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3114000000007

第7章 农业稳天下才能稳,民安天下才能安

民以食为天,“农”为国之本

农,耕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是人所共知的,其中所反映的农业活动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农业史。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传说中远古时代神农氏发明农业开始,中国历来以农业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

甲骨文的“农”字,从“林”从“辰”,最初的农业是“刀耕火种”,要想耕作,必须先砍伐树木,所以“农”字从“林”“辰”。整个字形表示拿着耕具从事耕作,是个会意字。金文中的“农”字,与甲骨文相比,上部多了个“田”,表示拿着耕具耕作于田间的意思更为明显了。在金文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秦汉的小篆,以及繁体的楷书“农”字。

“农”字的本义为耕种,传说神农氏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造了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这就是农业的开始。有了农业就必然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就叫做“农民”,这样“农”字就有了“农民”的意思。“农”在古代指代田官,“农”字还有勤勉的意义,如《左传·襄公十三年》云:“小人农力以事其尚。”

作为我们的“母亲产业”,农业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如今的一切,更不会有当今世界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们的辛勤劳作。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里,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朴素之美。诗人启发了我们的审美,丰产的稻田、淳朴的乡间,都美丽而富有的诗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土”“地”就是社稷,善待养育我们的母亲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

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从人类产生的时候开始,土地便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与空间,经历了几千几万年之后,人类仍然在同一方土地上延续着生命。土地为人类提供农耕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畜牧的地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脚踏实地的真实感,即使人类早已掌握了飞翔于蓝天之上的技术,但最终还是必须要回归到这一方土地上来。正因为土地与人类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土”与“地”便成了先民关注的对象。

“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很多种写法,但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土”字所要表达的含义都是一样的。上面部分都是一堆土的形状,下面的一横代表的是地面,整个字形的意思就是地上的一堆土。金文中上面的那堆土向左右延长变成了一条线,逐渐变成了小篆中的“土”字。这时的“土”字已与现代楷书中的“土”字形体相差无几了。《说文解字·土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意思就是:“土”中的第一横表示“地面”,第二横表示“土壤”,一竖表示“植物”。土地能够吐生万物。

与“土”字经常相连的汉字为“地”,“地”的造字与“土”字也很相似。《说文解字·土部》:“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地”字最早见于小篆,在古人的观念里,人类的生殖与土地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小篆中“地”字的右边部分用代表女性生殖器的“也”表义。

“地”字的创制,源于古人对土地滋生万物的自然属性的充分认识,在先民眼里,土地不仅关系到农作物的生产,还由于它有旺盛的生产能力而被看作生育的榜样,当作生殖力量的源泉。因而古人造“地”字时要用“土”加上“也”字构成,并将地尊之为“地母”。

人们总是乐于把土地称为母亲,她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嬉戏的场所。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为了子女耗尽了心血,自己却弄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古语云“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我们应该用疼爱母亲的心去爱护养育我们的土地,让她重新恢复昔日的光彩。

“田”埂纵横交错,信息交融迸发智慧的灵光

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形。十,阡陌之制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才貌双全,嫁给了大词人秦观。一天,苏小妹对秦观说:“我作了一则字谜,谜面是:两日齐相投,四山环一周,两王住一国,一口吞四口。”秦观许久也未能想出答案,便去向苏东坡求教。苏东坡听完事情的经过后,不禁大笑,叫厨子烧一盘西湖醋鱼端上来。席间,苏东坡动手将鱼的头和尾去掉,留下中段,然后指着鱼身说:“这就是谜底。”秦观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字便是“鱼”字去“头”去“尾”,即“田”。

“田”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田部》云:“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形。十,阡陌之制也。”所谓“树谷曰田”,即“田”是种庄稼的土地,讲的是“田”的本义农田。甲骨文里的“田”多种多样,但“田”里的阡陌(田间的中路,南北向的叫“阡”,东西向的叫“陌”)纵横,却是一致的。从金文起,“田”的外围便不是那么方方正正的了。以后,在小篆、隶书、楷书各种字体里,“田”字的构形都基本不变。除了其本义之外,因为“田”中纵横交错的小沟及一块块的土地排列整齐,因而“田”字便引申出“陈列”、“整齐”的意思。

现在我们把耕种用的土地,都叫做“田”,实际上最初“田”的产生是与我国古代社会的井田制紧密相连的。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代和周初,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被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天子把田赐封给贵族时,便以“田”作为计算赐地的单位。贵族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井田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晚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

尽心尽力,让不“牧”地变回肥沃土

牧,养牛人也。从攴,从牛。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北朝乐府中有一首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幅壮阔的塞外风情画展现无遗,北方游牧民族那种直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呈现在众人面前。这种从原始社会便已产生的牧业,直到现在仍然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早期的甲骨文中,“牧”字的中间部分为一头“牛”,右边部分是一个正在扬起的牧鞭,左边部分则是表示“行”和“止”的两个示动意符,整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挥动着牧鞭,驱赶着牛儿,慢慢地前行。“牧”字的构字结构充分地表现出了这个字的本义。发展到后来的甲骨文,表“行”和“止”的两个符号便省略掉了。而在金文中牧鞭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丫杈的“牧枝”,这种变化一直延续到小篆时期。但“牧”字的最大变化还是在隶书中,这时的“牧”字将“手”和“牧枝”合并为“攵”,直到今天的楷书中,“牧”字仍然是以“攵”为偏旁的会意字。

《说文解字·攴部》:“牧,养牛人也。从攴,从牛。”许慎所提到的已经是“牧”的引申义了。“牧”的本义为放牛、放饲牲畜,后来才逐渐引申为牧人或牧地。在封建社会,管理统治人民,叫“牧民”,如晁错《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从商朝起人们便把一些地方官叫做“牧”,如“州牧”。

许多人很向往那种放马牧羊的逍遥生活,希望有机会去看看梦萦魂绕的大草原,去享受一下自由驰骋的潇洒。但现实却总是让人失望,越来越多的荒漠化的消息不时地传入我们耳中。其实,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只有尽心尽力地去做了,事情才会有所改观,希望那些不“牧”之地能逐渐变回肥美的草原。

从“刀”耕火种开始,历史在不停进步

刀,兵也。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原始的农耕方法为“刀耕火种”,即农民砍去土地上的树木,放火把野草、灌木烧成灰,这种灰成了肥料,先民们便在这样的土地上翻耕、播种。其中的“刀”指的便是一种切割用的工具,同时也是用来翻土的农具。屈原在《国殇》里描写敌我攻战激烈厮杀的残酷场面时说:“车错毂兮短兵接”(即杀到车轮交错、短兵相搏)。这里的“短兵”,便是短小的刀剑。三国时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刀头形似半圆月,刀身雕刻着青龙。这里的“刀”便是一种兵器。那么“刀”究竟为何物?

原始时代的徽号文字里早就有了“刀”这个象形字,刀把、刀刃、刀身,无一不备。甲骨文中的“刀”,承袭了图形文字的形体,开始变成线条,并由此发展而为金文。但这个象形独体发展到小篆阶段时,原来的刀形已失,发展到楷书时,更看不出原来的刀样了。

“刀”是先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同时也是兵器。商周时代,因为把货币铸成刀形,所以古代的钱币也称“刀币”,又因为古代的小船外形似刀,所以“刀”也释为古代的小舟。“刀”字不只可以单用,还是部首之一,做偏旁时,写作“刂”,称“立刀旁”。凡是用“刀”或“刂”构成的字,都和“砍”、“杀”、“割”、“切”、“剖”、“剥”等意思有关。

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当神农氏亲自尝食百草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想到可以用化学药剂来检测草木是否有毒;当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以“刀耕火种”来保障自己生存时,他们一定没有想到其实只要有地,机器也可以耕种、收割;当唐玄宗为了以荔枝搏美人一笑,而累死了众多的宝马时,他一定没有想到现在从天南到海北不过是一抬腿的距离……历史在进步,同样,人也在进步,每天学习一点,别让自己落在了整个社会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