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3379200000044

第44章 古老的文明(4)

狮身人面像

导言:对狮身人面像这样的遗迹,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从旅游角度的观赏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旅游者是从视觉角度受到了冲击,心灵受到震撼,这更多的是从美学感受出发,而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那奥秘可就多了。正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倒越糊涂了”。在埃及金字塔的左侧,矗立着一个巨大的雕塑,它的面容是人的面容,但是却是狮子的身子,故人们把这座神奇的雕像称为——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它是与埃及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象征的遗迹。

狮身人面像高21米,长57米,耳朵就有2米长。除了前伸达15米的狮爪是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的巨石上雕成的。面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即国王)哈夫拉的脸型。相传公元前2611年,哈夫拉到此巡视自己的陵墓——哈夫拉金字塔工程时,吩咐为自己雕琢石像。工匠别出心裁地雕琢了一头狮身,而以这位法老的面像作为狮子的头。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雕像坐西向东,蹲伏在哈夫拉的陵墓旁。由于它状如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西方人又以“斯芬克斯”称呼它。

原来的狮身人面像头戴皇冠,额套圣蛇浮雕,颏留长须,脖围项圈。经过几千年来风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项圈不见踪影,圣蛇浮雕于1818年被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雕像下掘出,献给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胡子脱落四分五裂,埃及博物馆存有两块,大不列颠博物馆存有一块(现已归还埃及)。像的鼻部已缺损了一大块,据说是拿破仑士兵侵略埃及时打掉的,实为讹传,它是被朝圣游客中世纪伊斯兰苏菲派教徒砸掉的。历经4000多年的狮身人面像,现已痼疾缠身,千疮百孔,颈部、胸部腐蚀得尤其厉害。1981年10月,石像左后腿塌方,形成一个2米宽3米长的大窟窿。1988年2月,石像右肩上掉下两块巨石,其中一块重达2000千克。

雕塑狮身人面像让人为之惊叹,3000多年前的人类,凭着当时的技术手段,竟然能建造出这样一尊庞大而又奇特的塑像!人们在赞叹之余,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古埃及人是出于何种目的,基于何种信仰才建造了这样一个人头、狮身、牛尾、鹫翅的合体怪兽呢?古人为了向后人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

而且,在古埃及遗址的每一个角落:墓地、石碑、雕塑、器皿、装饰、绘画……几乎都可以找到一种被称之为“斯芬克斯”的古怪图案,它们无一例外地均为人兽合体,尽管在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是由人、狮、牛、鹰共同组成。

在南美硌矶山、在大和民族繁衍生息的日本岛、在世界屋脊藏传佛教的那些寺庙里,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我们都能找到这种类似于人兽合体的东西。也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斯芬克斯现象”或“斯芬克斯文化”。

据考察,这些圣兽往往象征着某种神力,它们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能够医治或者复活人类中的英雄,甚至可以直接降临人间,以拯救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人类社会……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假设:远古的社会里,有一种智慧的象征,类似于这种斯芬克斯的寓意,它从人类记忆的深处,从远古时代走来,在某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之后,将再一次以生命的形象突然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有人认为,狮身人面像实际上与黄道中的狮子座相暗合,象征着权力和政治。同时,它又是复活与生命之神,因为它面朝正东,每天清晨,代表着生命与复活的太阳神阿波罗将阳光播撒在它的脸上。若按照这样的说法,与黄道中狮子座相对应的位置,应该在狮身人面像的前方,也就是说,应该位于狮身人面像的前足下。

而事实上,狮身人面像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让人们对这些猜测充满了疑问。也许,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更深的寓意,还等待着后人前去探索;也许,它本身的确仅仅只是一个错误。

金字塔的经文可以为我们揭开这个谜。《梅路西》是《旧约》的一个十分古老的副本,大约流传于公元3世纪的欧洲,在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些事情:

“人们看见有千只生物在空中打斗,它们有着狮身、人头、牛尾、鹫翅。那些奇特的生物偷走了伊凡卡天神护佑万物的《智慧之书》,惹恼了伊凡天神。于是,他命自己的儿子伏加天神夺回圣书。双方在迪拜进行决斗,伏加天神终于胜利,夺回了圣书。那只怪物被贬下凡间,隐藏在森林海外,专找那些不善思考的人,把他们吃掉。据传,那本圣书后来又被偷走,藏在狮子座的附近。”

如果书中的记载属实,那么人类所寻找的,不就是那本《智慧之书》吗?它究竟藏在哪里?有了它,狮身人面像的寓意就可以破解。

在狮身人面像附近,受到启迪的人们仔细地搜索着,终于,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地洞。地洞里面静静地躺着一部羊皮书手稿,它是用古拉丁文写成,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作者署名为丹尼斯。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智慧之书》?由于古拉丁文几近失传,故对此书的解读费了不少周折。不过,即便仅从已破解的部分来看,这本书也足以让我们感到惊讶了。

而在这本羊皮书的丹尼斯预言里,作者也作了如下类似的说明:

为主题的饰物狮身人面像其实就是这四个星座的合体。狮子对应着狮子座,象征着权利,代表一个社会的政治;人头对应着天秤座,象征着精神,代表一个社会的宗教;鹫翅对应着天蝎座,在古代,天蝎座又被称为天鹰座,它象征着智慧,代表一个社会的科技;牛尾对应着金牛座,象征富有,代表一个社会的经济。

政治、宗教、科技、经济是构成我们人类社会的四大支柱。显然,如果这四大支柱发生动摇,我们的社会就会坍塌。

那么,狮身人面像会不会是古代的人们为了告诫和提醒自己的子孙而建造的呢?他们凭着什么力量或者说受到什么人的点拨,竟看见了我们人类的未来呢?无疑,这些都还是一个谜。而且,尤其让人惊讶的是,有人认为狮身人面像的建造时间,不是先前推测的古埃及的第三王朝,而是在整个北非大陆尚属一片绿洲的1万年前!

也许,这样长的时间,足以埋葬一个古老的文明,正如已沉没于大西洋里的神秘的大西洲文明一样。在那样一个比《圣经》中的诺亚遭遇洪水还要古老的年代里,也许人和动物是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的,在那时,人就是神的化身。那位神秘的先知虽然知道人类的“末世”,却又无力拯救。于是,他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化作一尊石雕,立于吉萨高地。后来在此地繁衍生殖的古埃及人便照此建立起了象征着自己辉煌文明的诸多建筑,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尊石像的内涵。

遗憾的是,人类没有能正确地破译出狮身人面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以至于延误了这么多个时日。也许会有另一种不为我们所知的宇宙智慧来破解这些秘密吗?

哈拉帕文明是怎样衰落的

导言:没有人知道哈拉帕文明确切的起始年代,就是衰落时间也是推断出来的。对哈拉帕文明的考古行动也是近代才开始的事,我们只能推测它的文明程度,更多的信息有待于将来的发现。通常意义上认为,古印度的文明时代是从公元前1000年后期的吠陀时代开始的。然而新的考古材料证明,整个史前时期直到文明出现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19世纪2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新的远古文明——哈拉帕文明,这个文明曾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来突然衰落。那么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呢?

19世纪早期,印度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帕曾出土过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在信德地区的一个古代佛塔下面,发现了被尘土淹没、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城遗址——摩亨佐·达罗,同时也出土了类似的印章和古物。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这两座古城的城址,设计复杂,文物多彩,宛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使人们看到了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代印度高度发展的文化。后来又陆续出土了若干的文化遗址,按考古学界以首次发现的地点命名的习惯,它们又共同被称为“哈拉帕文化”。

古印度哈拉帕文明遗址哈拉帕文化是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文化。存世的文献中甚至没有关于它的传说,当然更没有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了。由于在两河流域遗址发现有印度河流域的印章,考古学家推测约在公元前2350年至前1770年,印度河流域与两河流域之间的人们曾有商业往来。据此大体可以推定,印度河流域文明即哈拉帕文明存在于约公元前2300至前1750年。

在已发现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这表明哈拉帕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期。文字的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可能有些是表示音节的。对于这些文字符号的总数,学者的统计结果不一,共约四五百个。学者们试图用种种有关的语言释读这种文字,迄今还未能得出公认的结论。因此,目前还只能从考古材料来了解这个文明。

哈拉帕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当时栽培的作物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棉花等。虽然在印度河流域的遗址中没有发现稻谷,但在洛塔尔遗址(在今古吉拉特邦)中却发现有稻壳,所以可能早期的印度人在水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已经开始种稻了。

除部分田间作物以外,椰枣、果晶也是人们常用的食物。当时的人还食用牛肉、羊肉、猪肉、家禽以及鱼类。他们已经驯养了牛(包括水牛)、山羊、绵羊、猪、驴、狗及种种家禽,还不能断定马是否已被驯养,因为只是在摩亨佐·达罗的表层才发现有马骨。

哈拉帕文化遗址中虽然仍有许多石器,例如石刀、石臼、石罐、石秤锤等,但是也有了大量的铜器和青铜器,如镰刀、锯子、斧子、凿子、鱼钩等工具以及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除铜和青铜外,人们也掌握了对金、银、铅、锡等金属加工的技术。已发现的金、银、铜首饰有项链、戒指、手镯、臂镯、足镯、耳环等等,显示出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

纺织和制陶是哈拉帕文化的两个重要手工业部门。纺锤和纺轮在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它们是当时纺毛和纺棉的重要工具。在遗址中发现了染缸,可见当时已经掌握了纺织品染色的技术。陶器的坯基本都是在陶轮上制成的,也有手工制造的。陶坯是在窑中烧制成陶器的。陶窑已被发现,它们都是圆形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置陶坯,下层烧火,中间的隔层是有孔隙的,以便火焰可以烧到上层。已经发现大量的陶制容器,其中有不做装饰的各种日常用具,也有一些饰以图画的精品。

哈拉帕的城墙遗址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哈拉帕文化也有了相当发达的商业。当时的黄金大概是从南印度输入的,银大概是从阿富汗、伊朗输入的,铜则可能是从南印度和俾路支等地输入的。陆路的交通运输主要用牛车。在两河流域的古遗址发现了若干哈拉帕文化的印章,在哈拉帕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来自两河流域的圆柱形印章和金属制品,与两河流域的贸易大概是经由海路进行的;在哈拉帕文化印章中,有的刻有船的图形,这种船大概就是当时海路交通运输的工具。

哈拉帕文化的几百个遗址中包括了众多的小村落遗址,但是能够体现这一文化的特色的仍然是城市。城市不分大小,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包括卫城和下城两个部分。在众多的城市遗址中,较大者只有几处,其中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最大(面积约1平方千米),而遗址保存较好、迄今发现也最为清楚的则是摩亨佐·达罗。因此,从摩亨佐·达罗可见哈拉帕文化城市结构的一斑。

摩亨佐·达罗的西部是建于砖砌高台上的卫城,东部是住宅与工商业所在的下城。这两部分又由一道宽厚的砖墙围护起来,形成一体。卫城的中心是一个大的公用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4米,用砖建成,涂以沥青,以防漏水。这些浴池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人们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沐浴而建,有人认为是为履行某种宗教仪式而建。浴池附近开有水井,为供水之源;浴池也建有排水沟道。这里大概是当时人们举行重大礼仪前的沐浴处所。浴池西面有二十七排带有通风孔道的砖建筑物,它们显然是谷仓。

古印度的印章遗址房屋主要用红砖砌成,房屋大小、高低和设备很不一致,有十几间的楼房,也有简陋的茅屋,大街和小巷构成了一整套井井有条的交通网络。街道还有不少灯柱,大概晚上已有路灯照明。在街道网络的下面,又有一整套下水道的网络。大的建筑物中通常都有自家的水井,几乎每一建筑物都有一间浴室。浴室地面是不漏水的,并且有一定的坡度使水流向房屋的一个角落,那里安有管道,可以把水导向室外街道的下水道中。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这两座城市的规模都很大,总面积都有约85万平方米,其居民数,据学者估计,各自都有3.5万人左右。两城所保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物,已显示出古印度人民高度的创造才能。光辉灿烂的哈拉帕文化是举世罕见的,它表明印度河流域当时已经具有高度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