,就喝了下去,这时,吕夯宝从隐身处站了出来,说:“谁拿了我的壶?”姑娘们一愣怔,说:“吕夯宝。是仙人吕洞宾的后人。嗨嗨,茶壶当媒人,你快娶茶姑吧!”

老人们认为是天意,就让他俩结婚了。婚后小两口子,你恩我爱,第三年就生个白胖小子,人财两旺。这样,人们认为“茶壶当媒,挂壶认亲”,比那“对歌生子再结婚”好,便流传下来了。

喝茶讲壶黄山至今还流传“喝茶讲壶(和)”的风俗,又叫“喝讲茶”,就是“喝茶讲理,解决纠纷”。这倒也是处处理民事纠纷的好办法。据说它是朱元璋、刘伯温留下的,《徽州志》上有简略的记述。

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进军徽州,从黄山麓下经过,遇到程、鲍两姓纠纷,几欲械斗,一齐来到朱元璋军营,要求判断曲直。朱元璋当即吩咐刘伯温说:“你去看看,谁错了,便打几十大板,带枷示众得了。”刘伯温说:“主公,且慢。我们要取信于民,对这一纠纷不能不问,既问了就不能草率,万一弄错了,就更坏。现又正在用兵之际,(兵贵神速),又不容许我们有那么多时间细问。这个嘛,得……”朱元璋答应了,就把程、鲍两姓请进军营坐下,沏茶。军营里没有茶具,程、鲍两姓人捧来壶杯。朱元璋就一个壶一个壶看着,说:“啊,这个方壶是佛山造的。”“这个扁壶是宜兴制的。”“这个圆壶是景德镇产的。哈哈,真是’天下名壶在黄山‘。”程鲍两姓人争答热烈,紧张气氛缓和下来。这时,朱元璋说:“你们地称名山,产的名茶,用的名壶,发生这样争执,实与名山名茶名壶不相称。”程鲍两姓人软下来,各自讲了自己不是之处。朱元璋说:“那好,讲清了,大家握手言好叱!”刘伯温也说:“乡亲们,我们主公睿智,这个’喝茶讲壶(和)真好,使大家消气为友。”刘伯温是浙江人,把“壶”念成“和”。程鲍两姓人终于红脸握拳进来,笑脸握手出去,双方都口服心服。

第二天,朱元璋带军队上路,路旁程鲍两姓人,一手提着装有鸡蛋、食品的篮子,一手拿着茶壶,欢送军队。朱元璋见了,异常高兴,笑着对刘伯温说:“军师,你真有办法,这个喝茶讲壶’,引来了‘箪食壶浆’,好啊,真好!”

从此,“喝茶讲壶(和)”便流传下来了。

以壶还壶

在黄山,送人礼物,最珍贵的,常见的是壶。这壶不管产地有名无名,只要来自外地,越远越珍贵。因为瓷器是易碎物品,千里迢迢携来,确是要小心翼翼,虽然不值线,来之不易啊。更有趣的是小孩还有一套从只有半个鸽子蛋大到一个鸡蛋大的壶具,作为玩具。这样,壶作礼物是男女老幼都适宜的,这便形成交往中“以壶还壶”的习俗。

这种习俗的形成,据说始于清代。那时,金陵(南京)城冠绝一时、色艺俱佳的名妓董小宛,曾两上黄山。对此,《黄山志》有记述。第一次上山,董小宛和“皮蓬”(黄山著名风景点,用枝皮盖的寺院,叫“皮蓬”)住持僧雪庄和尚品茗赏景,砌磋画艺。雪庄是位道行高深的僧人,也是有名的画家,他的《黄山百卉图》曾传到皇宫,受到康熙皇帝的称赞。须眉皆白的雪庄对董小宛非常尊重,把她当作高尚的人看待。当时,一些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向他讨画,都吃了他的闭门羹。董小宛离开黄山时,雪庄送她一幅《雪天品茗》画和一只茶壶。董小宛经常收到人家送给他的金钗玉环,她都不往心里放。惟独这幅画,这个壶,她很高兴,也很珍爱,她取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啊!

说来也巧,董小宛回南京后,一天,一个景德镇的大瓷商来访。董小宛冷冷地说:“你买开老鸨的门,但却买不动我的心。”这个瓷商不蛮横,也不仗财欺人。他经过打听,了解到董小宛珍爱壶,就别出心裁设计了一套鸡蛋大壶具,烧制出来,送给董小宛,她高兴地接受了,礼遇了这个瓷商。二进黄山时,便把这套壶送给雪庄,传扬开去,逐渐形成了“以壶还壶”的习俗。壶玩具便产生了。黄山一个茶农给雪庄担水,十年如一日,这年他夫妇俩得了个孩子,做满月,雪庄又把这套壶玩具送给他孩子,一时成为佳话。“以壶礼(物)”便传到民间,至今黄山一带还流传着一首歌谣:“黄山茶乡民风淳,珍贵礼物是瓷壶;人生相交薄财利,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