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23

第23章 新密市古城寨龙山古城始建年代与黄帝轩辕丘的探讨(2)

关于城址的始建年代问题,根据《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的研究结果:“古城寨的龙山文化遗存分为四期五段,第一期与第二期之间有缺环。以ⅢT1H4为代表的龙山文化第一期,其陶罐、鼎、缸等器物与禹州瓦店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器物相近似,当为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二期分前段和后段,第二期前段是古城寨城址和宫殿、廊庑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第二期后段是它的使用年代。龙山文化三期,ⅢT1⑨、ⅣT20H156等都打破或叠压城墙墙基和宫殿、廊庑建筑基址,它代表了这些遗存的废圮时代。龙山文化第四期,相当于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第五期。该期不仅对城墙和宫殿、廊庑建筑基址继续造成了破坏,而且其器物特征演变已接近新密新寨期。为新寨期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奇怪的是,古城寨的文化堆积中并未发现新寨期的地层和文化遗物,表明古城寨龙山文化四期的时代一定早于新寨文化的时代。而古城寨龙山文化四期出土的乳足鼎,为垂腹,既最大腹径在下部,是乳足鼎的早期形态。

关于城址的始建年代问题,关键是对南墙探沟——城墙基下的瓮棺葬(W1、W2)和H4的认识。我反复对T1的地层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观看了发掘录像,确认了W1、W2和H4的出土地层,和具体位置进行了核对,发现W1、W2被始建城墙叠压,而H4出土于主城墙的南侧,始建城墙并未压着它们,应该是与始建城墙同时的遗留。

三、关于古城寨出土龙山文化陶器的年代分析

龙山文化时代距今4900~4100年,可分为龙山文化早期和河南龙山文化。在河南省境内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存不多,有郸城段寨二期、鹿邑栾台一期[3]、告成北沟、禹县瓦店龙山文化早期和陕县庙底沟二期,距今约4900~4600年。考古上的河南龙山文化,实际上是龙山文化中晚期,据碳14测定(树轮校正),距今4100~4600年。

《中国文物报》3月3日刊登了赵春青、张松林的《河南新密新寨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文中指出新寨期城墙的发现很重要,可能是启都夏邑。新寨期文化晚于龙山文化,早于二里头文化,新寨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这也说明,龙山文化早于夏文化,应是研究“五帝时代”的考古文化。龙山文化的时间长约900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每期再分前段、后段,即三期六段,每期约300年,每段约150年。古城寨文化分为四期五段,我想古城寨龙山文化早期,二期前段、后段为龙山文化中期,三、四期为龙山文化晚期前段、后段。古城寨龙山文化早期和二期前段之间的缺环,可定为早期后段。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墙的始建年代为龙山文化早期晚段,大约距今4600~4750年。

四、黄帝距今年代与古城寨城址始建年代的考古文化吻合

黄帝距今多少年,是研究古城寨城址城名的关键。在研究中华文明史的时侯,我们从文献记载中知道夏以前有个“五帝时代”,《史记·五帝本纪》对其记载较详,上起黄帝,历颛顼、帝喾、尧、舜,当然其中还有少昊、帝挚说。关于“五帝时代”到底有多长,这是研究“五帝时代”需要弄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谍(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始终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史记·五帝本纪》对尧、舜的在位年代有明确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天子位,践帝位三十九年。”按此推算,尧崩前舜虽已执政,但不能算舜的在位年代,舜的在位年代只能从尧死以后开始,尧死后三年舜才正式继位,加上在位的39年,舜的在位年代应该是42年;关于尧的在位年代:“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而老,令舜摄行天子政荐之于天,尧辟位二十八年而崩。”依此推算,尧在位98年。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帝挚四个人的在位年代,《史记·五帝本纪》仅记其名,没有具体的在位时间,只能从皇甫谧的注释中知道: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岁”;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挚在位9年。

从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五帝时代的时间应是五帝在位年限之和,即黄帝100年,加上颛顼78年,帝喾70年,挚9年,尧98年,舜42年,共在位397年。也就是说,“五帝时代”的年限是397年。这种说法与战国时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的记载相近,黄帝在位“一百年”;少昊的在位年代不详;颛顼“七十八年”;帝喾“六十三年”;帝挚“九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多了少昊和帝挚,共计400多年。《帝王世纪》则讲是483年。当然,也有“五帝时代”时间更长的说法,即黄帝距今五千年,或更远些,这里不再引述。我认为在引用文献资料时,在诸多史料中,《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史书,而《史记》是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大作,司马迁治学态度严谨,当时参考的古书也多,所以,《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五帝时代”是397年,《竹书纪年》所记载的400年,《帝王世纪》所载是483年,按照历史上“甲子纪年”,黄帝至舜七主489年。

所以“五帝时代”的时间大体应为397~489年之内。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夏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夏禹受禅为王),即距今4070年。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夏王朝始年的一些思考》中讲:“我认为如禹之受禅为夏王朝的开始,则夏王朝的始年应在公元前21世纪前期,不会早到公元前22世纪,也不会晚到公元前20世纪。”[4]据此推算,黄帝元年的时间当为公元前2559年,按“甲子纪年”和祭黄帝陵的惯例,黄帝距今4700年左右。就现有资料,我们可以认为“黄帝时代”应是在距今4599~4700年之间,此年正是龙山文化早中期之际。新密市古城寨古城的建城时间也与此相吻合。

五、古城寨古城的地望与黄帝之都的记载相符

关于黄帝其人,集大成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巨着《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唐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战胜蚩尤,统一天下后,“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史称黄帝号“有熊”,司马贞《史记索隐》云:“(黄帝)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史记集解》引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双洎河滨。皇甫谧《帝王世纪》载:“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说:“或言[新郑]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王嘉《拾遗记》曰:“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

陆应明《广舆记》载:“轩辕丘新郑,古有熊之国。”《大清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西北故城。《史记》:‘黄帝居轩辕之丘。’《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黄帝之所都。’《通典》:‘新郑祝融氏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从这些重要史书记载看,黄帝是有熊国的国君,居轩辕丘。有熊国的地望在新郑,轩辕丘在新郑西北故城。从文献记载看,古城寨古城今虽属新密市,其位置却位于今新郑西北12公里处,其筑城的时间在龙山文化中早期之际,从地理位置和筑城时代看,与黄帝轩辕丘是相符的。所以,我认为新发现的新密市古城寨古城址,是黄帝的轩辕丘。

有熊国范围内龙山文化遗址的概况:“黄帝系有熊国的国君,有熊国在新郑。根据文献记载,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说:“或言[新郑]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新郑,是指春秋时期的郑国,包括今天的登封、新密、新郑和郑州的一部分,绝对不能把古之“新郑”,局限在今天的新郑市区内。根据考古发现,许顺湛先生对新密、新郑、登封古有熊国范围内的龙山文化遗址进行了分析研究[5],共有遗址42处,其中特级聚落1处,即新密刘寨遗址,面积70万平方米,一级聚落2处,新密五虎庙、古城寨(有城),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二级聚落6处,新密杨庄、新郑唐户、新郑金钟寨、郑州佛岗、郑州站马屯、登封毕家村,面积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上。三级聚落33处,面积在9万平方米以下。在一级大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内发掘有古城址,城的面积17万平方米以上。从聚落的分级看,是一个大的聚落,有四级聚落其比例如金字塔,即1∶2∶6∶33,是个大的古国。我认为这与黄帝的有熊国相吻合。其中心是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古城。

寻找“轩辕丘”是考古界多年以来的愿望,许多考古工作者曾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把目光放在溱洧水流域。新郑是黄帝故里,又是“有熊”的所在地之一,那么,轩辕丘是否在那里?考古工作者查遍了新郑市内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希望找到这个时代的城址,但并未发现,而在新郑市西北的新密市内的古城寨却有重大考古发现。不仅发现面积17万多平方米规模巨大的城,而且在城内东北部还发现了大型夯土基址,其中一座夯土基址的面积达329.2平方米,规模也够宏大的了。在城墙的筑法上,是版块叠筑法,与郑州西山城址的筑法相近。在黄帝故里发现龙山文化城址,而且这座城址又是河南省境内所发现的面积最大,保留最好的龙山文化城址。所以,我认为:新密市的古城寨龙山文化古城,应是黄帝的都城“轩辕丘”。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史以来首次统一了中国,而将其所居轩辕丘,称作中华第一都是理所当然的。古城寨龙山文化古城的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2]马世之《新密古城寨城址与“祝融之墟”问题探讨》,《中原文物》2003年期。马世之先生认为:“新密当地群众传说古城寨为‘鬼修城’当与‘鬼方氏之妹’有关,古城寨城址是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其时代大体上与祝融之世相合,应为祝融之族的都城。”“古城寨城址既是‘祝融之墟’,也是其八姓六子中会人一后裔姓所建之郐城。”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4]李伯谦《关于夏王朝始年的一些思考》,《古代文明研究通迅》2000年第三期。

[5]许顺湛《河南龙山文化聚落研究》,《中原文物考古研究》,大象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