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3314400000024

第24章 影响力的传播(16)

与本章探讨的其他影片一样,《阿凡达》把政治立场隐藏在了科幻面目之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阿凡达》采用了一流的特技效果,拥有特定观众,主要欣赏体验3D眼镜观看效果,而不是关注政治内容。导演卡梅隆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这部影片并没有任何反美内容。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是纳维种族代表了我们当中有抱负有志向的那些人,他们想要做得更好,他们希望尊重大自然。《阿凡达》中的人类代表着我们当中的腐败分子,代表着伴随企业决策而来的罪恶乏味本性;这些决策在制定时根本不计后果。”为了迎合《阿凡达》这部影片的潜在赚钱票房,并追逐PG—13影片评定等级,导演卡梅隆在一些关键环节对《阿凡达》进行了删节处理,把邪恶的考里奇及其帮凶踢出了潘多拉月球,结局完满,同现实世界斗争的类似无数实例形成了鲜明对比。卡梅隆说:“我们知道发射导弹是什么感觉。我们不知道让导弹落在家乡本土,而不是美国,又是什么感觉。我认为我们在道义上有责任认识这一点。”卡梅隆有可能理解他的道义责任,但是他似乎不太愿意据此而采取行动。尽管一些游说者在《综艺》杂志上通过一则整版广告来向他呼吁,然而卡梅隆并没有出面公开发表一句声明,支持生活在印度的一个“真实版纳维种族—唐格里亚—孔特部落”,其部落民众和环境正在遭受英国维丹塔采矿公司的毁灭性影响。《阿凡达》在政治上标志着一次重要的思想转变,公开批评美国的残忍行径,但如前所述表现得有些拘谨。《阿凡达》更多地依靠全世界针对超级大国的一种怀疑讽刺态度(反映在影片中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海外营业收入中),而不是依靠对美国行为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判。它甚至还同反企业的著名的环保主义者(麦当劳公司)达成了商业协议。这家公司的美国首席营销官尼尔·戈尔登在谈到卡梅隆拍摄的宏大视觉场面时说:“麦当劳就是要满足你们的感官刺激,很多事情都离不开麦当劳。我们认为麦当劳食品和《阿凡达》堪称绝配。”

有关《阿凡达》影片政治倾向最有启发意义的线索,可在影片发行阶段《福克斯新闻》对卡梅隆所做的采访谈话中找到踪迹。由于福克斯公司在新闻集团的最终赞助者是同一家公司,所以福克斯就不能够发表有关“左翼”好莱坞的那种恶毒夸张的惯常言辞。卡梅隆本人似乎也不愿意重复讲述《阿凡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仍然乐于以采访者可以接受的语言谈一谈有关内容,就像他同影片推销商打交道时那样。

在采访已进行到好几分钟的时候,福克斯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关于影片的故事情节有一些争议:它是否具有反美倾向?当您展开故事情节时,您是否想到了政治倾向?是人们把政治倾向性硬塞进这部影片吗?”

卡梅隆:我认为是他们塞进去的。有些人的理解是正确的,还有些人的理解是错误的。我想公开地说,我非常赞同支持美国。我也支持军方。我认为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我的兄弟以前是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参加过沙漠风暴军事行动。我有许多朋友都是海军陆战队队员。所以,我把这部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确定为前海军陆战队员,他体现着海军陆战部队的精神。即使他坐在轮椅上,他也是一位勇士;即使他残废了,他仍然是勇士。他会像一名陆战队员那样迎头接受任何挑战。

福克斯主持人:嗯,你正在对一名海军陆战队员的父亲讲话。所以,我很高兴听到你在这一点上同陆战队员站在一起。

卡梅隆:是的,完全是这样……

在澄清明确了自己的纯粹美国人背景资格之后,卡梅隆又接着谈到《阿凡达》确实包含着两个“警示性的主题思想”:

一个是反对我们作为人类,不是作为美国人,给环境和自然界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个警示性的主题思想是,我认为,就是科幻作品能够很好地提醒我们,让我们认识到作为人类我们如何相互对待,相互打交道,是什么导致了战争;我们的领导者何时应该负责。在《阿凡达》这部影片中我把注意力转向了大公司,探讨一下他们对世界上的许多麻烦如何负责。我不认为这就是反美倾向。我们在全世界有着规模很大的技术商业文明,如果我们要想在这个星球生存下去,我们就需要进行某些变革。

作为回应,福克斯新闻节目主持人恭敬地点头示意,接着又向卡梅隆询问有关《阿凡达》续集的问题,然后打住话题,又开始谈到了3D眼镜。有关当今全球体系所存在的危险这样一个主流观点,在福克斯新闻节目中的广告时间占用了45秒。大家都兴致勃勃,谁也没有损失那20亿美元。

《阿凡达》这部影片的真正意义在于,正是少数例外情况反倒凸显了规律本身。正如《悉尼先驱晨报》所承认的那样,那些所谓左翼“发怒的毒蛇”在一部高成本制作火暴大片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释放出来。《阿凡达》是如何震裂(如果没有打破)原有政治常规的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卡梅隆已经成为商业上最成功的电影制作人之一。在《阿凡达》之前,《泰坦尼克号》是有史以来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大约赚了20亿美元,比《指环王》、《哈利波特》以及《加勒比海盗》等实力最接近的竞争影片多赚了数亿美元。此外,卡梅隆还拍摄出其一系列火暴大片,其中包括相对而言具有反企业思想倾向的《外星人》(1986)、《终结者》(1991),以及倒退特点非常明显的《真实的谎言》。结果,卡梅隆便为拍摄《阿凡达》争取到很大的回旋余地,以及前所未有的预算资金(大约2.5亿美元,不包括市场营销费用)。这样一来,就完全没有必要同五角大楼合作拍摄最复杂的战争场面了。实际上卡梅隆很有权势,他可以不把高级管理人员放在眼里。“告诉你的朋友,他就要被人鸡奸了。只要不乱扭动,就不会那么疼痛”,有一次卡梅隆让福克斯公司一位制片商这样转告营业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确实令人震惊,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但是福克斯公司为了票房收入,对于这一点难堪没有计较。

结束语

保罗·范霍文的突出贡献在于拍摄了那些重要科幻大片,对美国的利益提出质疑,并且特别同情突出来自其他国家的人物命运。《星际迷航》那样的影片也充满智慧,但是在根本性的思想层面仍然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科幻影片有时会进行比较重要但又肤浅的删改处理,以迎合一般常见的殖民地叙事范式。比较典型的是那些表面上不必动脑筋观看的影片,比如《独立日》、《星河战队》、《变形金刚》和《终结者:拯救》,全都采用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在1974年所说的科幻影片“热衷于表现‘正义战争’这样的叙事模式,矛头直接指向残忍的坏人——他们就是正义尚武精神的想象打击目标”。也许最令人不安的就是媒体通常把这类科幻影片视为政治意义不大,甚至是进步影片,而实际上情况经常恰恰相反。有几部影片的剧本内容直接受到政府的指导干预,其明白无误的主旨就是“动用武力”。

[1]Luddism,以反对机器、破坏机器为特征。——译者注

[2]意为“对他们实施核打击”。——译者注

[3]美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著名反战人士。——译者注

[4]意为“极难得到”。——译者注

[5]意为“家乡树”。——译者注

第七段 政治揭露片

政治揭露片主要描写表现实权派机构内部运作秘闻,为影片挑战美国仁善论一般假设提供了种种机遇。电影制片人偶尔也拍摄过这样的正宗影片。以《大地精英》(1954)年为例,该片描写墨西哥男女工人举行罢工要求邪恶老板改善待遇。再如《秃鹰七十二小时》(1975)描写中央情报局在美国企业,包括媒体的帮衬串通下,计划通过入侵的方式获取中东石油资源。影片《塞尔瓦多》(1986)讲述一位记者如何把以美国军方为后台的独裁政权下民不聊生的惨状记述笔端,公诸于世。

尽管政治揭露片有机会出色地刻画人物,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但是在近20年里由美国企业界参与拍摄的有关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揭露片,往往引发观众极端保守的反应。有些影片以明白无误的叙事语言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其中比较典型的当属包含有法庭激辩场面的影片《交战规则》(2000)。影片《坎大哈》(2001)讲述一位妇女返回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时的个人经历,此类影片较少出现走极端的情况,但是仍有可能出于政治原因被乔治·沃克·布什政府拉拢收买。比较典型的情况是,政治揭露片继续把美国描写为一个仁善国家,但与此同时仍然以不那么明显的幸灾乐祸方式赞同使用武力。

影片《惊爆十三天》(2000)和《间谍游戏》(2001)便是例证。还有少数政治揭露片,尤其是奥列弗·斯通执导的总统题材和越南题材系列片,对于美国在世界事物中扮演仁善角色这一观念提出了极大挑战。

《交战规则》

让我们首先重点关注一下《交战规则》这部影片。《交战规则》曾被美国—阿拉伯反歧视委员会痛斥为“可能是好莱坞大牌制片公司拍摄的最恶毒的反阿拉伯种族主义影片”。也门政府把《交战规则》谴责为“针对阿拉伯国家和也门人民的野蛮的种族攻击”,号召所有阿拉伯国家抵制这部影片及其制片公司。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写信给美国国防部长威廉·科恩,明确表示“这部影片公然赞成杀害穆斯林男人、妇女、甚至儿童……这部影片还极力歪曲伊斯兰教徒和伊斯兰信仰”。在上述“誉美之词的佐证下”,《交战规则》自然得到了五角大楼的坚决支持,包括提供美军特拉华号航空母舰,直升机和军事人员(DVD解说词)。

在影片中,上校泰里·查尔德斯(撒尔·杰克逊饰)成功地从被围困的也门美国大使馆中解救出美国驻也门大使默莱恩及其家人。但是随后泰里·查尔德斯又觉得必须命令手下士兵消灭楼下的那一群抗议者。一开始并不清楚查尔德斯及其海军陆战队员是受到抗议人群的火力袭击,还是仅仅受到房顶狙击手的火力袭击。在法庭上,检察官梅杰·马克·比格斯(盖·皮尔斯饰)认为,当查尔德斯向该狙击手开枪时,他却杀害了抗议民众。查尔德斯在越南战场上的好朋友,后来成为律师的上校海耶斯·霍奇兹(汤米·李·琼斯饰)证明,在也门活动着一个伊斯兰恐怖分子网络,但是抗议民众手里没拿武器,也不是敌对分子,国家安全顾问比尔·索卡尔(布鲁斯·格林伍德饰)没有隐瞒证据。比格斯传查尔德斯在越共时的一位宿敌黎乔出庭作证,企图证明查尔德斯以前犯有一系列战争罪行。但是,尽管黎乔断言查尔德斯曾在战争期间对他进行过非法威胁,扬言要处死他。但是他也承认,如果他们两个人调换一下位置,他也会那样做。查尔德斯当庭被宣布无罪。

《交战规则》在描写表现军事当局时极尽溢美之词。查尔德斯作为军事当局的化身,被描写成为“气度高贵、富有同情心的人物”。查尔德斯和霍奇兹的确是宽宏大量的体面人物,从来不用种族主义言辞称呼敌方成员,只有当霍奇兹喝醉了酒、状态极差时,由于担心查尔德斯有可能成为种族仇恨的受害者,他才把抗议人群视为“戴包头巾的人”、“骑骆驼的人”或者“熊包”。否则,有谁认为海军陆战队员可能使用种族歧视语言,拥有种族歧视思想呢?(甚至在人数上不如全副武装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占有优势时)这种想法是不可思议的,站不住脚的。《交战规则》集中描写了两个不同种族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霍奇兹和查尔德斯二人一同出自种族和谐的军队,彼此之间从来没有想到种族差别这个问题。

在《交战规则》这部影片中,文职政府被诬蔑为出卖军方。但是文职政府主要出于外交需要,而不是狭隘的利益来处理问题。索卡尔坚持认为,美国一定不能丢失设在沙特阿拉伯、约旦和埃及的军事基地,因为美国需要在这一地区同温和派人士保持好关系,以避免爆发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影片希望我们看到执行美国政策的军方英雄主义形象,似乎部署动用武力是为了捍卫崇高的价值观念,即使下达这些命令的政客们采取不利于海军陆战队的手段,也无关大局。政府在影片中被描写成为一种约束力量(尽管还不完美),为了世界的稳定,对军方任何过激行为都加以限制约束。

《交战规则》对于美国平民反战示威者一直表现出鲜明的态度立场。他们被视为无知、难以管制的乌合之众,其中有一个还粗鲁地挑起事端,同查尔德斯打了起来。对于示威者的表现手法类似于《刺杀据点》(2008),在这部影片中,美国总统正要宣布西方世界与穆斯林世界之间著名的和平解决新方案时,遭到伊斯兰恐怖分子暗杀。引人入胜的是,尽管《刺杀据点》从8个不同视角讲述了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但是示威者的审视视角从未展现在屏幕上。他们手里举着总统被丑化的画像,上面写着平庸乏味的口号标语。与此同时,观众还应认为总统是一位真正的大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