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3527800000024

第24章 桥载中国魂,睡狮今已醒(1)

卢沟桥精神在今天仍有其时代意义,卢沟桥上凝聚着“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新的国家形象,托载着中国梦。

The spirit of Marco Polo Bridge still holds a very special place in today.The lions on the bridge not only carry the Chinese dream,but represent China’s new national image,that is “peaceful,amiable and civilized”.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

卢沟桥上的狮子们,在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里,见惯王朝兴衰、世道沧桑,悟透游子乡思、人情冷暖,似乎早已懂人世,通人性。

不过,直到1937年7月7日深夜桥畔枪炮声响起,卢沟桥上的狮子们才真正醒了。

晚清以降,中国病弱,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国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清末革命党人陈天华借“睡狮中国”意象,写下一部警醒国人的小说《狮子吼》,历数清朝政权之腐朽,民族危机之深重,并描绘了一个理想国:“他走到一处,看见‘共和国图书馆’的牌子,里面不知有几十万册的书,其中有一巨册金字标题《共和国年鉴》,全国有30多万所大小学堂、6000多万男女学生;陆军、海军,军舰、潜艇、空中战艇等,铁路,邮局,轮船……”

可惜,清王朝虽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轰然倒地,新生的民国却在列强干预、军阀割据之下乱象丛生,民不聊生,国民党北伐后的统治,大搞白色恐怖,日本侵略者自“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步步进逼,陈天华的理想国,看上去仍遥不可及。

“七七事变”前的中国,山河破碎,沉疴遍地。

卢沟桥畔的枪炮声,震醒了这个古老的国度,“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奋勇反击,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卢沟桥上的狮子们,昂首张嘴,加入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怒吼声中。

一个以宽容、仁义作为道德标准的民族,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野蛮的侵略之后,终于开始猛醒了,学会了在痛苦中以血还血,以捍卫国家的生存和民族的尊严。

当时的卢沟桥,中国官兵的浴血奋战,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关注、慰问和支持。人们为卢沟桥呐喊,为卢沟桥流泪。卢沟桥,把所有中国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当时的卢沟桥,不仅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一座神圣之桥,而且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万众一心,守护国家之脉,让它如卢沟桥桥墩一般沉稳坚实;守护民族之魂,让它如数百年卢沟桥一般巍然屹立。

卢沟桥精神,至此浮出水面,雄伟壮观。

卢沟桥精神,被诗人塞克写入《保卫卢沟桥》歌词里:“敌人从哪里来,把他打回哪里去!中华民族是一个铁的集体,我们不能失去一寸土地!兵士战死,有百姓来抵!丈夫战死,有妻子来抵!中华民族是一个铁的集体,我们不能失去一寸土地!敌人从哪里来,把他打回哪里去!”

卢沟桥精神,由一位当时到宛平城慰问的西方友好人士做了最好的总结。在卢沟桥上,他抚摸着石狮说:“睡狮今已醒矣!”

卢沟桥精神,激励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代人:军人舍身杀敌,文人以笔为旗,学生学以报国,商人实业救国,工农支持抗战。

卢沟桥精神,贯穿于那一代人所有可歌可泣的故事里,也贯穿于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细节中。

纪念馆背倚宛平城垣,与宛平城东西城楼相呼应,绿树环绕,幽雅肃穆。

纪念馆正前方的宛平广场中央,矗立着分外醒目的“卢沟醒狮”雕塑,醒狮的怒吼形象撼人心魄。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14年抗日史。基座为汉白玉、高达14米的国旗旗杆竖立在广场北侧。

纪念馆前石阶上雕塑了一对白色大垂带,每条长7米,宽2.5米。垂带下部雕刻的图案是宝相瓶内插着一束八朵盛开的牡丹花,象征在八年抗战中建立功勋的中华儿女,用鲜血浇灌出的胜利之花;垂带上部,雕刻着一束缀满鲜花和绿叶的大花环,是对抗日英烈和数千万死难同胞的祭奠。垂带有寓意,也奇特,它们被称为“三变石”,会像人的心情一样,依天气不同而改变颜色:阳光灿烂时,白色晶莹;阳光柔弱时,暗青清淡;阴雨绵绵时,粉红相间。

纪念馆二级平台上,安放着质地为锻铜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馆外墙,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图案的锻铜大门,烘托出纪念馆的庄严气氛。

馆内序厅空间高达7米,大理石墙面,花岗石地面,透出雄浑之气。序厅顶部悬挂着象征八年抗战的八口方形仿铜古钟,寓意警钟长鸣。序厅正面是一座长18米、高5.5米、厚1.3米的巨型铸铜浮雕,由“英雄颂”“忠魂颂”等九组画面组成,展示了全民抗战的主题,昭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气势磅礴,寓意深远,使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战场,不禁对抗日先烈、民族英雄心怀敬意。

序厅东西两侧的台阶,通向环廊和展厅。两侧台阶迎面墙上分别镶着紫底金字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八路军进行曲》。

序厅、展厅北面建有半景画馆,由环廊通连。半景画馆宽40米、进深24米、高18.5米,是一座大型立体形象展厅。厅里有一幅呈半圆弧形的巨幅油画,描绘的是中国军民在卢沟桥畔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场面。巨幅油画与实物和模型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声、光、电技术,画面上的战火纷飞立体起来,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当年卢沟桥的血雨腥风,军民的同仇敌忾。

纪念馆展厅宽阔宏伟。基本陈列名为“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型主题展览”,展陈面积6700平方米,展线约1050延米,展出珍贵历史图片640余幅、文物936件套,并辅以雕塑、油画、国画、幻影成像、影视片等展示手段,涵盖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史实。

展览共分八个部分:民族危机、救亡兴起;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抗战灯塔、中流砥柱;日军暴行、惨绝人寰;浴血疆场、民族壮歌;得道多助、国际支援;历史胜利、巨大贡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八个部分,全面再现了中国人民14年浴血抗战的历史画卷,突出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做出的重要贡献,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展厅,参观者们在毛泽东手迹“巩固统一战线”“孤军营敬赠谢(晋元)团长纪念像”章、傅作义抗战时期用过的望远镜、木刻画《百团大战中关家垴战斗亲临前线指挥的彭副总司令》等馆藏精品前,久久驻足,细细观看,卢沟桥精神激荡于心。

除了基本陈列外,纪念馆还先后推出了“日本侵华罪证展”“侵华日军化学战罪行展”“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行”“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图片展”“中国战区中美苏空军联合抗日史实展”“为抗战呐喊——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艺”“红色影像展”“奥斯维辛集中营展”等专题展览,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反法西斯桥头堡。

纪念馆是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1987年7月7日开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两千余万人次。

1995年5月3日,时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留言簿上留言:“正视历史,祈日中友好、永久和平。”

2014年7月7日,中共中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