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比如说打猎,只有当射箭和驾车的技术都很熟练的时候,才能擒获禽兽,如果从来没有驱车射过箭,也没有驾过车,那么,一定会担心车会翻倒压了人,哪里还有工夫琢磨如何猎获禽兽呢?”子皮说:“你讲得太对了,我太笨了。我听说,君子专门研究大的事情和长远的事情,小人只会注意细小的事情、眼前的事情。我就是个小人哪。衣服穿在我身上,我都知道爱护它;而重要的官职、庞大的封邑对我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庇护条件,我却疏远它、轻视它。如果不是你劝解我,我就不明白这些得失的道理。过去我说过:
‘你治理郑国,而我只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保护好自己,那就可以万事大吉了。’现在我才知道,即使是我家族的事情,也要按你的意见去办理比较好。”子产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样。我怎敢说要你的面孔像我的面孔呢?我的想法与你的想法没必要非要一样,我不过是想把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告诉你,供你参考罢了。”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诚,因此把郑国的政事完全委托给他。
于是子产有机会很好地治理郑国。
荣悴不易
“荣悴不易”的意思是,在与对方交往中,不会因为对方的兴盛衰败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此典出自《旧唐书·韩愈传》:“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性情豁达、开朗,与别人交往时,不因对方的兴盛衰败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他在青少年时代,就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是好朋友了。当时,孟郊、张籍二人既没有大的名声,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韩愈不顾严寒酷暑,奔走于公卿大夫之间,极力称赞、荐举孟郊和张籍,后来张籍终于科举登第,荣幸地跻身于官宦之列。韩愈后来虽然非常显贵,但是办完公事之后,只要有时间就和老朋友谈笑饮宴,论文赋诗,和从前一样。而对搬权弄势,横眉怒目则不屑一顾。
入幕之宾
“入幕之宾”形容常常往来的朋友,也借用做官府中的幕僚。
此典出自《晋书·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幕,帐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帐幕。
军队里常将帐幕作为居住之所,行军的将帅都在帐幕中生活,因此古代称将帅所住的地方为幕府。幕中管理文书工作的称为幕友;宾,是对下属或雇员的客气的称呼。“入幕之宾”便是指在幕府里工作的幕友。这个典故源出于“晋书·郄超传”。
东晋时有一个姓郄名超的人,自幼就十分达观,尤其是在才智方面非常优秀。交游很广,对于时世的分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父亲很有钱,于是他便常常将钱财施舍给亲戚朋友。大将军桓温很赏识他的旷达和才智,便请他做参谋;后来桓温升任大司马(官名),郄超也因此做了参军。有一次,谢安(晋朝大政治家、军事家)与王坦之到桓温军中商谈国事,桓温就先叫郄超睡在帐中静听他们的谈论,忽然一阵风吹来,把帐吹开了,谢安看见了帐中的郄超,于是笑着向他打趣说:“你可真称得上是入幕之宾啊!”
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是,好男儿可以替知己的朋友去死,可用它形容人品刚直无私;也可用它形容为人有侠肝义胆,勇于为朋友赴汤蹈火,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此典出自《说苑·复恩》:“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
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鲍叔)与管仲是好朋友。鲍叔牙死的时候管仲扎上衣襟,失声痛哭,泪如雨下。侍从问道:“他不是您的父亲,也不是您的儿子,您这样伤心或许有什么原因吧?”管仲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我曾经与鲍叔牙到南阳(齐国的城邑,在今山东邹县)做生意,那时我在市场上多次受到羞辱,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怯懦,却说我将有扬名于世的时候。鲍叔牙曾与我一起游说君主,但君主不愿接纳我,而鲍叔牙也不认为我无能,却说是因为我没有遇上英明的君主。鲍叔牙曾与我分取钱财,我自己经常拿多的一份,鲍叔牙也不认为我贪心,而是因为知道我在经济上拮据。生养我的是父母亲,理解我的是鲍叔牙。士为知己者死,何况为他尽哀呢?”
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形容双方矛盾尖锐,不能并存。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又见《战国策·楚策一》中载:“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曹操消灭了北方各大割据势力之后,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南方,企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天下。当时,刘备退守夏口,只有两万余人的兵力。孙权的精兵也不超过三万,他们与曹操的兵力相差悬殊,形势十分危急。孙权召集文武大臣,讨论对付曹操的办法。张昭等大臣认为曹操兵力强大,拥有水陆兵数十万。
加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又占据荆州这一长江战略要地,顺流而下其势难挡,因此主张投降。
吴国名将、前部大都督周瑜和鲁肃等人坚决主张抵抗。周瑜指出,曹操人数虽然众多,实际上并没有可怕之处,因为他有很多薄弱的地方。曹操虽然假称汉相,但他实际上却是汉贼。而且曹操的后方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马超、韩遂在关西的势力也是他的后患,因此曹操很难在南方持久作战。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他们不擅长水战,不习惯南方的水土气候条件,必然会生病,这样就会减弱战斗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战胜曹操,决不能投降。周瑜请求孙权拨给他三万精兵,迎战曹操。
孙权采纳了周瑜的意见,确立了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的战略方针。他激动地拔出佩剑,砍去奏案的一角,愤怒地说:“我和曹操这个老贼势不两立,有他就没有我,有我就没有他!谁再敢提出投降的主张,这个奏案就是他的下场!”
孙权、刘备联合抗击曹操的方针确定之后,周瑜立即率军联合刘备兵马协同作战,经过赤壁之战,用火攻战术打败了曹军。从此,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守望相助
“守望相助”表示邻近各村落之间守护、望,互相帮助,以对付来犯的敌人或其他灾患。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滕文公派他的使臣毕战去向孟子请教关于井田制度的问题。孟子对毕战说:“滕君选派你来问我,这是对你的信任啊,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地干。”毕战非常高兴。他说:“我们滕国也准备实行井田制。”孟子高兴地说:“很好,实行仁政一定从划分并整顿田界开始,田界划正确了,那么给人民分配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禄都毫不费事了。”毕战问:“我们滕国太小,不用设官吏吧?”孟子说:“滕国虽小,也要有官吏和老百姓。如果没有官吏,老百姓则没有人管;如果没有老百姓,也就没有人养活官吏。我建议:郊野用九分抽一的贡法,城池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公卿以下的官吏应有供祭祀的圭田,每家五十亩;如果哪家还有剩余的劳力,一个劳力可再给二十五亩。不管是死去还是搬家,都不离开乡土。同住在一井田里的各家,要彼此和睦相处,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实行井田制的办法是:每一方里的土地为一个井田,每一井田有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剩下八百亩分给八家作为私田。由这八家共同来耕种公田。先把公田耕种完以后,再去料理私田。”毕战说:“您说得好,我回去一定如实地转呈给我的国君。”孟子笑了笑说:“我说的不过是我的建议罢了,至于怎样去做,那就全凭你的国君和你了。”毕战听了满意地告辞而去。
水火不相容
“水火不相容”比喻彼此互不相容。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大将,刘备入蜀以后,派他镇守汉川,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他非常自信,对刘备说:“如果曹操举天下的兵马来攻打,我为你拒敌境外;若是十万兵马来到,我为你把他们吞下去!”
刘备听了十分高兴,便拜他为镇北将军,封他都亭侯,几年以后,魏延打败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进而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
魏延屡建战功,晋官加爵,逐渐地骄傲了,甚至也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常对部下说:“诸葛亮胆子太小,不敢给我兵马去打潼关。如果我领五千精兵,带粮五千担,循秦岭而东,不用十天便可到长安。敌兵听说我到了必然会逃跑,那样不出二十日,咸阳以西绝对可以拿下来了……”人们看到魏延自吹自擂,都让他几分,故意躲开他。唯有长史杨仪不迁就他,于是两人经常争论不休,魏延因此对杨仪忌恨在心,两人如水火不相容。有一天魏延做了一个梦,觉得有些奇怪,便问占梦人赵直:
“我梦见头上生出角来,是吉兆还是凶兆?”
赵直就哄他说:“是吉象呀,麒麟有角而不用,这是预兆敌人不用打就会自败呀!”
魏延听了满心欢喜,以为成功在望。赵直却偷偷告诉别人说:
“角字上边是把‘刀’,下边是‘用’,头上用刀,必有凶事,大家瞧着吧!”这年秋天,诸葛亮病危,觉得活不多久了,便找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人作身后安排。命令他们不要为他发丧,先撤兵回蜀,免得遭敌兵追击。不过几日,诸葛亮死去。蜀军秘不发丧,杨仪按诸葛亮临终部署叫魏延领兵断后,迅速回师。可魏延一听,火冒三丈,大喊大叫:
“丞相死了,我自健在,你们尽可将丧还葬,我当率诸军击贼。难道一个人死了就荒废了天下大事?我魏延何人,竟听你杨仪的指挥,做断后的将军?!”
魏延拒不听从诸葛亮的遗命举兵攻打杨仪。
杨仪早有准备,率兵迎战,最终打败魏延,并杀死了他。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意思是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此典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孔子有一个弟子,名叫司马牛。有一天,司马牛请教孔子:
“先生,弟子如何去学习做一个君子呢?”
孔子告诉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忙问:“君子为什么不忧愁,不恐惧呢?”
孔子说:“君子做事堂堂正正的,从来都是问心无愧,怎么还会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哦,原来是这样……”
司马牛辞别孔子后,见到了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夏。他心事重重地对子夏说:
“人家都有兄弟,和和睦睦,多快乐呀,只有我没有弟兄,唉,孤苦伶仃……”
子夏见司马牛唉声叹气的样子,觉得他挺可怜的,就安慰他说:
“没有必要为这些事伤心难过呀,死和生都是由命运安排的,贫和富也是命中注定的,更何况兄弟姊妹了?君子只应该对工作认真谨慎,不出差错,对别人恭敬有礼,说话诚实守信,行为合乎礼仪,那么普天之下就到处会有好兄弟的,君子何必犯愁自己没有亲兄弟呢?”
天上德星聚
“天上德星聚”形容文人才子聚会。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德行》:“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从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注引《续晋阳春秋》:陈仲弓从诸子侄造荀父子,于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
《东汉的陈寔(shí)(公元104~187年),字仲弓,汉桓帝时期任太丘长,又被称为陈太丘。其子陈纪,字元方,陈湛,字季方,在当时他们两人的声望都很高。有一次,陈寔带领自己的子孙去拜访荀淑(公元83~190年)。陈寔居家清贫、俭朴,没有仆奴可供使呼,就叫长子元方驾车,小儿子季方持杖随后。孙子长文尚小,就跟着爷爷坐在车中。他们拜访的对象是名气很大的荀淑。荀淑,字季和,汉桓帝时期任朗陵侯相,又称荀朗陵。荀淑有八个儿子,都富有才名,当时人称之为“八龙”。陈寔和儿孙们到达以后,荀淑命三儿子荀靖(字叔慈)在门口恭迎,命六儿子荀爽(字慈明)献酒,命其余六个儿子(荀俭、荀绲、荀焘、荀汪、荀肃、荀敷)在末座陪餐。荀淑的孙子(荀绲之子)荀彧(字文若)由于年纪小,就坐在爷爷的膝前。当时,负责天文的太史官上奏皇帝说:“从天象看,有真人东行。天上景星、岁星等德星聚集,五百里内有英才贤士聚会。”
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
说明人们用非常诚恳和坦率的心意待人。
此典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王莽夺取政权以后,天下许多人起兵反叛;并且拥立刘玄做天子,因为刘秀曾在昆阳把王莽打得大败,所以刘玄派他做破虏大将军。后来王莽死了,刘秀又攻破邯郸,杀掉自称天子的王郎。刘玄见刘秀立下了很多功劳,便封他为萧王。刘秀觉得北方还有敌人,暂时还不能安享太平的生活,就又带兵进攻铜马军,在邬地又打了一个大胜仗。正在受降的时候,高湖和重连军队从东南方前来援救,最后铜马军也被刘秀打败了。
这样,刘秀把这些败军改编成自己的部队;原来带兵的将官,也都给他们安排了官职。
但投降的官兵觉得从前自己是刘秀的敌人,担心以后会被刘秀消灭,心里都惶恐不安。刘秀知道了他们有这种疑虑,就叫将官仍然各回自己的营寨照旧统率原来的部队,而自己只带着很少的随从在各营之间巡察、指挥和安排。投降的人看到刘秀对他们一点都不戒备,把他们当作自己人似的,不由得很高兴,背地里说:“萧王对我们推心置腹,我们怎能不为他出力呢!”从此以后,投降的官兵,再没有担心会被消灭的了。
为人作嫁
“为人作嫁”本指为他人制做嫁时的衣装。后来,常用以比喻为他人的事情辛苦忙碌,而自己却无暇自顾、无利可图。
此典出自唐代秦韬玉《贫女》(《全唐诗》
卷六七○):“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秦韬玉。他写了题为《贫女》的一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出嫁的贫苦人家的姑娘,因为不愿迎合世俗而难觅佳偶,而她为此感到忧伤、怅惘。这首诗写道:
“我出生在穷苦的人家,从来没有穿过绫罗绸缎。想请媒人替我找一个知心的丈夫,可是也做不到,我感到悲伤。如今的社会上,有谁能欣赏我的高尚情操呢?他们看重的只是衣着打扮。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宁愿所做的针线活可以在众人面前夸口,而不愿把双眉画得那么长,同风流女子争奇斗妍。我非常悔恨的是,年年岁岁飞针走线,为他人缝制嫁时的衣装。”
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比喻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此典出自《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