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2783600000075

第75章 智谋方略故事(14)

春秋时,卫国有一个叫州吁的人,是卫庄公的宠妾所生的儿子。这个人十分崇尚武力和战争。庄公死后,桓公继位。公元前719年,州吁杀死桓公,自立为君。并联合宋、陈、蔡等国攻打郑国。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前途如何?’众仲回答说:“逞强好战,就好比玩火,如不及时收敛,结果一定会把自己烧死。”后来,州吁果然被卫国大夫石碏诱到陈国,被陈人杀死。

王皓失马

“王皓失马”这个典故说明,如果被假象所迷惑,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此典出自《雅谑》。

王皓生性迟钝,曾经跟随北文宣帝北伐,他乘坐的那匹红马,一天早晨蒙上了一层白霜,他就没能认出来,对人说他的马丢了。虞侯到处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不一会,太阳出来,马身上的霜融化了,王皓这才说:“我的马还在哩!”

王子训獐

“王子训獐”这个典故说明恶人,本性是不会变的,虽然它们有时也会装出一副慈悲善良的面孔,但只是为了解除人们的思想武装,一旦有机可乘,便会凶相毕露,作恶为害。

此典出自《壮悔堂文集·悯獐》。

一位客人途径侯子的家,送给它一只獐。侯子问:“獐能够驯养吗?”客人回答说:“天下大乱的时代,那些彼此争斗的猛兽也能成群结队,和睦相处。这点,您难道不知道吗,怎么还会怀疑獐不能驯养呢?”

侯子点头道:“说的有理。”于是,修建了一个房屋,把獐留了下来。

獐被养起来后,有时呦呦鸣叫,声音低悄,好像在寄托哀思;有时又嗥嗥号叫,声音高亢,又像是在悲叹自己的穷途末路。

到了夜晚,就用头碰撞门窗,有人去看看,就好像又惊动了它似的,它非常害怕。獐子的这种心情,虽然很像人,恐怕也是难以驯养的。

仲凫王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对侯子说:

“看来,你不善训獐,为什么不把它送给我呢?”侯子担心地说:“您家院子里有两个东西,那只大的如同西旅氏的猛狗,小而美的好像古代良犬韩卢的后裔,它们都想吃獐那怎么办呢?”王子哈哈大笑说;“您这个人不仅不善于训獐,也不了解我那两只狗。您等着瞧吧,我将引您的獐去见它们,让它们慢慢一块吃东西,渐渐同窝共睡,一步步交成朋友,而且一天比一天亲密。我就是要用这样的办法使你的獐子生活得更安定、美好,怎么会让它受到伤害呢?”侯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嘱咐说:“虽然如此,您还是让童仆守着它,用铁索拴住它。”王子没有作声。

三天以后,王子派人来告诉侯子说:

“我已经不让童仆看守了,那两只狗看见獐十分平静安然,毫无举动。”又过了三天,派人来告诉说:“我把铁索也去掉了,现在两只猛狗表情慈祥,开始亲近獐了。只是獐对它们还有戒心。”三天又过去了,王子又转告侯子说:“现在獐已经解除了顾虑,和那两只狗亲密无间,打成一片了。”

可是,又过了三天,两只猛狗等獐熟睡后,就开始对璋下手了。那只大的猛然扑上去一口咬住獐的喉咙,小的用力撕扯肋骨,那只獐最终被它们活活咬死了。

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指过于小看自己,以致自轻自贱。

此典出自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于建兴元年病死,他的儿子刘禅继位。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临行前,他为了消除后顾之忧,给后主刘禅呈上了《出师表》,对蜀中各方面作了通盘考虑,适当安排。表中反复劝勉刘禅发奋有为,励精图治,赏罚分明,亲贤使能,虚心纳谏,以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还未完成的事业。表中写道:陛下应当兼听各方面的意见,振奋自己的士气,不应当妄自菲薄,说一些无原则的话,从而堵塞批评者进谏的道路。

虽然诸葛亮对刘禅寄予很大的希望,但刘禅是位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死后,他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终于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投降了魏军。

未尝见驴

这则寓言嘲讽了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的人。

此典出自《牟子》。

晋孝武帝从来没有见过驴子,谢太傅问他道:“陛下猜想驴子的样子大概是什么样子呢?”

晋孝武帝捂着嘴巴笑道:“应当像一只猪吧!”

畏影恶迹

“畏影恶迹”这个典故用以讽刺那些疑神疑鬼、不敢面对现实的人。

此典出自《庄子·渔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个非常胆小的人,走在路上,低头看到自己的身影和足迹,以为遇到了鬼怪,心里十分害怕。他想离开这些可怕的东西,就快步跑起来。

可是,他跑的越快,脚印越多;跑得越急,影子追随越紧。他更加害怕起来,以为跑得还慢,便拼命跑了起来,结果就活活累死了。

梧台燕石

“梧台燕石”比喻假的就是假的,丑的就是丑的,无论怎样打扮也不会变成真的和美的。

此典出自《太平御览》。

宋国有个蠢笨的人,在梧台的东边得到了一块燕石,回家后珍藏起来,认为自己得到了最好的宝贝。周地一位珠宝商人听到这事就来观看。这个人毕恭毕敬地戴好帽子,穿上红色的衣服,打开十层华丽的木柜,取下十层橘红色的丝绢。客人见到宝贝,捂嘴笑着说:“这是燕石呀,和那些瓦片砖块一样。”

笨人听到了大怒,反而将燕石藏得更加仔细了。

五经扫地

“五经扫地”比喻丧尽文人体面,即斯文扫地的意思。

此典出自《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稔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唐代人祝钦明,字文思,少通经典,被选拔为明经之士,任东台典仪。唐高宗(李治)永淳年间(公元682~683年),拜为著作郎,任太子率更令。那时候,李显(唐中宗)在东宫做太子,祝钦明兼侍读,教太子读经书。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复位,祝钦明被提拔为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又任礼部尚书,封鲁国公。

有一次,唐中宗与群臣宴饮,祝钦明自告奋勇说,他能跳八风舞为陛下助兴,唐中宗答应了,他就跳了起来。祝钦明体形肥胖丑陋,摇头晃脑,左顾右盼,惹得中宗哈哈大笑起来。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息地说:“真是把五经之士的脸都丢尽了!”

闲时不烧香,急则抱佛脚

“闲时不烧香,急则抱佛脚”

比喻平时不努力,急迫时仓促应付可是却无济于事。

此典出自《中山诗话》。

宋朝时,王旦做宰相,闲暇时喜欢和客人们谈论诗词,说说笑笑。有一天,他和客人谈起佛教,王旦说:“人老了,就容易信佛,以求得精神有个依托,不是说‘投老欲依僧’吗?”那客人笑道:“这就迟了,不是说‘急则抱佛脚’吗?”王旦说:“我这句话,是古诗中的一句。”客人道:“我这句话,是谚语的全文。”接着笑道:“把你的那句诗去‘头(投)’字,把我的谚语去‘脚’字,斩头去脚,就成了‘老欲依僧’、‘急则抱佛’,是很好的一副对联呢!”王旦觉得他说得很机智、谐谑,十分风趣,就大笑起来。“闲时不烧香,急则抱佛脚”是说:没事时不烧香敬佛,等到着急的时候,抱着佛脚求又有什么用呢?

小巫见大巫

“小巫见大巫”比喻两者相比较,相差很多。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书·张紘传》:“今景兴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

张紘,字子纲,东汉末年广陵人。他善于辞赋,写得一手好文章。公元192年,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继承父业,削平江东大小割据势力,开创东吴的基业,张紘跟随孙策,与张昭一起替孙策出谋划策。

公元200年,孙策战死,他的弟弟孙权继承了哥哥的事业。张紘又跟随孙权,做了长史。

有一次,张紘看到一个楠榴枕。

楠榴就是生瘤的楠木。这种楠木盘结着,花纹十分好看,可以用来做器具。当时人们又认为“楠榴之木”,是“相思之树”,因此又常用它做枕头。张紘特别喜爱楠榴枕的花纹,就为楠榴枕写了一篇赋。出身北方的陈琳(东汉广陵人)看到了,深表称赞。他把张紘写的楠榴枕赋拿给别人看,自豪地说:“这篇赋,是我的广陵同乡张子纲写的。”陈琳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章大家,他写《饮马长城窟行》(诗)脍炙人口,历来被世人传诵。张紘受到陈琳称赞之后,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应机论》,心中十分佩服,就给陈琳写了一封信,赞叹了一番。陈琳给张紘写了一封信,答谢说:“自从我到河北在曹操手下服务以来,几乎与天下文人隔绝了。

这里写文章的人少,好的文章不多,写出文章,很容易称雄于世,被看做‘老大’,所以才使我承蒙您的错爱,受到您的过分夸奖。

其实,我的文章并没有那么好。如今我在这里,您和张昭(字子布)在那里,我与你们二位相比,好像小女巫见了大女巫,相形见绌,无法施展法术了。”

秀才买柴

“秀才买柴”讽刺那些装腔作势、咬文嚼字、之乎者也的人。

此典出自《笑赞》。

有个秀才要买柴禾,叫道:“担柴的人过来!”

卖柴禾的人因为“过来”二字听得明白,就把柴禾担到秀才面前。

秀才又问道:“其价几何?”

因“价”字也能听得清楚,就对秀才说了价钱。

秀才看了看柴捆说道:“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火焰少,请损之!”

卖柴人不知道他说些啥,就挑起柴禾离开了。

玄石戒酒

“玄石戒酒”比喻那些与本性相联系的强烈嗜好是不容易戒绝的。

此典出自《郁离子·虞孚篇》。

过去有个叫玄石的人,特别喜欢喝酒。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力像火一样,熏灼他的五脏,蒸煮他的肌肉骨骼,身体像要裂开一样,各种药物都治不了。过了三天才好起来。他对同伴说:“我是知道酒可以喝死人了。我再不敢饮酒了。停了不到一个月,饮酒的同伴来了,对他说:

“试着尝一点吧。”也只吃了三杯便停止了。

第二天增加到了五杯,再后一天便增加到十杯,再后一天便一大杯一大杯地往肚里灌了。他完全忘记了那一次的教训,直到最后喝酒喝死了。

掩目捕雀

“掩目捕雀”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或形容不注意客观情况、不从实际出发的作风。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琳传》:“谚曰:

‘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乎?”

东汉后期,宦官与外戚为争夺权势,斗争非常激烈,常常互相仇杀。灵帝以后,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外戚何进掌握朝政实权。何进想秘密地召董卓入京,靠董卓的军队来消灭宦官的势力,但何太后却不答应。于是何进便召集四方的将领,让他们一齐带钦军队逼进京城,以此来威胁何太后。

那时候,著名文学家陈琳任主簿(汉时管理文书及处理一事务的官员),他也反对何进的做法,就劝阻何进说:“你这样做是行不通的。有句谚语叫‘掩目捕雀’,就是说像麻雀那样的小东西,闭着眼睛都抓不住,何况国家大事,想用欺骗的办法完成这样大的事,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他还对何进说:“将军现在借重皇戚,手握兵权,更应小心从事。就像炉火煽得过旺容易烧焦毛发一样,假如外地军队在京城聚集过多,最强大的必将成为新的头领,到时候只怕反过来对付你,不仅你的目达不到,反而会导致更大的祸乱!”

但是,何进根本听不进陈琳的劝告,一意孤行。最终他还未动手,反而激起宦官首先起兵,将他杀死。

羊质虎皮

“羊质虎皮”比喻外强中干或徒有虚名。

此典出自汉代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动物中数羊是最温驯的,常受其他动物的欺侮,虎最凶恶,且狗威猛,常捉其他野兽来吃。但是,世界上根本找不出一只羊质虎皮野兽,这不过是假设比喻:说有些人本来有羊一样的素质,却喜欢扮成虎样威猛,从外表看,这种人虽像老虎,但内心仍是如羔羊般懦弱,遇到豹时,只是外表好看,里面却空虚而不实际。

养虎遗患

“养虎遗贻患”比喻庇护、姑息敌人,自留后祸。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秦末,刘邦和项羽两人都率兵攻打秦国,刘邦首先攻进了秦国的国都咸阳。项羽不服气,准备攻击刘邦。刘邦觉得当时自己的兵力比较少,但是项羽的兵力却很多,不敢应战,只得到汉中一带去了。后来刘邦的势力逐渐强大,而项羽却一天天地显得孤立,缺少帮助。刘邦就打发使者去劝说项羽,愿以鸿沟为界,订立和约。项羽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打败刘邦了,只得接受刘邦的建议,两人分割土地:鸿沟以西的地区归刘邦;以东的地区归项羽,从此以后,井水不犯河水。

谈判成功以后,项羽带兵往东边去了,刘邦也感到非常满足,准备撤兵回到西边去。

可是张良和陈平等人却劝刘邦说:“如今你已经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而诸侯又都支持你。项羽的部队很疲劳,又断绝了粮食,正是衰弱的时候。如果不趁这个时候消灭他,真是‘养虎自贻患’啊!”刘邦便采纳了他们的意见,背约率军追击项羽,又命韩信、彭越等夹击,结果项羽大败,在乌江自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爱好,甚至对其有畏惧情绪。

此典出自《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魂,五色天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失似龙而非龙者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叶公特别喜欢龙。他的武器上画着龙,工具上刻着龙,屋子内外的墙上也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到处都是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爱龙,就来到他的家里,把龙头伸进窗户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来了,转身就跑,吓得失魂落魄。由此可见,叶公并不是真正喜爱龙,他只是喜欢外表像龙而实际上并不是真龙的东西而已。

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用以比喻妄自尊大。

此典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在汉朝时虽然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的国土却小得可怜,只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县;而且出产很少,连牲畜也不多。可是夜郎国的国王却异常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是很大、很富裕的。当汉朝派使臣去访问的时候,他竟不自量力地问:“汉朝和我的国家相比哪个大”?

一举两失

“一举两失”说明做一件事,使两方面都不利或都受到损失。

此典出自《纲鉴抄略》:“朝廷一举而两失。

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道辅。”

这段话意思是说:

宋仁宗的皇后郭氏,有一次和仁宗所宠爱的美人吵了起来,并打了那美人一记耳光。

仁宗听说美人挨打,就过去帮忙,不料也挨了郭氏一记耳光。仁宗心里很不舒服,就把这事告诉了宰相吕夷简。正好吕夷简讨厌郭氏,就竭力劝说仁宗废掉郭皇后。

仁宗听从了吕夷简的劝告。当时的御史中丞孔道辅,右司谏范仲淹等了解到这件事后就急忙去见仁宗,反对废掉郭皇后。仁宗为此大发雷霆,马上贬孔道辅到秦州,贬范仲淹到严州。河阳判官富弼听到这个消息,说道:“朝廷一举而两失。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道辅。”不久,宋仁宗就另立曹氏为皇后。

一孔之见

“一孔之见”比喻狭小片面的见解。

此典出自《申鉴·时事》:“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

这段话意思是说:

鸟儿就要飞来了,一个捕鸟人布下了罗网等待着。

一会儿,鸟儿飞来,当即就被捕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