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25

第25章 新砦城址是夏代早期都城(2)

引此传云:“壬寅天子东至于雀梁者也。”荥水,今郑州荥泽。)[13]由以上引文可知,穆天子这一时期皆在新密“洧上”(洧水)及周围一带的“圃郑”(今郑州管城区圃田乡,古有圃田泽,方位在新密东北)、“许男”(今许昌,在新密东南)、“栎”(今禹州市,在新密南)、“雀梁”(今新郑市黄水河一带,在新密东)、“荥水”(今郑州市郊,在新密东北)活动。“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乃于启室。”(“黄”下,从《太平御览》引删,《文选·雪赋》注引作“黄台之丘”。)由此可知“夏启之居”

离“黄台之丘”不远,那么“黄台之丘”又在什么地方呢?郦道元《水经·洧水注》云:“洧水又东南,赤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经皇台冈下。”丁山在《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一文中以为古黄、皇相通,“意者洧、黄之间,即夏后启故居。”

在今新密刘寨镇台岗村田野之中有高台地叫力牧台,为新密市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黄帝拜力牧为将处,西北去黄帝宫仅1公里。《密县志》载:“力牧台一曰拜将台,一曰熊台。《通志》:‘在大隗镇东,俗传黄帝讲武于此。’又曰:‘筑拜风后。土人呼为台子冈,又曰黄台冈。’”[14]《水经注》曰:“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冈,西南流。”今力牧台北有武定冈,东有赤涧水,西有武定河,南有洧水河,地名依旧,由此可知力牧台即“黄台之丘”。张维华在《黄帝故里与中华第一古都——郑州》一文中说:“旧说启都阳翟在禹县,现依《穆天子传》所记,启都在密县与新郑之间的‘黄台之丘’。”[15]中国古都学会原会长史念海教授在《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中云:“禹之后,启居黄台之丘,在今河南郑州市和密县之间。”[16]今登上力牧台向东南方向可看到两公里外的新砦遗址,正合《穆天子传》所载“天子南游于黄台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

新密市位于嵩山东麓,而嵩山周围正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重要地区,新砦城址的发现为寻找夏代早期都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经碳14测定,新砦遗址龙山文化晚期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1900年[17],正落在夏代早期纪年范围之内(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公元前2070年定为夏代始年)。因此,新砦遗址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可能就是夏启之都。

三、新砦期城址与少康之都

关于少康的都城,目前见于文献记载者有三:[18]1.夏邑。《古史纪年》曰:“夏众灭浞,奉少康归夏邑。”今本《竹书纪年》曰:“少康自纶归于夏邑。”《通鉴地理通释》曰:“少康中兴复还旧都。”

2.居栎。《路史·后记》说:少康中兴之后,“都于栎”。《左传》桓公十五年有“郑伯突入栎”的记载,杜预注:“栎,郑别都也,今河南阳翟县。”阳翟,即今河南禹州。

3.居原。今本《竹书纪年》曰:“(少康)十八年迁于原。”原地所在,《左传·隐公十一年》杜预注:“沁水西北有原地。”《史记·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曰:“故原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北二里。”怀州济源县西北二里即今河南济源市原村。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知少康早期都城为“夏邑”,是夏之“旧都”,或者在“栎”,晚期都城为“原”。关于“夏邑”,《古史纪年》:

“帝(启)即位于夏邑。”夏启所居为新砦城址,因此,新砦城址又名“夏邑”。新砦城址就是“少康中兴复还旧都”之地。

近年来新砦遗址的考古发掘,为寻找少康都邑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考古发掘表明,新砦城址历经龙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两个时期,待龙山文化晚期城墙废弃以后,新砦期的城墙直接建在龙山文化晚期城墙外坡之上且打破龙山文化城墙外侧的护城河。[19]龙山文化晚期城墙壁废弃后至新砦期城墙始建,中间当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新砦期城墙建设时,龙山文化晚期城墙已败落坍塌不可用。

从出土器物分析,新砦期应与少康复国事件相关联。在新砦二期早段突然出现或较当地龙山文化明显增多了一些东方(意为包括豫东等地的大东方)文化因素,像青铜、树叶状符号(城子崖遗址有发现)、单目符(即牟族族徽,牟族曾居于莱芜、新密、二里头、三星堆等地)、圆锥形的穿孔鼎、“V”形鼎足、花边鼎足、子母口式器等。新砦期(即新砦二期晚期)原有的东方因素进一步增多,鲁西及造律台类型的龙山文化元素增加得尤为明显,并且又新增了这两个地方的一些元素,像有关遗址的圈足纽器盖、三瓦足、四瓦足器等,鲁东南也有一些元素这时传来,像小型直壁器盖、瓮起凸棱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文献中有不少反映。众多文献记载,少康复国前曾在钱穆先生认为位于“今山东济宁县”一带的有仍氏(少康母所出之族)及中心位于豫东生活过,其地的造律台文化影响北到河北,南及上海、江苏,则在其统治时期出现这些地方的元素当属自然。一般而言,少康复国后,与其曾经有密切关联的诸地域之间肯定会加强往来,比如有仍氏和有虞氏居地,而考古材料所反映的状况也正是如此。[20]从年代学上分析,新砦期与少康所处的时代相吻合。经碳14测定,新砦期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900~前1750年。[21]新砦期城址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大致与少康时代相当。

文献记载夏代早期至少康时期的帝王为:大禹、启、太康、仲康、相、后羿、寒浞、少康,少康前共七王,由于各种文献记载各王在位年数不一,比如夏启在位年数,《古本竹书纪年》记39年,《今本竹书纪年》、《路史》记16年,《帝王世纪》记9年,因此少康之前夏代年数很难具体确定。这里做一粗略估算,若以六王计(根据文献,后羿与相可列为同一时期),每王在位时间以30年计,则少康之前夏代年数为18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王朝始年定为公元前2070年,向后推180年为公元前1890年,正落在新砦期城址使用年代的前期。这座规模宏大的新砦期城址可能是少康中兴所还之“旧都”——“夏邑”。

在新砦城址内壕圈占的内城中心区偏北处,今梁家台村东北的高台地上,发现了一处新砦期的大型建筑。该建筑上距地表1.2~1.5米,被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层叠压,本身又叠压和打破龙山文化晚期的灰坑。建筑为长方形,东西长50余米,南北宽14.5米,南墙和北墙皆夯筑,墙宽约40厘米,残高40~60厘米。

该大型建筑居小城中心偏北处,面积比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还要大,很可能是一座宗庙建筑。[22]这处大型建筑可能是少康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心。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夏启建立的“家天下”制度,经历了大约一百年的动乱和斗争,到少康时期才算最后确立起来。

四、结语

新砦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砦城址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夏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对于探索我国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砦城址历经龙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两个时期,其规模宏大,拥有内外三重城壕和大型建筑,应是夏代早期的都城。其中龙山文化晚期城址为夏启之都,新砦期城址为少康之都,名曰“夏邑”。

新砦城址作为中国国家(奴隶制夏王朝)诞生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砦城址内外三重防御体系,开中国都城建筑之先河,是中国城防完备的母体,也是建筑艺术的恢宏杰作,因而延续千年而不衰,成为历代都城建设的重要防御体系模式。

[1]赵春青、张松林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3日。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密县新砦遗址的试掘》,《考古》1981年第5期。

[3]赵芝荃《略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载《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赵芝荃《试论二里头文化的源流》,《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

[4][6]《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5][7]赵春青《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

[8]王巍《2003年中国考古学研究热点综述》,《中国文物报》2004年1月16日。

[9][10][19]赵春青、张松林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3日。

[11]朱渊清《再现的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王长安主编《中国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27~3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13]《穆天子传》,岳麓书社,1991年。

[14]《密县志》(清嘉庆二十二年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15]张维华《黄帝故里与中华第一古都——郑州》,载《黄帝故里——新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6]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

[17][21][22]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中原文物》2004年第3期。

[18]许顺湛《中原远古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9]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20]顾万发《“新砦期”研究》,载《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