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2783800000044

第44章 空灵境界故事(14)

陶侃(公元259~334年,晋代浔阳人,字士行)年少时有大志,幼年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与母亲湛氏二人相依为命。湛氏靠纺线织布供养陶侃,让他同知名人物结交。同郡人范逵很有名望,被荐举为孝廉,一天他到陶侃家投宿。当时,正值严冬,一连几日冰天雪地,陶侃家空无所有,而范逵的车马、仆人众多,怎么办呢?母亲湛氏对陶侃说:“您只管到外面留住客人,我自有办法。”湛氏的头发长得很,一直垂到地上,她就“咔嚓”一声把头发剪下来,做成两套假发,拿出去卖了,换回几斛米,又去砍掉房屋的柱子,割下一半当柴禾,把草垫子剁碎当马草。到了傍晚,已经准备好了精美的饭食,范逵的车马、仆人都被照顾得很周到。

范逵既赞叹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深情厚谊深感不安。第二天早晨范逵临走时,陶侃追在后边一个劲儿地送行,送了百里的路程。范逵说:“已经走出很远了,您应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您可以回去了!我到了洛阳,一定相机为您说好话。”此时,陶侃才肯回转。范逵到了洛阳。在羊日卓、顾荣等人面前夸奖陶侃,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江上处女

这个故事用以说明:与人方便,于己无害,何乐而不为?

此典出自《战国策》:“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江岸上住着一群姑娘。还有一个姑娘家里贫困,点不起灯,便常来这里借光。这群姑娘相互商量,想把她赶走。

她在离开的时候,对姑娘们说:

“我因为点不起灯,常来借光,所以总是最先赶到,打扫房屋,铺好席子。你们何必吝惜这点照在四面墙壁上的一些余光呢?如果你们将一点余光送给我,这对你们又有什么影响呢?我自己认为对你们多少有一点好处,为什么要把我赶走呢?”

姑娘们相互一商议,觉得为她说得有理,就将她留下来了。

交浅言深@“交浅言深”表示对交情不深的人恳切地加以规劝。

此典出自《战国策·赵策四》:“服子曰:‘公之客独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谈语而不称师,是倍也;交浅言深,是乱也。’”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人名叫冯忌。有一次,他去见赵王,想陈述自己关于治国的意见。

当他见到赵王时却又欲言又止。赵王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

“听说有人给服子引见了一个人,服子接见了那个人之后,对引见的人说:‘你引见的人有三罪:第一望我而笑,是态度不庄严;言不称师,是违背了常礼;交浅言深,是乱了常理。’那人却说:‘望人而笑,是态度和蔼;言不称师,是一般说法;交浅而言深,是对人忠实。’我和大王初次相见,可否让我谈谈自己的意见?”赵王说:“那好,有意见就请谈吧。”于是冯忌便说:“听说大王想买马,有此事吗?”赵王回答说:“有。”“为什么还没有派人去买呢?”冯忌问。赵王说:“没有识马的人。”“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冯忌又问。赵王说:“建信君有国事,并且他不会相马。”“那为什么不派纪姬去呢?”冯忌再问。赵王说:“因为她是妇人,并且也不识马。”冯忌又故意问道:“马的好坏与国家的安危有什么关系呢?”赵王说:“没有。”冯忌说:“既然没有什么关系,那就希望大王以国事为重,多多考虑国家的安危与人民的疾苦。”赵王听了冯忌的话,默而不语。

见笑大方

“见笑大方”表示被内行的人笑话,一般用作自谦;也作“贻笑大方”

此典出自《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水涨的时候,无数小溪的水都汇集于大河,于是大河被灌满了,一片汪洋,景色非常美丽。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壮观都在自己这里。自喜过后,他就想到其他地方看看,于是顺流东下,到了北海。河伯朝东一望,不见边际。他转过脸来,“望洋向若而叹。”(意思是:抬头望着海神若,感慨叹息。)他沉思片刻后叹道:“俗话有这样的说法啊!我曾经听说,有些人自以为孔丘的见闻比他少,同时又蔑视伯夷的德行。开始,我还真不敢相信有这样狂妄自大的人,现在我看到了你的博大无穷,才知道自己的狂妄无知。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那就糟糕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意思是:我将永远被那些有学问、有见识的人所嘲笑)。”

结草衔环

“结草”和“衔环”是出于两个不同的故事,合起来成为成语,比喻真心实意地感恩报德。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晋国魏武子经常嘱咐儿子魏颗,命魏颗在他死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女的爱妾嫁给别人。到了武子病重时,又再嘱咐魏颗,要让那爱妾陪葬。后来武子死了,魏颗认为武子在病危时的嘱咐是一派胡言,就根据武子病重前的嘱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

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看见战场上有一个老人,把地上的草都打成结,缠着秦国战马的脚,使秦军的兵将纷纷坠地,魏颗因此大获全胜,并抓获了秦军的勇将杜回。当晚,魏颗梦见那位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出嫁妾的父亲,他非常感激魏颗救了他女儿,因此在战场上结草,帮助魏颗打了一场胜仗。

杨宾在九岁时,在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回家饲养,等到黄雀伤好以后能飞的时候,才把那只黄雀放飞。后来杨宾梦见黄雀回来,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嘴里衔着四枚白环,献给杨宾,说将来杨宾的子孙都会像白环一般珍贵。后来杨宾的子震,孙秉,曾孙赐,玄孙彪果然都飞黄腾达。

解衣推食

“解衣推食”形容在上位的人与下属同甘共苦,现在也常用来形容能以至诚待人。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秦朝末年(秦二世时),各国诸侯都纷纷反抗暴秦,当时韩王的后代韩信也带了一把剑去参军。起初他投在项梁部下,项梁死后,便在项羽部下做个小官,很不得志。后来投到汉王刘邦(即汉高祖,当时被项羽封为汉王)部下,由于萧何大力推荐,韩信被汉王重用了。他不但替汉王夺得了很多地方,而且杀死了楚国的龙。项羽听到了这个消息,很惊诧,便派人去劝他脱离刘邦,和项王(项羽)联合反对汉王,分土地自立为王。

韩信对项羽派来的使者说:“我从前在项王部下,只是一个郎中,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我才投到汉王门下来。汉王授我上将军的印绶,让我指挥几万名士兵,还亲自脱下衣服给我穿,又将他吃的东西让给我吃;他非常信任我,也愿意采纳我的计策,因此我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和光荣。他这么信任我,我宁死也不愿意背叛汉王的,请你替我答谢项王吧!”

金石为开

“金石为开”比喻真诚产生的力量。

此典出自《西京杂记·第五》:“李广……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射,更镞破杆折而石不伤。余尝以问扬子云,子云曰:

‘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叫李广,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异常勇敢,人称“飞将军”。有一天,李广到冥山南麓打猎,突然发现草丛中伏着一只老虎。李广连忙张弓搭箭,奋力向老虎射去,但老虎却一动也没动。等了一会儿,李广走近一看,原来草丛中并没有老虎,而有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李广再去看刚才射出的箭,只见连头带尾都嵌进了石头里。李广不相信自己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后退了几步,把弓拉得满满的又向石头射去,却总是射不进去。李广走到石头前面,拾起刚射出的几支箭,只见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但石头上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关于这件事,有人去请教学问家扬雄(扬雄字子云),扬雄回答说:“诚心诚意,就是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人与周围事物、人际之间习性的关系,常因环境等改变自己。

此典出自《北堂书钞》六十五卷引《晋傅玄少傅箴》:“夫金木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朝的大臣傅玄是个品学兼优的人,为人正派,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做太子的首席教师——太子少傅。

皇太子府里属员很多,有宫女、太监以及一大批为太子办事的官吏。这些人为讨太子欢喜,阿谀逢迎,陪着太子玩耍,太子为所欲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学好是很难的。为此,傅玄非常忧虑。有一天,他给太子讲课的时候,讲道:“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会被它染红;多接近墨水,就会被它染黑。对自己则一定要严格要求,行为要端正,做到这些,周围的人才会跟你学,正派的人才会围绕到你身边来。譬如:声音清亮,回声就一定和谐;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会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义的话就会听得多,自己的行为就会逐渐符合规范准则。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进入卖鲍鱼的店一样,时间久了,你就闻不到兰花的芳香了。”后来皇帝听到了傅玄的这番话,觉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写在屏风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让他每天读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

敬而远之

“敬而远之”指既不得罪,也不亲近。

此典出自《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秦朝末期,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一种涵意极广的道德规范——仁。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其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他怎样才算智。孔子说:“致力于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先作艰苦努力,然后得到结果,便可以说是仁了。”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比喻发表或交换意见时态度诚恳,真诚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丕代汉以后,他支持刘备称帝,自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之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诸葛亮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被当时的人们和后人所称道。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记时,曾写下了一段评语,说他当丞相时,爱护百姓、秉公办事、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双方互相串通。

现在,多用它比喻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

此典出自《南部新书·戊集》:“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

“坐主门生,沆瀣一气”。

我国唐代盛行科举考试,只要在考试中金榜题名,就可以做官,青云直上。

所以,考场内外免不了徇私舞弊,惹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话说唐僖宗即皇位后,改年号为乾符。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朝又举行科举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名叫崔沆;有一个参加考试的人,名叫崔瀣,是崔沆的学生。考试完毕,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时,崔瀣榜上有名。于是,有人嘲笑:“考官和学生,互相来串通。”

口血未干

“口血未干”形容立盟未久,随即毁约。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春秋时期的郑国,国小力弱,经常受到晋国和楚国的威胁。晋国和楚国是当时的强国,都想凭借武力攻占郑国。有一年,晋国联合鲁国、齐国、宋国、卫国、曹国、韩国、杞国,进攻郑国。

郑国抵挡不住晋军,就派人同晋军将领讲和。但是晋军的将领不愿意讲和。他说:“现在讲和不行,我们要先把郑国控制起来,等候楚国来救援,等打败了楚军,郑国没有了依靠,彻底降服我们时,才能允许郑国求和!”

晋军另一将领知武子却说:“我看还是先与郑国讲和为好。我们可以答应郑国,先撤回军队。这样可以引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等楚军打得疲累的时候,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击退楚军。这是君子用智,小人用力的良策,总比和他们硬拼好。”

跟随晋军的各个诸侯国的军队,原本就不愿意打仗,便拥护知武子的主张,都同意和郑国讲和。于是双方决定在戏地结盟。

在结盟的仪式上,晋军方面的代表宣读盟书说:“从今以后,郑国如果对晋国不唯命是从,就会像盟书上所写的那样,遭到老天惩罚!”

郑国的卿士公子騑立刻接着说:

“我们郑国夹在你们晋、楚国两大国之间,是上天降给我们的灾祸!从今以后,如果大国不友好地对待郑国,攻打我们,让郑国的百姓受苦受难,那就像盟书上所写的那样,要遭到老天的惩罚。

如果郑国不服从礼仪,也像盟书上写的一样!”

郑国与晋国结了盟,晋军退回国去,郑国暂时平安无事了。可是没过多久,楚国派兵来郑国问罪。

郑国的大夫们,有的主张抵抗,有的主张求和。公子騑说:“还是求和吧,没有别的办法啦!”

子孔和子騑担心地说:“我们刚刚与晋国结盟,每人歃血时的口血还没有干就违背它,这样行吗?”

公子騑说:“怎么不行?与晋国结盟时我说的是‘服从大国’,现在楚军来到,晋国不来救援,楚国也是大国,我们可以与他们结盟。况且那次结盟是晋国逼迫的,不是诚信的,可以违背它!”

于是,郑国派人与楚同讲和,并且结了盟。

楚军就离开郑国,撤回去了。

枯鱼过河

“枯鱼过河”比喻古代被鱼肉的劳动人民,在危难中相互帮助的深厚情谊。

此典出自《古乐府·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这段话意思是说:

离水的鱼啊,望着河水哭泣,如今后悔啊,哪里还来得及;捎信寄语啊,水中的鲂和鱼则:

牢记教训啊,出入不可大意!

两人一心

“两人一心”说明团结谋事,事必成;共同创业,业必竟。

此典出自《燕书》:“越人甲父史与公石师交,甲父史能计而弗决,公石师善决而计疏,各合其长,事无留行,人两而一心也。”

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交情深厚。甲父史善于谋划却优柔寡断,公石师善于决断但用计粗疏。两人把各自的长处合起来,做任何事都会成功的。人是两个,心却是一个。后来,因为言语冲撞互相争吵,两人分手,自理政事便常遭失败。

密须奋哭着劝谏二人说:“你们没听说大海里有一种动物叫水母吗?水母没有眼睛,依靠虾子帮它走路,虾子也依赖水母吃食活下去,双方不能失掉其中任何一方!水母的事情暂且不说了,你们还曾听说过琐这种动物吗?它们肚子里藏着螃蟹,饥饿了,螃蟹就爬出去寻找食物,回来后琐就饱了,否则就要饿死,螃蟹也需要一个自己的巢窝,这也是双方不能失掉一方呀!琐的事姑且放在一边,你们没听说过夏屋山的鼠吧?它与邛邛岠虚靠近生活,为邛邛岠虚吸取甘草,一碰到灾难,邛邛岠虚就把鼠背起来逃跑,这也是两方不能失掉任何一方呀!鼠的事情暂且不提,你们没听说过西方有一种共命鸟吗?一个身子两个头,性情多忌,饥饿了两个头就互相啄咬,等到一方打盹了,另一方就衔来毒草杀害对方,及至毒草咽下喉咙,两个头就都死了,这也是双方不能失掉一方呀!

以上这些都是山虫海物罢了,不足为怪。

在人类中也有同样的事情,北方有一种肩膀并生的人,轮流着吃饭又轮流着望路,失去任何一方就会立刻死去,这也是双方不能失去任何一方呀!现在,你们二人的事情很像上面所的说这些例子,你们和他们的区别,只不过是形体不同,而事情的实质却是完全相同呀!你们为什么要分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