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鸟人把网收起来一看,发现鸟被缚在一只网眼里。于是,他回去制作了一张只有一个孔眼的网,拿到原处张设起来,兴致勃勃地等候着。
但是,他再也没有捕到一只鸟。
一误再误
“一误再误”指屡次犯错误。也可用“一误岂容再误”指不容许再犯错误。
此典出自《宋史·魏悼王廷美传》:“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北宋魏王(赵)廷美,字文化,本名(赵)光美,在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初年,改名为廷美。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
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的母亲昭宪杜太后生了病,太祖亲自服侍母亲,不离左右。病危时,太后召宰相赵普进宫接受遗命。太后问太祖说:“你知道赵家为什么得了天下吗?”太祖泣不成声,不能回答。太后坚持要他回答,太祖说:“我之所以得了天下,都是祖宗和太后的功德。”太后说:“不是这样的。赵家之所以得到天下,就是因为(后)周世宗(柴荣)让幼儿(恭帝柴宗训)君临天下,你才有机会黄袍加身,夺得周世宗的天下。如果周世宗有一个年长的人继承皇位,你怎么会夺得天下呢?所以,你去世之前,一定要决定把帝位传给你的弟弟赵炅(太宗)。”
太祖顿首再拜,接受太后的遗命。太后对赵普说:“你也要牢记我的话,不可违背。”
并要求赵普在病榻之前写下约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三个字,并把这份约誓书藏在金柜里,命令谨慎认真地宫人好好保管着。有人传言道,昭宪杜太后和太祖的本意是,太宗要把帝位传给魏王廷美,魏王廷美再把帝位传给太祖的二儿子燕懿王(赵)德昭。所以太宗即位后,就命令魏王廷美任开封府尹,德昭实称皇子。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德昭跟着太宗出征幽州。一天夜里,军中突然出现惊扰,不知道太宗在什么地方,有人谋划策立德昭为皇帝,太宗听了很不高兴。后来,因为又产生了一些误解,德昭自杀了。太宗闻讯,抱着德昭的尸体痛哭不已。德昭死后不久,德芳(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也死了,魏王廷美开始感到恐慌。不久,大臣柴禹锡等人上告廷美阴谋篡位,太宗召来赵普讯问,赵普回答说;“我要叫朝廷的机要部门做好准备,以察奸变。”退下之后,赵普又秘密启奏太宗说:“我身为老臣,却有愧于自己的职责,受到权臣的攻击。”于是,他向太宗谈了昭宪杜太后的遗命和先帝太祖说过的话。太宗在宫中找到赵普先前所上的奏章,并打开金柜得到那份约誓书,立即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太宗召来赵普,对他说:“谁没有过错呢,我不到五十岁,可是已经认识到前四十九年自己全做错了。”太宗任赵普为司徒兼侍中。
有一天,太宗同赵普商量:应该把帝位传给谁呢?赵普说:“太祖已经犯了错误,难道陛下还要重蹈覆辙吗?”于是,太宗没有把帝位传给弟弟魏王廷美,而是把它传给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赵恒(宋真宗)。
一厢情愿
“一厢情愿”比喻处理事情,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泛指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不管客观实际。
此典出自《百喻经》:“昔有农夫,游行城邑。见国王女,颜貌端正,古所稀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思与交通,无由可遂。”
很久以前,有个愚蠢的人,有一次到城里去玩,偶然碰到了国王的女儿。回家后,公主漂亮的容貌姿态使他日夜难忘,于是他就想娶公主为妻。
这个愚人朝思暮想,竟然得了相思病,亲友们知道后,只好假意劝慰他说:“别愁,这事容易办,我们可以帮助你。”过了几天亲友又来告诉他:“我们已经去过了,只是公主不同意。”可是这个愚人听了却说:“这下好办了,只要我再去一趟,她就会答应了。”
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蒙蔽,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主流或本质。
此典出自《晋书·顾恺之列传》:“桓玄尝以一柳叶给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顾恺之是晋朝时期著名的画家,他画的人像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有一天,顾恺之的朋友桓玄,拿来一片柳树叶子,送到他面前,一本正经地说:
“这是一个蝉翳叶,可以隐身,用它遮住眼睛旁人就看不见你!”
顾恺之喜不自胜,他信以为真,就把柳树叶子挡在眼睛上,这时桓玄故意东找西找,大声呼唤顾恺之的名字,焦急地说:
“你在哪呀?我怎么看不见你呀!”
隔了一会儿,桓玄故意对着他撒尿,装得好像完全看不到他的样子。顾恺之真的认为蝉翳叶能隐藏身子,所以将它珍藏起来。
以卵击石
“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也作“以卵投石”
。
此典出自《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名叫墨翟,又称墨子。他有许多弟子,他的名声很大。据说有一年他到北方的齐国去,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
“你不能往北面走啊,今天上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肤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依然朝北走去,但没过多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河。
名叫“曰”的那个人得意地对墨子说:
“怎么样啊?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
墨子微微一笑,说:“岂有此理!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都受到了阻碍,行人之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
“曰”支吾半晌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无法动弹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往石头上撞,就算把普天之下的鸡蛋全用光,也伤害不了石头的一丝一毫!石头是毁坏不了的呀!”
听了墨子的这番话“曰”羞愧地逃走了。
亦步亦趋
“亦步亦趋”原比喻学习别人的一举一动。后形容处处模仿,一味追随别人。
此典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叫颜回(春秋鲁人,字子渊,亦称颜渊)的人,是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他聪明好学,性情温和,从不犯重复的错误。乐观而安贫,孔子经常称赞他的贤德。有一次,他对孔子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颜回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师慢慢地走,我也慢慢地走;老师急速地走,我也急速地走;老师快速地跑,我也快速地跑;老师飞快地奔跑,我只能惊异地从你脚步扬起的灰尘中看着你的背影了。
饮鸩止渴
饮鸩止渴的意思是说用毒酒解渴,终将致命。比喻只顾解决眼前困难不计后果。
此典出自《后汉书·霍传》:“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东汉顺帝时,霍胥的舅父宋光被人在大将军梁商面前诬告,说宋光擅自删改朝廷法令,于是宋光被囚在洛阳的监狱里。当时霍胥只有十五岁,他上书给大将军梁商,替宋光辩解,要求梁商查明真相、主持公道。信中说:“……我和宋光有骨肉之亲,可以替他隐瞒,我说他受了冤屈,不一定能使人同情。但我却认为应该根据人之常情、平心静气来观察宋光做人的态度,来决定他的罪行。宋光一向按规章办事,他是一州之长,即使对法令有疑问,也会采取其他的办法去解决,哪会冒着死罪去删改法令解决极细微的事呢?譬如一个人肚子饿了就用含有毒质的附子(草本植物,茎、叶、根均有毒)来充饥,口渴了就用鸩酒来解渴,这两种东西还没有到达肚胃的时候,早就会停止了呼吸,这样的事谁又会做呢?
有勇无谋
“有勇无谋”意即只有胆量,没有计谋。比喻作事或打仗只是猛干猛冲而缺乏计划和不讲策略。
此典出自唐代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
“(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又见《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吾料吕布有勇无谋,不足虑也。”
吕布,字奉先,东汉末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善弓马,当时号为“飞将”。他是一位勇力过人而智谋不足的武夫。董卓被杀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带兵攻入京城,杀了王允,大败吕布。
吕布便逃出武关,投靠了袁绍,后又投靠了张扬,继而又弃张扬投靠张邈。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率军攻打徐州,张邈趁曹操东征的机会,就派吕布袭破兖州,占据了濮阳。曹操得知这一消息,急忙回军兖州。路上,碰上了曹仁。曹仁对曹操说,吕布势大,又有陈宫相助,不可轻视。曹操说:“我料想吕布有勇无谋,没什么可怕的。”于是决定先收复濮阳。由于吕布势大,没有成功。吕布虽然凭借着武力猖狂了一段时间,但终因有勇无谋,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曹操杀死。
与虎谋皮
“与虎谋皮”意思是跟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利害关系直接有冲突的人去商量某事,一定不会成功。
此典出自《太平御览》卷二○八转引《符子》:“周人欲具少宰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
这段话意思是说:
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为了把祭祀活动搞得隆重一些,准备杀猪宰羊,筹办美味的祭品。他跑去与羊商量,恭敬地说:“把你的肉借出一些来吧,我用它做精美的菜肴。”他的话音未落,羊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先后钻进深山老林躲藏起来了。这个人又想缝制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袍,便跑去与狐狸商量道:“把你的皮借给我吧,我要用它做一件华贵的狐狸皮袍。”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狐狸早已吓得灵魂出壳,争先恐后地,钻进高土堆下面躲藏起来了。
欲盖弥彰
“欲盖弥彰”,是说本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
此典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惩不义也。”
春秋时,邾国的大夫黑肱偷偷地把滥(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藤县东南)邑送给鲁国,希望鲁国给他政治上的庇护。鲁国是周公的后代,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义的国家,于是就在鲁国的史册上把黑肱投奔鲁国的事直接用邾黑肱的名义记载下来。
鲁国的正人君子批评这件事说:“一个人应该重视自己的名字,不应该使自己的名字受到污辱,凡是反叛自己国家的人,……罪状都会永远写在历史上,终身成为不义之人,万世万代都消灭不了他的罪行。
……有的本来想求名,而史册上却不写出他的名字;有的想将自己的名字隐藏起来而史册上却将他的名字记下来。”
越人遇狗
“越人遇狗”比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此典出自《伯牙琴》。
有个越人在路上遇见一条狗。这条狗俯首摇尾,对越人说:“我擅长打猎,猎物和你平分。”
越人很高兴,就把狗带回了家,每天喂它精美的膳食,用人的礼节对待它。
狗得到了这样的盛情招待,逐渐傲慢起来,每次捕捉到动物,必定自己吃尽了才算完。
有人讥笑越人说:“您喂养着这条狗,它捕猎到动物,自己都吃光了,你还要这条狗干什么?”
越人一听醒悟了,就与狗分食猎物,而且自己要多拿些。
狗非常恼怒,立即咬住越人的脑袋,撕断了他的脖子和双足,逃跑了。
遭见贤尊
这个寓言在说明心有余悸是受挫之后产生出的一种畏惧心理,失去冷静分析情况的能力。
此典出自《启颜录·遭见贤尊》。
有一条老虎想到田野中去寻找食物。看见了一只刺猬仰面躺在地下,以为是块肉块,便想去衔它。忽然老虎的鼻子被刺猬卷曲的身子卷住了,受惊而逃,也不停歇。一直跑到山中,觉得很累了,禁不住昏昏入睡。刺猬便放开老虎的鼻子跑掉了。
老虎忽地站起来,觉得非常轻松愉快,走到一棵橡树底下,低头一看,发现面前一颗小橡栗,便连忙躲在一旁,对橡栗说:“今天早上碰见过令尊大人,现在就请贵公子让让道吧!”
郑人逃暑
这则寓言用以说明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一味地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就会碰壁受灾。
此典出自《苻子》。
有个郑国人怕热,逃到一棵树荫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在地上转移,于是他也就搬动着自己的卧席跟着树阴而跑。等到黄昏,他又把卧席铺在大树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在地下转移,他又搬动着卧席随树阴跑,因而被露水打湿了身体。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可以说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的办法乘凉就愚蠢了。
志大才疏
“志大才疏”也称“才疏志大”,指志向大而才能小。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晋代时,有一个叫周顗的人,字伯仁,祖籍在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舆南)。西晋末,周顗为镇军将军长史。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周顗渡江后,任东晋的荆州刺史。
东晋刚建立时,丞相王导和他的堂兄王敦权势很大。晋元帝司马睿为了削弱王导兄弟的权势,重用刁协、刘隗等人。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诛灭刘隗为名,起兵攻打建康。当时,有人认为王敦谋反,王导也有责任,主张把他们俩都杀掉。周顗认为,王敦谋反,不应该牵连到王导。他力称王导无罪,被晋元帝采纳。后来,王敦领兵攻入建康,杀了刁协,刘隗战败投奔了石勒。
王敦曾问王导:周顗这个人怎么样?王导因为不知道周顗曾在元帝面前救过自己,所以对王敦说:他的政治倾向我不太清楚。王敦见此情形,也把周顗杀了。当王导知道周顗曾救过自己时,非常悔恨地说:我虽没有杀周顗,但周顗却是因为我而死的。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对周伯仁曾有段评语,说他志向很大而才学有限,名声很重但愚昧无知。
重蹈覆辙
“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又走上失败的老路。
此典出自《后汉书·窦武传》:“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臣恐二世(秦二世)之难,必将复及,赵高之变,不朝则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外戚和宦官的轮流专权削弱了东汉王朝的统治。窦武总结了外戚与宦官专权的教训,于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上疏给桓帝,让桓帝吸取以前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否则,秦二世胡亥掉脑袋和赵高政变的情形就会重演。
轴折造辕
“轴折造辕”的这个典故说明,正确的方法必须来源于正确的判断。如果轴折造辕,是出于错误的判断,不但不能治好轴折,而且还会使轴折得快些。
此典出自《淮南子·汜论训》:“今夫僦载者,救一车之任,极一牛之力,为轴之折也。
有加辕轴之上以为造,不知轴辕之趣轴折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个赶车的人,装了很多的货物,超过了车的负荷和牛的力量,一个轴快要折断了。于是有人又给他加了一条辕杆,以为这下就会万无一失了。
但是,殊不知在车轴上加辕更加重了轴的负荷,反而促使了轴的断折。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互不相容。
此典出自《韩非子·难一》。
有一个卖长矛和盾牌的人,先称赞自己的盾牌十分坚固:“不管什么利器都不能刺穿我这个盾牌。”
后来,他又吹嘘自己的长矛说:“我这个长矛非常锋利,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这时旁边有人应声问:“拿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看看结果如何?”
这个卖盾牌和长矛的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纵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