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3114000000004

第4章 在经史子集中寻找文化渊源

卓越成就“经”久不衰

经,织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古代民间有一种说法,家有一女,如得一宝。因为女儿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织布赚钱,所以生女儿是好事。织布是古代妇女最常从事的劳动方式。织布的过程中,经纬线绝对分明,紧密相扣,才能织出又好又美的布匹。那么,什么叫作经线呢?“经”字是如何产生的?人们为什么要用“经”字来形容古代的智慧典籍呢?

金文的“经”本是“巠”的古体字。巠指的是水脉,一般是地下的水川。而小篆的“经”多了一个“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其读音随“巠”,所以它是个形声字。“经”的本义是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说文解字》云:“经,织也。”在古代,织布时纵丝为经,横丝为纬,一般情况下经静而纬动,经正而后纬成。由于“经”有稳定这个特点,有了它其他的线才能织就,所以人们就把对传统文化起基础和启蒙作用的文学作品称为“经”。

由“经”的本义还引申出经历、经过等意思;因为“经”有条有理,所以也有治理的意思,如“经世之才”;除此之外,“经”还有表示正常、经常的意思,例如“正经”。

“经”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用到,可以说“经久不衰”。其实,如果一个文字适用,其经久不衰是文化的需要;一个东西适用,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但一个人肯定不能用“经久不衰”来形容,可是其精神贡献却是可以永久传承的。大凡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他们的文明和文化创造皆流芳百世。大多数人也许无法成为具有卓越贡献的名人,但却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品行,用以影响后人,给予他人鼓励。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对他人有用,他就已经是一个伟大的人了。

历“史”面前,去粗取精

史,记事者也。从手持中;中,正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无休止地运动,而这一切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历史对于任何人、任何事物来说,都是公平、公正的,在它的面前,任何真善美和假恶丑都会被记录下来,没有人能够逃避。人们在造“史”字的时候,就考虑到历史的这种客观性。

甲骨文的“史”字,上面是一个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说文解字》曾解:“史,记事者也。从手持中;中,正也。”而“史”的本义就是史官。从“史”的造字法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会意字,其金文和小篆是甲骨文的演变,经过隶变之后,“史”字终于定型。

史官是很古老的官职,掌管历法,参加国家重要典礼、记载国家大事、搜集整理文化典籍。史官记事的原则是“君举必书,书法不隐”,意思是君主的言行,不论好坏都如实记录,不隐不瞒。汉代以前,史官虽然大多抱持这种原则,但是仍然略有偏颇,直到汉代司马迁,才真正做到正言。由于史官非常重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历史对后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给人以启发,这也是人们常把历史当作镜子的原因。

秦汉以前,造纸术未出之前,竹简制作的史书被称作“青史”。后来人们把史官所作的文献称为“史”,即是“史书”。史书的体例多种多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它不仅仅是史学著作,由于描写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过,大多数史书都按照时间编写,人们称之为“编年体”,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史书有“正史”、“野史”之分。“正史”指政府组织编写的史书,“野史”指私人编撰的历史,带有一定传奇色彩和杜撰性质。

前人有曰: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世事在其中都无法遮掩其真相。与此同时,历史也是后人的借鉴,由于后人所做的事情总是会有某些方面与前人相同,所以看到过去的是好的,就可以效仿和学习;看到过去的是坏的,就可以摒弃和吸取教训。一个民族不忘记过去,才能对历史经验去粗取精,在现实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一个人不能忘记过去,因为过去的好与坏皆是自己的经验,对于今后的做人处世皆有莫大的益处。

与其追求名留史“册”,不如踏实从小事做起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现代人拍摄秦汉以前的古装剧,大多注意表现文字是书写在竹板上,然后用绳子编成一捆。原来,在纸还没有发明以前,我国古人是在龟甲、器皿、木片、竹片等物上刻字记事的。龟甲上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钟鼎器皿上的文字通常叫金文,后来人们发现在竹片上可以刻字,文字的类型也就多了起来。而这些用来写字的竹片就叫做“竹简”。一般情况下,一条竹简只能从上到下写一列字,一篇文章要用多条竹简。文章写完以后,通过“简”上的小缺口,按顺序用绳子或皮条把它们串编在一起,“册”就这样出现了。而“册”字本身体现的就是这种编制法。

甲骨文的“册”字如一堆竹片串编起来的样子,金文、小篆的“册”字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而“册”的本义就是书简。在《说文解字·册部》里,许慎对“册”的结构分析便是其造字的具体体现。但他说“册”乃“符命”,通常古代王者封赏诸侯之时,先把命辞写在简上,编成“册”的形式,以册书、册命的形式颁布册立、封赠、任命等事,宣读册的内容之后,连同印玺等物一起交与受封者。所谓“符命”即为“册”,应是“册”的某个引申义,表示“册封”。其实以册书写东西并不方便,古人一旦写错字,只能先用刀把竹简上的错字刮掉或者削去,然后重写。“删”字是在“册”边加“刀”,记录的正是这种修改的方法。因为竹子有制简书史,编而为册的功效,而竹子本身为青色,所以用它记载的历史就称青史或汗青。

文天祥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指的就是把自己的一片爱国之心留入史册,让后人警醒和继承。一个人要想名垂千古,恐怕不易,被载入史册,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古往今来史册上记载的好人坏人皆有不少,诸如岳飞、秦桧之类。现代人当然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千秋万载都被人记得,但是也有很多人的人生非常平凡。其实,不必去强求载入青史,但求无愧于心,才是做人的根本之道。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文身”是用带有颜色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绘写一些图案或字,是可永久性保留的花纹。先秦时代以来的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现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故事,比如“岳母刺字”。而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满身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在国外,文身也是常见的事情。古埃及更利用刺青来表示社会地位。而最早的“文”字,其实就是根据文身这种风俗习惯创造的。

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均像一个张开双臂、叉开双腿的人,并且胸膛上还刺着倒三角花纹。说明它是个象形字。“文”字的小篆是由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过来的,隶变之后字体定型。《说文解字》上讲:“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这里解释“文”是交错的笔画,而“文”字的本义即是“文身”。由“文”字引申出其他的含义,例如,“文”字与花纹有关,花纹是有纹理的,所以,“文”字被用来表示文章,因为“文章”大多是条理性的;又因为花纹赏心悦目,于是就引申出了文采的“文”;后来又因文字和文章都承载着一定的文明内涵,“文”字又用来指代文明和文化。此外,人们形容人和蔼可亲时,还用“温文尔雅”一词。

人们只要听到“文”,必然认为其表示和谐,与“武”是相对的概念。古语有云:“君子动口不动手。”以文会友,以武交恶。温和地为人处世,谦逊地待人,当然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一切好说好商量,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吃软不吃硬。不仅如此,和谐宽容地解决问题,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伊索寓言》里就有这样一段话:“人需要温和,不要过度地生气,因为从愤怒中常会产生出对易怒的人的重大灾祸来。”以武力解决问题,始终是激进的,易为自己招来报复。除非逼不得已,才可诉诸武力。

尽信“书”不如无书,做人做事也要活泛

书,箸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书是智慧的钥匙;书是世代的生命;书是致富的信息;书是进步的阶梯;书是通向彼岸的船。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工具;是人类交融感情、习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是文明和文化的结晶,对人类文明的开展和发展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书也不例外。书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上古时代,有了语言的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把听到的话延续下去。一切的经验、理想都是口承,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有了文字之后,人们便开始将历史和现世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来,“书”就这样产生了,而“书”字的造型就反映了人类这种生活背景。

甲骨文的“书”上面是一只手和一支笔,下面是一个口,表示口在说话,拿笔记录。“书”字本义是写,此后“书”字字形变化很大,意义越来越隐晦。繁体的“书”作“書”,其简化字是草书的楷化。“书”字的引申义有书籍、文件、信件、字体、书法等。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西汉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显现。而在书中所得的东西,可以拓展人的思维,书就像药能医治身体一般,“治疗”人的头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古人留给今人的告诫。世间万物变化无穷无尽,时刻有新事物产生,若想对世界进行及时地了解,便要不断地学习,这便是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是不能停止的过程,只要开卷观书便能接触新事物,让自己获得益处;只要遇到能够传授自己知识的人,便要虚心求教。人不能满足于只读一本书、几本书,或是向几个人求教而已,应当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对所有的资源进行“竭泽而渔”的利用,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对问题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先生就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休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就硬读,直到明白为止。三是专精,首先是“泛览”,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四是活读,鲁迅先生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专读书有弊病,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对自己有所启发。

人“言”可畏,担心祸从口出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可以说,“言”是一个人一天当中必须要做的事情。“言”字就是根据这个特点而造就的。

甲骨文、金文的“言”字,下面是口舌的象形字,在舌头之上加一短横作为指示符号,表示人张口正在说话的意思,因此言字的本义是说话。金文和小篆的“言”字是甲骨文的进一步演化,隶变后就是我们今日所使用的字了。“言”字本是动用,引申之后可以作为名词,表示说话的内容。例如“言简意赅”,表示语言凝练,内容扼要。“言”还表示言论、议论,例如“广开言路”。“言”还可以作为量词,用来表示口语或文章中的字数或句子数,如“五言诗”、“七言绝句”等。

“言”字组成的四字词语也有很多,例如“言不及义”,形容只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言不由衷”,指所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形容口是心非;“言多必失”,指话说多了就难免有说错的地方;“言过其实”,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亦指说话过分,不符合事实;“言归于好”,指保持友谊,重新成为好朋友。

很多人都说,说话是一门艺术。善于用语言沟通的人,往往比言辞笨拙的人更容易办成事情;会运用说话方式、观察说话场合的人,则往往能为自己免除很多麻烦。语言虽然是很好的工具,但也是一柄双刃剑,人言“祸从口出”,嘴巴也是祸患的一个制造点。所以平时人们应多注意谈吐,培养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皆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