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22

第22章 新密市古城寨龙山古城始建年代与黄帝轩辕丘的探讨(1)

曹桂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发表《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1],作者对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详实的报道。古城寨城址位于溱水东岸的台地上,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70米,面积176500平方米,城内有龙山文化的大型夯土基址。《简报》发表后,有的学者对城的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古城寨文化城址是“祝融之墟”[2]。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是黄帝轩辕丘。谈一下拙见,以求教于诸位学者。

一、古城寨龙山文化古城墙有始建、扩建、维修三个时期的遗留

发掘者认为:从《简报》发表的南墙ⅢT1东壁地层剖面图看,第9文化层和第10文化层为龙山文化时代,第10文化层定为龙山文化的城墙:“龙山文化城墙。可分为10A、10B、10C、10D诸层,在这些层中还可再细分若干小层。城墙基础和近地面墙体由护城坡、上部墙体、版筑墙、夯筑层、夯筑基础等五部分组成。全系夯土,夯具为集束小木棍,夯窝密集,系圆形圜底夯,直径2~3厘米,夯层厚2~5厘米。在南部城墙10D2层下压有灰坑H3、H4,深4.4~4.6米。在城墙10D3层下,北侧压有灰坑H2和仰韶文化方形房基,中部压有灰坑H1和瓮棺葬W1、W2。H1与H2系筑城墙壁处理地基时,又用夯土从坑底层层夯打到坑口,因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灰坑,仅揭露出ⅢT1内的宽度,因已在筑城墙处理地基中就原地平整夯打成墙体基础,出土仰韶文化陶片少许。城墙包含物:出土龙山陶片1696片,器形有觚、罐形鼎、平底斝、高柄豆、圈足盘、钵、碗、壶、深腹盆、甗、高领瓮、杯等,另出有仰韶文化陶片228片,以及一些兽骨、蚌片、残石器等。”《简报》中将第10层作为龙山文化的夯土城墙,从地层看被第9文化(上、下)层和第10A文化层直接叠压或打破。从出土遗物看,将城墙的时代定在龙山文化时期,并把古城寨城墙的年代确定为:“第二期前段是古城寨城址和宫殿、廊庑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

从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的城墙南城墙T1的东壁剖面图及夯土墙的筑法和夯土的结构看,其相互叠压,显示出在筑城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建造方法的不同必然是在建筑时间上有早晚的差别,虽说都是版筑,但夯层的厚薄、规整程度不同,在建造的年代上应该有早有晚。因之,我认为ⅢT1东壁龙山文化夯土城墙从剖面上看应有三个时期夯筑的遗留,即始建、扩建、维修三个时期。从图一东壁上可以看到,即“10Cb3上、10Cb4、10Cb5、10Cb6、10Cb7、10Cb8下”所组成的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墙是最早的城墙,即最早始建的“主城墙”,其筑法是“版块叠筑”。这是5个版块筑相叠压,城墙宽约5米,高约2.8米,其宽度、筑法和结构与北墙一致,都是5个版块筑相叠压,均建筑在生土层上,时代最早;关于主城墙北侧的“10Bb1、10Bb2、10A2、10Cb1、10Cb2、10Cb3”版块叠筑墙和南侧的“10Cb8、10Cb9上、10CD10、10CD11”版块叠筑墙,均向两侧倾斜,从地层上看均是叠压着“主城墙”的,在时代上晚于始建的主城墙。从其分别向内外两侧倾斜和中间的大版筑墙看,这两组版块叠筑墙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大版筑墙的挡版墙,应是在“主城墙”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为加强城墙的防御能力“扩建”城墙的遗存。

我认为是版块叠筑挡版墙和大版筑法,更适合建筑规模宏大的城墙,此筑城法较版块叠筑先进。其筑墙的方法较前期进步,使用了“挡板墙”,即把版块叠筑的城墙作为“挡板墙”,基南端10Db1压有龙山文化早期的灰坑H3、H4,这两个灰坑基本保存完整,灰坑的填土及文化遗物均在灰坑内,中部10D3下压有瓮棺葬W1、W2,这两座瓮棺葬保留完整,北部压有仰韶文化的灰坑H1、H2,而这两座灰坑坑内填土则被挖出,然后用夯土夯实填平。主城墙北侧的版块叠筑墙:“10A2、10Cb1、10Cb1上、10Cb1、10Cb2下、10Cb3下”,宽3块,墙的宽窄不一,并向外(北)倾斜。“主城墙”南侧的版块墙:“10Cb8上、10Cb9上、10Cb10上、10Cb11上”,宽4块,并向外(南)倾斜。这两个版块墙的中间是大版筑墙,其作用是后来为加宽城墙而筑的南北两侧的挡板墙。而ⅢT1W1、W2叠压在始建城墙下,H3、H4在始建主城墙的南边,与始建城墙没有直接的叠压或打破关系。上部的10A层系压在其他夯层之上,应是维修之墙。

根据我的分析,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墙的建造时代顺序是,即ⅢT1W1、W2→H3、H4,小版块叠筑的主城墙→北侧版块叠筑挡板墙和大版筑墙→修补墙10A,即分别是古城寨龙山文化夯土城墙的“始建墙”(版块叠筑)、“扩建墙”(版块叠筑挡板墙和大版筑墙)、“修补墙”(南部10A)三个时段。始建城墙在北墙仍可看到。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三个时期的城墙的筑法不同,建筑规模也不同:始建城墙时,建在生土层上,采用版块叠筑法,即版块宽5米,高3米,层层相叠,宽5米多,残高2.8米以上,而北城墙保留得更高,其建筑工程量不大。扩建时其建筑手法发生了变化,使用版块叠筑挡板墙和大版筑筑墙法,筑城方法较始建城墙先进,工程量浩大,墙基宽度超过20米,现存高度在4米以上。不仅筑城方法发生了变化,较始建时方法先进了,而且城墙的宽度和高度也扩大了。维修时工程量更小,主要是修补城墙外侧,以加强城墙的防御能力。

根据我们的分析,《简报》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墙的年代定在二期前段,确切地说,二期前段应是扩建城墙的年代,而古城寨龙山文化始建城墙的时间一定比古城寨龙山文化二期前段早。

始建城墙的方法,源于距今5300年的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挡版墙大版筑法,比距今4500年前的淮阳平粮台古城的小版筑堆筑法原始,据此可推测古城寨龙山文化古城的始建年代当在龙山文化早中期之际。

二、关于古城寨龙山文化的分期

发掘者将古城寨龙山文化分为四期五段,即:

第一期、以ⅢT1H4为代表,陶系特征以夹砂灰陶为主,夹砂褐陶次之,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较少。纹饰以粗绳纹为主,篮纹次之,也有少数的附加堆纹和鸡冠鋬。主要陶器有鼎、夹砂罐、瓮、盆、器盖、钵、碗、杯、缸等。

第二期、分前后两段:

前段,以ⅢT1⑩、ⅣT81⑥、ⅣT97⑦、ⅣT97H14、城北T1下层为代表。陶系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黑陶与夹砂褐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再次之,绳纹印痕清晰,篮纹以窄条状为主,宽篮纹较少,方格纹以网状为主,划纹、弦纹与附加堆纹较少。陶器主要有鼎、罐、瓮、斝、甗、双腹盆、豆、盆、觚、杯、甑、刻槽盆、壶、圈足盘、钵、碗、器盖、缸等。

后段,以ⅣT81⑤B、ⅣT81H4、ⅣT81H5、ⅣT97H10、城北T1上层为代表,陶系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褐陶再次之,夹砂黑陶更少。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再次之,附加堆纹、划纹、弦纹较少,纹饰印痕深浅不一,篮纹变宽。陶器主要有鼎、罐、瓮、斝、甗、双腹盆、豆、盆、觚、杯、甑、刻槽盆、壶、圈足盘、钵、碗、器盖、缸等。

第三期、以ⅢT1⑨、ⅣT81⑤A、ⅣT20H156、ⅣT21⑦为代表。

陶系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黑陶较少,也有少量夹砂褐陶,泥质黑陶较多,泥质褐陶较少,也有少量的泥质红陶。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较少,纹饰变浅,印痕不清晰,篮纹为宽条状,新出现长条方格纹。陶器中大型器增加,陶器主要有高足鼎、罐、瓮、斝、甗、罐形斝、双腹盆、豆、盆、甑、刻槽盆、壶、圈足盘、钵、碗、器盖、缸等。

第四期、以ⅢT200⑧、ⅣT103H99、城北T2③为代表。陶系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黑陶再次之,泥质黑陶增多,泥质褐陶较少,磨光黑陶有所增加。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再次之,纹饰印痕变浅,纹理模糊紊乱,篮纹与方格纹锐减。

陶器主要有乳足鼎、罐形斝、瓮、斝、罐、双腹盆、盆甑、刻槽盆、壶、圈足盘、钵、碗、器盖、缸等。

根据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考古文化的分期,古城寨城墙的始建年代(即主城墙)一定比二期前段的时代早,可能与一期相近,我们可以判定古城寨城墙的始建年代为龙山文化早期或早、中期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