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2783800000039

第39章 空灵境界故事(9)

勾践回到越国,大臣们看到勾践,都又喜又悲。勾践对他们说:“我是个国破家亡的奴才,如果不是得到你们这么大的帮助,我哪里还有回国的一天?”范蠡说:“这是大王的洪福,哪儿算是我们的功劳呢?但愿大王从今以后,时时刻刻记住石屋看马的耻辱,越国才有希望,我们才能报仇雪恨。这是我们做臣下的和全国人唯一的希望!”勾践说:“我绝不会让你们失望!”他就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整顿兵马,自己也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恨不得拿出自己所有的本领,让这受欺压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国。

勾践唯恐眼前的舒服会把志气消磨掉,就改变日常生活,把软绵绵的褥子撤去,拿草当作褥子。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时,就尝一尝苦胆。

这就叫“卧薪尝胆”。亡国以后,人口减少了,为了增加人口,勾践就订出几条奖赏生育的条例。例如:上了年纪的人不准娶年轻姑娘做媳妇;男子到了二十岁,女子到了十七岁,还不成亲的,他们的父母要受处罚;快要分娩的女人,必须报官,好派官医前去照顾她;生个男孩,国王赏她一壶酒,一口猪;生个女孩,国王赏她一壶酒,一个小猪;有两个儿子的,官家给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官家给养两个。耕种的时候,越王还亲自拿锄头在地里干活,目的是让庄稼人提起精神,努力种地,多存粮食。国王的夫人也走出去,看望织布纺线的姑娘和老人们。空闲的时候,自己也在宫里织布。

七年中,国家不收任何税。穿衣、吃饭,处处节省。全国人民差不多都不吃荤,也不穿漂亮衣裳。他们自己如此节省,为的是给吴王夫差进贡。夫差看到勾践每个月都给他送东西,非常高兴。越国又进贡了一大批麻布和蜂蜜。吴王更加高兴了。这一来,两国相安无事。可是勾践反倒着急起来。

有一天,他对文种说:“如果总是这样,何时能向吴王报仇呢?”文种说:“我有七个计谋,能够消灭吴国,让我们报仇雪恨:

第一、多给吴国贿赂,让吴国的君臣喜欢;第二、收买吴国的粮食,弄空他们的仓库;第三、用美人计诱惑吴王,使他荒淫无道;第四、送给吴国最好的砖、瓦、木料和木工、瓦工,以便让吴国大兴土木,目的是让他劳民伤财;第五、打发探子去当吴国的臣下;第六、到处散布谣言,让忠臣们退避不问国事;第七、自己多积存粮草,操练兵马。只要能够做到这些,最后一定能把吴国灭了。”勾践连连点头,说:“好计策!好计策!”

这时,夫差正打算起造姑苏台。越王趁机,准备几根又长又大的木料,打发文种送去。夫差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木料,非常高兴。但这几根大木料竟把起造姑苏台原来的计划改变了。

大材不可小用,姑苏台不仅得加高一截,还要往外扩展,才能够合适。这么一来,工程大了。苦了吴国的老百姓,不分白天夜晚地干,稍有不慎便遭鞭打。

勾践见文种的这一个计策起了作用,就叫他和范蠡去找美女。范蠡说:“这事我早准备好了。托大王洪福,我找到一位既精明又懂大义的姑娘。她叫西施。她情愿牺牲自己去替大王报仇。她还找了一个姐妹,叫郑旦。大王把这两个人送给夫差,文大夫的第三个计谋绝对又能成功。”于是勾践就打发范蠡护送她们去吴国。

范蠡带着西施和她的帮手郑旦去吴国。西施和范蠡本来是一对情人。一路上有说不出来的伤心难受。倒是西施很有志气,咬着牙,把自己的眼泪往肚子里咽,装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她对范蠡说:“你别伤心了!如果咱们亡了国,我们还能够谈情说爱吗?咱们已经把生命献给国家,就再也不能那么儿女情长了。

再说,送给夫差的只是我的人。我的心永远是你的,谁也抢不去。我无所畏惧的只是将来计策成功了,你也许不要我了。那时候,即使咱们还有见面的日子,我哪儿还有脸面再见你呢?”范蠡低着头默默地听她说着这些话,听到最后两句,急得他指天发誓说:“你为了大王,为了父母之邦,为了我,去受如此大的委屈,我已经佩服得无话可说了。我如果不把你当做天底下最纯洁的女子看待,叫老天爷重重地罚我!”

他们进了吴国的王宫。西施的美貌当然不用说了,再加上西施那种才干、见解和谈吐,处处高人一等。没几天工夫,夫差就成了西施的俘虏。西施不仅叫夫差宠爱她,还叫夫差尊敬她。她见夫差成天陪着她,反倒生了气。她皱着眉头说:“大王知道如今天下的大势吗?楚国打了败仗之后,至今还没恢复元气;晋国也早已失去了霸主的威风;齐国自从晏平仲死后,国家已经没有可用之才了;鲁国三家大夫只知道拼命地扩充自个儿的权势。中原诸侯哪有一个能够跟大王相比的呢?大王不趁着这时候去干一番顶天立地的大事业,反倒天天陪着我们饮酒作乐,别人还以为是我把您的志气消磨光了。即使您不为吴国增光添彩,至少也该为了疼我,去当中原的霸主,让我也在历史上落个美名。”夫差听了西施的这番话,心里充满了快乐和佩服。

正在这时,齐国派使者来请求吴国派兵一同去打鲁国,说是因为鲁国欺负邾国。夫差下决心要到中原去做一番事业,于是便答应齐国,发兵去跟齐国军队会师。

原来邾国的国君娶了齐悼公(齐景公的儿子)的妹妹做夫人,自以为有了靠山,便狂妄起来,逐渐地和鲁国产生矛盾了。

鲁哀公(鲁定公的儿子)叫季孙斯去打邾国,把邾君逮去。齐悼公认为鲁国逮了他的妹夫,就是蔑视他,这才联合吴王夫差一起去打鲁国。鲁哀公一听齐国借了吴国的兵马前来攻打,连忙把邾君放了,又向齐国赔不是。齐悼公有了面子,就不想再打仗。烦劳打发使者于是他就对吴王夫差说:

“鲁国已经求和了,不敢再烦劳大王的大军,大王请回去吧!”夫差当然不会答应了,他说:

“这么老远赶来,发一回兵也不容易。叫我发兵的是你们,叫我退兵的也是你们,难道我吴国是你们齐国的属国吗?”他就带着这大队人马去打齐国。鲁国见风转舵,连忙给夫差送去厚礼,跟着他一块儿去打齐国。

两国的兵马一直冲进齐国,齐国国内一片混乱,自上而下没有不埋怨齐悼公的,说他不该把敌人请进来。这时候齐国颇具势力的大夫陈恒(陈恒,也叫田常;古文田陈二字通用)和鲍息两家就趁机杀掉了齐悼公,向吴王夫差请罪求饶,表示愿意年年进贡,服侍吴国。这样,不但鲁国,连齐国也做了吴国的属国。

夫差一发动进攻,就收服了齐、鲁两国。他从中原回来后,更加佩服西施,把她当做谋士,经常跟她谈论国家大事。

朝廷上有什么疑难的事也跟她商量。

有一回,夫差对她说:“今天越国的大夫文种来我们这儿了。他说,越国收成不好,粮食不够,打算跟咱们借一万石粮。过年如数归还。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办?”西施问:

“大臣们怎么说的?”夫差说:“他们也没有一定的主张。伯嚭他们劝我答应。伍子胥却坚决反对。”西施冷笑了一声,撇撇嘴说:“芝麻绿豆大的事也值得费这么大的劲?大王是个精明人,您没听见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两句话吗?既然越国已经属于大王的了,那么每个越国人全都是大王的人。

难道说大王就忍心让他们活活饿死吗?起初齐桓公在葵丘开大会的时候,就不允许诸侯囤积粮食,每个国家都应当帮助闹饥荒的邻国。秦穆公还拿大批的粮食去救济敌国的难民,他才称得起西方的霸王。

难道大王还比不上齐桓公、秦穆公吗?”夫差连连点头称赞,说:“大臣们也有劝我应该救济越国的,但他们没像你说得这么有理有据。我明天就答应文种。”

文种领了一万石粮食,回到越国。

文种把这些粮食全都分给了穷人。这样全国人都很感激越王。第二年,越国粮食丰收。文种就挑选了最好的可以做种子的粮食一万石,亲自把它们归还给吴国。夫差见勾践言而有信,更加高兴了。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饱满,就对伯嚭说:“越国的粮食颗粒比咱们的大。咱们就把这一万石粮食当作种子,这样一来,咱们的庄稼也就更好了。”于是伯嚭就把越国的粮食分给农民,让他们去种。到了春天,吴国的庄稼人下了种,天天只等着新秧长出来。等了十几天,依然还没发芽。他们心想,也许好种子要比普通种子长得慢一点。于是他们就耐着心又等了几天。

没想到全国撒下去的种子全都霉烂了。他们没了主意。后来,只好赶紧又播下他们自己的粮食种子,但这时候已经误了下种的时候。这一年肯定要闹饥荒了。吴国的老百姓都纷纷埋怨吴王不顾土地合适不合适,就贸然地使用了越国的种子。他们哪儿知道文种的恶毒呢?原来他送去的都是已经蒸熟了又晒干的种子啊!

越王勾践听说吴国闹了饥荒,就想趁机发兵攻打吴国。文种说:“还早着呢!一是,伍子胥还在;二是,吴国的兵马还没派到别的国家去。”越王勾践只好耐心等着,并抓紧时间扩大军队,操练兵马。

毋忘在莒

“毋忘在莒”比喻永不忘本。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直谏》:“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

‘使公毋忘出奔在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春秋时,齐襄公残暴无道,当时身为公子的齐桓公曾逃到莒国避难。襄公被杀后,他回国就位。一天,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等一起吃饭。酒酣饭饱之际,桓公对鲍叔说:“你怎么不起来敬酒祝寿呢?”鲍叔举起酒杯道:“愿您不要忘记出奔在莒的日子!”

心坚石穿“心坚石穿”比喻只要有恒心,意志坚定,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此典出自《野客丛书》二八:“世言心坚石也穿。”

从前有个姓傅的青年,一门心思地想要寻求成仙的方法,于是抛弃财产,别离亲人,独自跑到焦山,找了个石洞住起来,苦苦地念道教经书,想悟出成仙的道理。就这样一住七年,人已进入中年了,但志向更加坚定。

有个叫太极老君的神被他感动了,就去考验他:变作猛兽来咆哮,他不畏惧;变作美女来引诱,他见了也不动心;拿了许多金银财宝给他,他连看也不看。太极老君觉得傅某是个可以造就的“仙才”,于是就给了他一个石盘和一把木钻,对他说:“如果你能钻穿这个石盘,你就可以成仙了。”傅某从此便专心致志地、一天到晚地用木钻石盘;木钻逐渐快钻完了。四十五年过去了,傅某虽然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但他的力气反而越来越强了。终于有一天,那石盘突然穿了,从里面掉出来一粒仙丹,傅某大喜,立刻吞服下去,只觉得精力充沛,这时几朵祥云落下来,天上响起乐声,他在音乐声中飞向天宫,成了神仙。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的意思是说,匈奴不灭亡,就绝不安家。用以表示卫国灭敌的决心和先公后私的胸怀。

此典出自《汉书·霍去病传》:“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他自幼习武,擅长骑马射箭。大将军卫青根据皇帝的旨意,提拔他为票姚校尉。有一次,霍去病率领八百轻骑兵奔袭数百里之外的匈奴军队,结果以少胜多,杀掉、俘虏许多匈奴兵。汉武帝于是重重地赏赐他,以二千五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霍去病又拜为骠骑将军,他率领一万多名骑兵从陇西出击,差一点就捉住了单于的儿子。接着转战六天,越过焉支山千余里,苦战于皋兰山下,杀死匈奴折兰王,砍了庐侯王的脑袋,活捉了浑邪王的儿子和相国、都尉。在霍去病的大力打击之下,匈奴的军队人数减少了十分之七。汉武帝非常高兴,又给霍去病增加二千二百户封地。这一年的夏天,霍去病兵出祁连山,捕获和斩杀了许多匈奴兵,活捉单于单桓、酋涂王,以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等。汉武帝于是再给霍去病增加五千四百户封地。接着,霍去病又迫使匈奴浑邪王投降,同时投降的还有十万匈奴兵。汉武帝又给霍去病增加一千七百户封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汉武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出击匈奴。结果,霍去病比卫青取得了更大的战功,汉武帝给霍去病增加了五千八百户封地,并封他为大司马。

霍去病为人沉默寡言,富有勇气和胆略,敢做敢为,遇事一往无前。有一次,汉武帝想教他吴起孙武兵法,霍去病却回答说:“学习军事,只要掌握方法和策略就行了,没必要照搬古人的兵法。”汉武帝给他修好了宅第,让他去看看,霍去病回答说:

只要“匈奴一天不灭,我就一天没有安家的理由啊。”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庸碌的人不可能理解志向远大之人的抱负。

此典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是河南阳城的农民,家境贫穷,年轻时给人当雇农,为地主种田。有一天,他干活干累了,和伙伴们坐在田埂上休息,他说:

“我们现在这样劳苦,将来有一天谁宝贵了、有所作为了,不要忘记今天的苦,也不要忘记一起劳苦的伙伴!”他的同伴们都笑着说:“你不过是个雇农,哪里富贵得起来呢?”陈胜叹口气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小雀儿怎么会知道飞鸿以四海为家的宏大志愿呢?)后来,陈胜起义反对暴秦,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称为陈王。那些曾经和陈胜一起干活的伙伴知道了,来看他。敲宫门大喊:

“我找陈胜。”卫兵要把他们抓起来,双方正在争执的时候,陈胜出来了,伙伴们大喊:“陈胜,我们来了!”陈胜于是把他们带进王宫。王宫里陈设富丽,伙伴们惊讶地说:“啊呀!

陈胜为王这么阔气!”他们在王宫做客,感到很高兴和自豪,常常向别人谈陈胜和他们一起劳动时的情景。陈胜觉得有碍于他的面子,竟把这些旧时的伙伴们都杀了。结果,他那些农民出身的部下全都逃跑了。从此,陈胜陷入了孤立的境地中。

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的意思是说,使天下的一切事情都得到纠正。

此典出自《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子路、子贡讨论起了“仁德”的问题。子路说:

“从前的齐桓公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也因此自杀。但是公子纠的另一位师傅管仲却活下来,还帮助齐桓公治理朝政。这样的人不算有仁德吧?”

“不,不能这样看待人。”孔子严肃地说,“管仲是有仁德的。他英才盖世,智勇过人,把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威震四邻,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国之间的盟会,都是凭借管仲的力量啊……”

子贡不同意先生的看法,他反驳说:

“管仲怎么可以算是仁人呢?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作为师傅的管仲,根据节应该以身殉难。但是他不但没有死,反而去辅佐仇人齐桓公!”

孔子听了子贡的话,笑了笑,耐心地向弟子们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