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77

第77章 清香消暑的粽子

端午食粽是我国南北各地许多民族共有的习俗。唐代诗人郑谷诗:“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描写了当时人们端午节普遍食粽的情况。此俗源远流长,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关于这一习俗的来源,我国较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根据主要是《续齐谐记》上的一段奇特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不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其实,吃粽子并不是端午日独有的风俗。《太平御览》引《风土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说:“夏至节日吃粽,周处谓之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塞楝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可见那时不只是端午吃粽,夏至日也吃,梁代徐君写了一首《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从这首诗里可以了解到六朝时有除夕守岁吃粽子的习俗。湖南湘西苗族夏历正月初一,湘南八月十五,溆浦五月十五至今仍保留吃粽过节的习俗。

外国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亚洲一些国家如朝鲜、日本、马来西亚,也和我国一样在夏天吃粽子。而在一些拉美国家,如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等国,则是在圣诞节吃粽子。圣诞节前包粽子是家里的一件大事,以家庭主妇为主,一家大小齐动手,要包出几百个粽子,留着慢慢吃。每当十二月二十四日午夜做完弥撒后,全家便围坐一起吃粽子。不过他们的粽子不是用箬叶包,而是用翠绿的香蕉叶包成扁方形的,这大概是地处热带、亚热带盛产香蕉,就地取材的缘故。

其实食粽是一个与防病养生有关的节令食俗。因为粽子一般都是用性味清凉、有芳香味、能裹物、无毒的植物叶子包裹。我国用得最普遍的是箬叶,其次为苇叶、荷叶、茭叶、竹叶,也有用艾叶裹的,叫艾香粽子。箬叶就是箬竹的叶子,又称蓼叶。根茎似小竹,丛生,叶长大而尖,面青背淡。柔而韧,有特殊的芳香味,味甘性寒,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可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喉闭、耳痛、目疾、痈肿,还可消食滞。苇叶即芦苇叶,茭叶即茭白叶,荷叶即莲叶,均为水生植物,这些以及竹叶都有清热、消暑、利尿的功能。在炎热的夏季很容易发生热病,用具有清凉解暑又芳香可口的物品制成的凉食,最适合这个季节食用。夏季又易贪凉受寒,艾叶温经、止血、祛毒、散寒、安胎、杀菌。夏季吃艾叶粽对养生保健也很有好处。

用粽子防病治病,我国许多古籍上均有记载。南北朝时就有用益智子与糯米同裹作成的“益智粽”,作为治疗脑力衰退的补脑食物。陈藏器《本草拾遗》载:“益智出昆仑国及交趾,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一枝上十子丛生,大如小枣,取外皮蜜煮为粽食,味辛,晋卢循遗刘裕益智棕,是此也。”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五月五日取粽尖和截疟药,良。”的记载。可见古人确是以粽作为食疗食物。

粽子的原料,南方用糯米,北方用糯米或黄米(黏小米),其黏性很强,吃起来柔软可口,使人很爱吃。粽馅的配料十分丰富,甜咸皆宜,红枣、绿豆、莲子、百合、干贝、香菇、腊肉、火腿、鲜肉、烧鸡等,无一不可,可根据各人爱好的口味和身体所需进行选择。如神经衰弱、失眠者,可放白莲;体弱气虚者,可放红枣或赤豆;喉干咳嗽者,可放百合、芝麻;暑气过重者,可加绿豆……作料油、盐、糖、酱、椒、葱、姜、豉、味精等,随意而调。粽子的形状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一般包成角棕,又有三角、五角之分,还有方粽、筒粽、锥粽、菱粽、秤砣粽等。湖南溆浦县五月棕十分讲究,有枕头粽、牛角粽、狗脑粽、宝塔粽、斧头粽等,享有盛名。枕头粽是一种肉馅咸味粽,呈圆柱形,像个小枕头,以新鲜瘦肉作馅,拌入胡椒、酱油、味精等调料,味道鲜美。牛角粽形如弯弯牛角,以粉著称,于米中掺上赤豆、豌豆、黄豆、绿豆、青豆、饭豆、豇豆,煮熟剥开后,洁白晶莹的糯米上,嵌镶着赤橙黄绿青粉紫,吃起来半米半豆,半糯半粉,色香味三佳,营养丰富。狗脑粽像个狗头,常用绿豆、赤豆、芝麻等拌蜂蜜或蔗糖作馅,不仅甜香诱人,还能润肺补肝。宝塔粽形如宝塔,重在香味,于米中拌上胡椒粉、五香粉、芝麻仁等,煮熟沾糖吃,香甜可口。斧头粽形如斧头,以红枣、板栗镶在斧面上,把桔饼、葡萄嵌在“斧口”上,形美味美。1991年端午节在岳阳举办的国际龙舟节上,展销的粽子达100余种,深为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粽子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先将粽叶刷洗,将糯米或黄米淘洗干净后,加不加馅,用不用佐料均可,用粽叶包裹起来,用马莲叶、棕叶或线绳绑住,于水中煮烂熟,即可食用,热食凉食均可。有的地方作粽时,用过滤的清稻草灰水泡米,或于米中加点石灰或面碱,这样使粽子更香,且不易变馊,可存放几日甚至十天半月不坏。

端午时节气候已经炎热,人们出汗多,肠胃消化液减少,消化功能降低。粽子为糯米或黄米制品,黏性强,吃下肚里常常黏结成团,不易消化,人们稍稍多吃一点,便感到胃堵、腹胀或吐酸,甚至腹泻,因此最好只吃七八分饱。特别是肠胃功能较弱的病人、老人和小孩,更不要多吃,以防食滞。据民间经验,如果食粽过多引起食滞。可用鲜箬叶煎水代茶,饮之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