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3114000000006

第6章 天上与人间遥相呼应,天一变地即会变

空间为“宇”,时间为“宙”

宇,屋边也。从宀,于声。

宙。舟舆所极覆也。从宀,由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传说太古的时候,天地是不分的,整个宇宙就像一个待孵的鸡蛋,混沌一团,分不清方位。但是在这个混沌之中,孕育了一个伟大的英雄,他就是盘古。盘古开天地,为人类创造了一片无垠的天空和广袤的大地,这是古代原始人对宇宙的理解。西周时期,古人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宇宙”呢?

“宇”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几乎一模一样,二者上面的“宀”即为房子的形状。“宇”字本义为房檐,后引申泛指“房屋”,如殿宇、庙宇;后来“宇”字词义扩大,又指空间,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义”;“宇”字还有风度、仪表等义,例如“器宇轩昂”。《说文解字》解释:“宇,屋边也。从宀,于声。”可见,“宇”字为形声字,形旁为“宀”,声旁为“于”。

“宙”字的出现则晚于“宇”,《说文解字》上解释“宙”为:“舟舆所极覆也。从宀,由声。”“宙”本来与“宇”的意义相同,皆为“栋梁”,后来才引申为“舟车所到的地方”。后来,“宙”的词义发生扩大,用来指“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总和”。

“宇宙”一词最早由墨子提出。他用“宇”来指代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的空间;用“宙”来指代古往今来的时间,即“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宇”、“宙”二字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分大小、远近、古今、可知与未可知。近代科学解释,“宇宙”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它是广阔空间和其中各种天体、物质的总称。这个范围之广大,不足以用语言来形容。

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及其本身,总是周而复始地从诞生到消亡、再诞生、再消亡,如此循环往复,万物才生生不息。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断运动才不会腐败,才会有新的事物出现。人只有不断争取,才可能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你是否珍惜时间,“日月”可以作证

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古代蒙学经典《千字文》开篇便写:“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茫茫昏黄的天地间山水相接,日月星辰升起复落,如此循环往复,暑往寒来生生不息。它首先将自然中的事物和地理现象教会刚刚识字的幼年学子,将天地、日月的概念早早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间。说起“日”、“月”二字,都是最早出现的象形文字之一,几乎在每一个文明国家都是如此。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中国、古希腊和埃及都出现了象形文字,表现太阳的象形字都是一个圆圈,圆圈之中有一个点。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点是指太阳的黑子。“日”字就这样产生了。

而“月”字与“日”字一样都是象形字。不过,月也是圆的,与日不好区分,所以为了区别二者,古人把“月”字写成月缺的形象,因为月满的时候少,月缺的时候多。

日月交替,岁月如梭。日、月在东升西落中展现了天体的运行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时间的珍贵。然而,却有许多人浑浑噩噩,虚度青春。一寸光阴一寸金,人们做事时往往埋怨时间不够,却从没想过自己曾经浪费了多少。人生在世最多不过百余年,能有多少时间供我们挥霍,往日虽然不可追,但是未来时光可以由自己一手掌握。

斗转“星”移,生命在于运动

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浩瀚的宇宙让人们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尤其是一颗颗闪烁的明星,引人遐思。从古至今,静谧的夜空下,多少人遥望美丽的星海,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星”字,便是古人仰望星空的产物。

《说文解字》讲:“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甲骨文的“星”字,像夜空中繁多的星星,即用五个方块来表示星星,“生”代表读音。金文、小篆的“星”字,上面用三个“日”来代表星星,这是因为在上古时以三为数之众,“三”就是“多”的意思。此后,随着汉字的不断简化,“星”的三个“日”变成了一个,被放在上方,下面则是“生”字。

星本是夜间天空中发光的星斗天体,它的运动过程所展现的美,让人们习惯用它来做一些比喻。如“斗转星移”指星斗变换位置,表示季节改变,比喻时间流逝。又由于人用肉眼看星星,感觉星芒点点,非常细小,所以“星”字又指细碎之物。除此之外,由于星能点缀黑暗夜空,所以人们还用其比喻在某一方面事业杰出的人物,如“影星”、“歌星”等。古代专门以星象来推算吉凶祸福的行业也叫“占星”。

星空虽然看似始终一模一样,实则每天都不同。星亮、星闪、星灭,昭示着世间万物始终都在运动、消亡和再生。同时也说明,唯有不断运动,让自己不断燃烧,才能放射出更美的光芒。星的命运与人的命运如此相似,伏尔泰曾说:“生命在于运动。”人只有让自己不断前进、拼搏,生命才可以如莲花般绽放。

自律自省,做“明”慧之人

朙,照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易·系辞下》中有记载:“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意思就是说,天空中日月交替的现象使大地明亮。古人根据天地始终都会明亮的自然现象创造了“明”字,取意简单,一日一月而已。这恰恰也说明了“明”字为会意字。

“明”字的甲骨文左边为“日”,右边为“月”,金文也是如此,然而小篆的结构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人认为,这是由“明”讹变而来,其实却是古人另造的一个“明”字。小篆的“明”字左边的“囧”表示窗户,意思是:夜间月光照进窗子,使整个房子亮起来。其后,“明”与“朙”在古文中并用,简化字则又取用了古文的“明”,因为“明”表示光明的意思,比“朙”更形象,书写更方便。

“明”的本义为明亮,引申义有明白、清楚、明察的意思。有个成语“明察秋毫”,就是指人能够洞悉世间的各种事物,观察入微,不受蒙蔽,对是非善恶分得相当清楚。其实如果人心如日月,就可以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但如果故意蒙蔽自己的双眼,不分善恶对错,这种人必然人人得而诛之。常人虽然做不到明察秋毫,却可以自律、自省,修养自己的道德,做一个明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