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人都靠它来解决水田灌溉。如果找到一个能和我一样了解水车的人,到时我就没有责任的牵绊,就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路,出家了。”
无相禅师说道:“你最了解水车,请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完全离开水面又车不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已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
青年听后,欢喜不已地说:“禅师您这一席话,真使我长知识了。”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入世就是人置身于现实世界中,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入世指的是物质的范畴。佛家认为:在这个物质世界里,给人带来的是五欲尘劳。所谓的五欲,指的是财、色、名、食、睡;所谓的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受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打斗纷争的世界,一个灾难重重的世界。这时,加在人的肉身上的,除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外,还有心灵上的痛苦。如何摆脱这些痛苦呢?那就要做到,不再关心功名、权位、财富等这些物欲要素,超脱世人的生活,让物欲世界归于虚空。这,就是出世。
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讲求出世,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有这么一个故事,很有助于对佛家所要求的入世和出世的理解。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修行最深的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老去,所以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于是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欲望。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但弘忍看到这个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他认为神秀还没有顿悟。
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由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大彻大悟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其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既然心本来就是空的,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也就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众人的面,把衣钵传给了他。这个慧能,就成了禅宗第六代祖师。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佛家所说的出世指的是度己,入世指的是以度己之心度人。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一种社会功能:通过人性的修炼,减少社会纷争,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间。所以,要出世必先入世,要入世,必要先有出世的思想。如果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那么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
我们知道,孔子的哲学是主张入世的。孔子认为人应该主动面对与经历自然和社会给予的一切,只是在面对和经历时,要做到淡泊、温良、谦和、宽容和知足。尤其是在气节方面,儒家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求修身、养德、济世。这样看,佛家的入世观和出世观与孔子的修身、正心和济世的观点是一致的。
梁启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政治主张,本质上还是儒家思想的顺承,只不过引入和扩充了一些西方思想的内容,他本人,更是发自内心的将孔子奉为圣人。从他的著述中明显看出:包括他引鉴的西方的政治观点,始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变法失败后,他不得不流亡海外。到了欧洲后,他突然发现,人家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各个国家都在为自身的利益大打出手,世界整个就是乱世。这时,他的思想必定经历了一个十分纠结的过程。当他突然发现,佛家的入世和出世观与孔子的哲学观点几乎一致时,他的眼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从而萌生了以佛教来提升国人精神的愿望。他举佛家的一个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佛门弟子问佛(释迦牟尼)道:“谁应当下地狱?”佛回答说:“佛应当下地狱。不但下地狱,还常住地狱;不但常住地狱,还以常住地狱为快乐的事;不但快乐,还把地狱作为庄严的地方。”这个例子所要说的意思是,真正实现了佛家超脱的入世观,也就身外无物,不存在什么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了。所以,梁启超从中看出了佛家修行的巨大力量:如果通过弘扬佛法,也就能实现人性向善,从而熄灭人世的各种纷争,国家也就能实现和平安宁了。他说:欧美数百年前就好比是地狱世界,他们能达到如今的发达,就全靠数十仁人志士以佛家的那种无视天堂地狱的入世观为之奔走奋斗;世人懂得了佛家的入世观,“小可以救一国,大可以度世界矣。”
肆
中国的佛学有什么特色
梁启超十分欣慰地指出,外国的学术和思想,只要传入中国,就必定会被中国人发扬光大,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算学上是这样,佛学上更是这样。中国的佛学由印度传入,结果成了中国自家的佛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当初印度的佛学有着明显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