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2783800000043

第43章 空灵境界故事(13)

他们之中,一个叫公子纠,是鲁国的外甥;一个叫公子小白,是莒国(在山东省莒县)的外甥。公子纠拜管仲为师,公子小白则是拜鲍叔牙为师。这两个好朋友,各自帮助一个公子投奔到外婆家。连称和管至父杀死齐襄公时,管仲和公子纠正在鲁国,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则正在莒国。公孙无知派人前往鲁国去请管仲,管仲心想:“他们连自己的地位都保不住,还想拖累别人!”就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不到一个月,他听说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先后被齐国的大臣们杀了。几天后,齐国的使臣来到鲁国,说大臣们派他来接公子纠回去即位。

于是鲁庄公亲自率兵,令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和管仲回齐国。管仲禀告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距离齐国很近,万一他抢先一步进入齐国就麻烦了。依我看,还是让我先带领一队人马拦截他吧!”鲁庄公按照他的建议拨了三十辆兵车给他。

管仲领着兵车马不停蹄地往前走,到了即墨(在山东省平度县东南),听说莒国的兵马已经过去了,就奋力地往前赶,一口气赶了三十余里路,两个好朋友和两国的兵马终于碰上了。管仲见公子小白坐在车子里,就上前鞠躬说:“公子近来好吗?要到哪儿去呀?”小白说:“回国办丧事。”管仲说:“您还有一个哥哥,这件事就交给他办吧!别人对您说三道四。”鲍叔牙虽然是管仲的好朋友,但是他为了主人,就横眉竖眼地说:“管仲,你少说废话!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不着!”一旁的士兵也摆出不友好的姿态,随时准备动武。

管仲假装要离去,却不声不响地弯身搭箭,对准公子小白,嗖的一箭射过去。小白嚎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鲍叔牙连忙上前去救助他,但已经晚了一步。大家见公子遇害,齐声恸哭起来。管仲头也不回地带着人马快马加鞭飞奔而去,跑了一段路,想到公子小白已经死去,公子纠的君位已经稳如泰山了,就放慢步伐,不紧不慢地护着公子纠往齐国去。

没想到管仲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当时虽然吓了一跳,但他急中生智,担心管仲再射来一箭,就故意大叫一声,咬破舌尖弄得满嘴是血,倒在车上装死。等管仲走了,他才睁开眼睛,长吸一口气。鲍叔牙于是吩咐大家抄近路,挥鞭疾驰,赶在管仲他们前面到达了临淄。鲍叔牙用其三寸不烂之舌,赞美公子小白的贤能,同大臣们争论着要立他为国君。有些大臣说:“已经派人到鲁国去接公子纠了,怎么可以立别人呢?”有的说:“公子纠比较年长,按照常理应该立他。”

鲍叔牙说:“齐国连闹了两次内乱,再不立一个贤德的公子,齐国的太平远看就遥遥不可及了。更何况,如果在鲁国的帮助下立公子纠,他们一定会索要谢礼。从前郑国就是让宋立了子突,宋国才一而再再而三向他们索谢礼,搞得郑国国库空虚,兵战数年。我们难道要重蹈郑国的覆辙吗?”

大臣们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另外还派人去对鲁国说,齐国已经有了新君,请他们不要把公子纠送回来了。可是此时鲁国的兵马已经到达齐国的边界。齐国马上出兵去阻拦。

鲁庄公气急败坏,就跟齐国人动起了干戈,没想到竟在乾时(齐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南)被打得一败涂地,大将曹沫还差点儿命丧黄泉。鲁国的兵马败阵下来,连鲁国汶阳(在山东省汶阳县北)一带的土地也被齐国夺走了。

鲁庄公余恨未消,齐国又兵临鲁国边境,强迫鲁国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交出来,否则只好兵刃相向。鲁国惧怕齐军,只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谋士施伯的使者说:

“管仲是天下奇才,如不能留在鲁国效命,就把他杀掉。”齐国的使者说:“他射过国君,国君恨他入骨,不亲手杀了他,难解心头之恨。”鲁庄公就把公子纠的头颅和活着的管仲交给齐国的使者带回国。管仲坐在囚车里左思右想:“让我活着回去,一定是鲍叔牙的主意。万一鲁侯后悔,派人追杀,我就必死无疑了。”

他于是就在路上编了一首歌,教随行的人哼唱。他们边唱边赶路,越走越起劲,忘了路上的辛苦。结果,预计两天的行程一天就赶完了。后来鲁庄公果然后悔了,但等他派人去追赶时,他们早已离开了鲁境。管仲到了齐国,好朋友鲍叔牙率先前去迎接他,还不断地把他引荐给齐桓公。

齐桓公很生气地说:“他用箭射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我恨不得吃他的肉剥他的皮,你还叫我重用他?”鲍叔牙说:“当时他是公了纠的手下,当然得帮着他,否则他不是不忠吗?他满腹经纶,又有雄才伟略,是罕见的人才,如果主公能够重用他,他必能帮您经营齐国,使您称霸诸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告,就任命管仲为相国。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形容知心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情谊深厚。

此典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春秋时,颍上有二人,一名管夷吾,字仲,一名鲍叔牙。叔牙较富,夷吾则贫穷。

他们二人合伙做生意,赚的钱,夷吾拿三分之二,叔牙只拿三分之一,说到本钱,叔牙出得比夷吾多,夷吾只不过点缀而已。

因而,鲍叔牙的家人颇为不平。叔世牙说:

“仲非贪此区区之金,只因他的家境贫寒,我自愿多出本钱,少取利钱。”他们二人商量事情,往往夷吾想出的办法都行不通,人笑其愚,叔牙说:“人有遇有不遇,如果管仲遇到了机会,谋可定计,则万无一失了。”

后来,管夷吾曾三次出任,三次被逐,叔牙不但不以其为不肖,反说:“哎,只是时机还没有到啊。”

管仲在打仗时,他总是作战在后,撤退在先,人多笑其怯。叔牙说:

“仲有老母在堂,留身奉养,不是真怯敌之辈也。”

齐襄公有二子,长子名纠,次子小白。

管夷吾事子纠,鲍叔牙事小白,后来子纠事败,管夷吾被囚受辱,人以为耻,叔牙说:“仲不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所以后来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管仲后来成为齐桓公(即小白)的相国,完全是由于鲍叔牙的力量。当叔牙推荐管仲于桓公时说:“管子是天下奇才,君可用以为相。”桓公说:“夷吾射寡人中钩,其矢尚在,寡人每戚戚于心,得食其肉而不厌,况用之乎?”叔牙说:“人臣各为其主,射钩之时,知有纠不知有君,君若用之,当为君射天下,岂特一人之钩哉?”

桓公姑听之,但拜叔牙为上卿,任之以国政。叔牙说:“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君之赐也,至于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桓公说:“寡人知卿,卿不可辞。”叔牙说:“君所知臣者,小心谨慎,循礼守法而已,此具臣之事,非治国之才也。夫治国家者,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劝加以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疆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此帝臣王佐之任,臣何以堪之?”

桓公不禁心动,连忙促膝谈心:“如卿所言,当今亦有其人否?”叔牙说:“君不求其人则已,必求其人,其管夷吾乎?臣不若夷吾者有五,宽柔惠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施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敢战无退,弗若也。”桓公要召管仲当面谈谈。叔牙说:

“臣闻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君欲用夷吾,非置之相位,厚禄其人,隆以父兄之礼不可。夫相者,君之亚也,相而召之,是轻之也,相轻则君亦轻。夫非常之人,必待以非常之礼,君其卜日而郊迎之。四方闻君之尊贤礼士而不计私仇,谁不思用于齐者?”桓公果如其言,用管仲为相,尊为仲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遂大治矣。

裹饭相食

“裹饭相食”形容友谊真挚;也可表示帮助穷困者。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

孔子的弟子曾参,字子舆,他和一个叫子桑的人是好朋友。有一次,连续下了十几天的雨。子舆说:“子桑正处于饥馁之中,可能要饿得生病了!”于是,他就带着饭菜去看望子桑。子舆来到子桑门口时,子桑正在屋内又似歌又似哭,弹琴唱道:“父亲啊!母亲啊!天哪!人哪!”声音很微弱,吟咏很急促。

子舆连忙走进屋内,说:“您吟咏歌诗,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

子桑回答道:“我正在思考自己如此穷困的原因,却百思不得其解。父母难道愿意看着我穷困吗?天覆盖着万物,对每一个人都一样,没有偏私;地承载着一切,对每一个人也都一样,没有偏私,既然是这样,难道天地偏叫我贫穷吗?我左思右想,还是找不到原因。由此看来,使我落到这般穷困境地的,是命运吧!”

和事天子

“和事天子”指那些不辨是非、一味和稀泥的人。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唐景龙三年》:“命琬与楚客结为兄弟,以和解之。时人谓之“和事天子”。”

唐中宗(李显)时期,有一个监察官叫崔琬。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揭发宗楚客等人,暗中勾结边民,接受贿赂,导致边境发生战乱和祸患。宗楚客愤怒地极力辩解。

唐中宗不但不进行追查,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反而命令崔琬和宗楚客二人结为兄弟,和解此事。当时,人们称唐中宗为“和事天子”。

户限为穿

“户限为穿”形容来访者很多。

此典出自《宣和画谱》。

陈、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智永,名法极。他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为僧,当时人称“永禅师”。智永继承祖法,精勤书艺。据说,他坚持练字三十年,写坏的废笔就积了十大瓮,把这些瓮埋在一起,竟筑成了一个墓,称为“退笔冢”。

相传,智永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篇,分送浙东各个寺庙。由于他的书法成就卓越,因此他的名望也很高。当时,前往永欣寺求书的人络绎不绝,竟把智永的门槛都踏破了,只好裹上铁皮,称为“铁门限”。

华封三祝

“华封三祝”是指华州守卫边疆的小官祝愿尧的三件事:长寿、富有、多子。后用以表示祝颂。

此典出自《庄子·天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故辞。”

传说上古时代有一个帝王陶唐氏,号为尧。有一次,尧到华州(陕西省华县)视察。华州守卫边疆的小官见尧颇有圣德,就祝愿他长寿、富有、多子,并对他说:“您是圣德之人,请允许我祝福您。”

那个小官说:“祝愿您长寿。”尧说:

“不敢当。”小官又说:“祝您富有。”尧说:

“不敢当”。小官还说:“祝您多生儿子。”尧说:“不敢当。”

小官说:“长寿,富有,多子,是人所追求的。可是您偏偏不追求,为什么呢?”

尧说:“儿子多了,使养育者忧惧加重;富有了,反而容易多事;长寿,就会遭受更多的屈辱。这三件事,不仅不能够修养清静无为的德性,反而会带来烦恼和拖累,因此我不想接受你的祝愿。”

黄耳寄书

“黄耳寄书”指传递书信。

此典出自《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于京师,久无家问,笑与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西晋时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

他的家乡在浙江会华亭,他在京城洛阳做官。由于路途遥远,通信很不容易。

陆机喜欢打猎,他养了一条猎犬叫黄耳。黄耳性情聪慧,很通人性。曾有人将它借出三百里外,它竟能认路自己跑回家。

陆机很宠爱黄耳,和它形影不离。

有一次,陆机很长时间都没有收到家信。他就对黄耳开玩笑地说:“你能带上我的书信跑回老家,替我传递消息吗?”没想到黄耳竟然听懂了他的话,表现出十分乐意的样子,又是摇尾巴,又是“汪汪”地大叫。

于是陆机就写了一封信,用竹筒装上,套在黄耳脖子上。黄耳沿着驿路,朝着家乡方向不停歇地跑去。饿了,捉些小动物吃;遇到江河,就向过渡的人摆尾让人带着它渡船过河。

就这样,这条聪明的狗终于跑到了陆机的家。一进大门,它就用嘴衔起竹筒,向陆机的家人“汪汪”直叫。家人打开竹筒看到陆机的信,真是又惊又喜。等人们看完信,黄耳又向陆机的家人叫个不停,像是在要求什么。陆机的家人明白它在要求回信,便写好信装入竹筒,仍然系在黄耳脖子上。黄耳蹦蹦跳跳地又带上它沿着来路跑回洛阳,向主人复命。

黄耳送信来回总共只花了二十五天。而如果用人传递,则需要五十天。于是从那以后陆机就常常让黄耳送信。

回眸之报

“回眸之报”形容知恩报恩。

此典出自《晋书·孔愉传》。

孔愉,字敬康,晋代会稽山阴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梁国。他的曾祖父孔潜在东汉任太子少傅,东汉末年避难来到会稽,就在此地住了下来。祖父孔竺,在东吴任豫章太守。父亲孔恬,任湘东太守。堂兄孔侃,任大司农。他们在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省一带),都有很大的名气。孔愉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了,孔愉担负起侍奉祖母的责任,对祖母非常孝顺,远近皆知。孔愉与同郡的张茂(字伟康)、丁潭(字世康)齐名,当时人称“会稽三康”。

东吴被平定后,孔愉迁到洛阳居住。

西晋惠帝(司马衷)末年,孔愉回到乡里,走到江淮一带时,下赶上石冰、封云作乱,封云逼迫孔愉当参军,孔愉不肯就范,封云就打算杀掉他。幸亏封云的司马张统出面营救,孔愉才幸免于难。他东还会稽,进入新安一带的山中,改姓孙氏,耕田种地,专心读书,在乡里很有信义。一天,他忽然舍家出走了,大家都传说他成为神人了,为他建立了祠堂。永嘉(公元307~312年),司马睿(后为晋元帝)开始以安东将军之职镇守扬州,任命孔愉为参军。

宗族的人四处寻找他,最终也没有找到他。

晋愍帝(司马业)建兴(公元313~316年)初年,他才应召,任丞相掾,接着又当了驸马都尉、参丞相军事,当时,孔愉已经五十岁了。由于征讨华轶有功,被封为余不亭侯。以前,孔愉曾经路过余不亭,在路上,他看见有人把龟放在笼子里,孔愉便将龟买下,放到溪水中,那只龟游至中游后,从左边回头看了多次。到孔愉封侯时,他叫人铸侯印,但是侯印上的龟纽头却向左边旋转,铸了三次,三次都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铸印的工匠把这件怪事报告给孔愉,孔愉心里明白事情的真相,于是就把侯印佩带在身边。

季雅买邻

“季雅买邻”比喻选择好邻居。

此典出自《南史·吕僧珍传》。

南朝时期,梁国有一大臣叫宋季雅,很有才干。梁武帝萧衍十分器重他。

起初,宋季雅在南康郡被罢了官,在另一个大臣吕僧珍(字元瑜)的住宅旁边买房住下来。吕僧珍问房屋的购价,宋季雅回答道:“一千一百万。”吕僧珍责怪他房价太高了。宋季雅说:“我花一百万买房子,花一千万买个好邻居。”

剪发待宾

“剪发待宾”表示诚心诚意接待客人。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贤媛》:“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