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梁启超讲国学
4705700000029

第29章 梁启超谈伦理:独立精神之道德法律与风俗习惯(2)

国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定范围或区域内形成的共同体。在国家的架构中,存在着治理社会的权力机构。梁启超指出,有两个原因让中国人没有国家思想:一是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一是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国家。这也就导致了国家常处于被侵吞、被分裂的局面。历史和现实一而再地告诉人们,只有当国家得到保全,国民的各种权利才有保全的可能。当人人都把国家的利益置为最高利益时,这样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全体国民具有国家思想。

所以,梁启超所倡导的国家思想,既是一种爱国精神,又是一种做人的素质,更是一种强国的武器。这样的国家思想,自然值得大力培育和宣扬了。

为什么要倡导进取冒险的精神

人的一生中往往都是与忧患相伴在一起的,如果怕难,就会落到危险的境地。梁启超十分惊惧地看到,在整个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快速退步,险象环生。通过分析后,他认为,欧洲各民族之所以比中国人优秀、坚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富于进取冒险精神。为此,他举出了许多有关个人的进取冒险的事例。

哥伦布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美洲大陆。哥伦布本是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并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他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在欧洲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非常相信。为此,他为了实现由西向东的航行以前往东方,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提出过资助申请,但都遭到了拒绝。而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到处游说,花了长达十几年时间。直到1492年,他说服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他的愿望才得以实施。1492年8月3日,他带着西班牙女王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吨位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在大西洋上直向正西航去。经过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他们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才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

梁启超所举的另一个人是立温斯敦(今译作利文斯敦)。他“只身探险于亚非利加内地,越万里之撒哈拉沙漠,与瘴气战,与土蛮战,与猛兽战,数十年如一日,卒使全非开通,为白人殖民地。”

立温斯敦是英国传教士,非洲地理考察家,1841年到贝专纳(今博茨瓦纳)的开普敦任传教士。这期间,他一面传教,一面从事地理考察。40年代后期遍游贝专纳北部,并于1849年到达恩加米湖。从1852年开始,为了传教和开辟内陆的贸易通道,他对非洲中南部进行了3次长途考察,成为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横越非洲大陆的欧洲人。在考察中,他发现了赞比亚河上的大瀑布,于是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来命名它。1857年,他写的《南非考察和传教旅行》一书出版。1858年他第二次去非洲,先后考察了赞比西河、希雷河和鲁伍马河流域及马拉维湖和尼亚萨湖地区。1865年发表了《赞比西河及其支流探险记》。第三次考察从1866年开始,其目的地之一是勘察中非分水岭和尼罗河的源头。他勘察了大湖地区,并考察刚果河河源。1868年发现坦噶尼喀湖,不幸在那儿染病。1871年3月他抱病到达卢阿拉巴河注入刚果河处的尼扬圭。1872年,他再次向南探察尼罗河河源,后因病重于1873年逝于今赞比亚境内的班韦乌卢湖畔。

而后梁启超一口气举出了十多位富有进取冒险精神的人物,他们基本上为欧美人。他赞赏他们道:“其精神有江河学海不到不止之形,其气魄有破釜沉舟一瞑不视之概;其徇其主义也,有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之观,其向其前途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其成也,涸脑精以买历史之光荣,其败也,迸鲜血以赎国民之沉孽。”为什么欧美人会有如此让人推崇的进取冒险精神呢?他认为,生成这种精神源于四种原因:一是生于希望,二是生于热忱,三是生于智慧,四是生于胆力。他指出,中国人失去进取冒险的心性,由来已久,每况愈下。其实,在历史上,中国人是不乏进取冒险精神的。比方说班超出使楼兰国的故事。

东汉名将班超,早年曾经率领军队出击北匈奴贵族,战功显赫。一次,他与从事郭恂一起被派遣出使西域。刚到楼兰国时,楼兰国王还款待得十分周到,后来突然改变了态度。班超感到十分奇怪,猜想这一定是北匈奴派来了使臣从中作梗,让鄯善王不知该怎么做出决定的缘故。于是,班超唤来对方侍臣,诈他道:“我听说北匈奴使臣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侍臣一听,十分惶恐,就交待了一切。班超一听,果然不出他所料,便私自把随他一起来的官兵共三十六人全部召到一起喝酒。趁大家喝得酒劲正浓时,他激发道:“现今大家和我一起都身在异国,本是想立大功,以求发达。可匈奴使臣来到这里没有几天,楼兰王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说不定哪天他会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的身体骨肉可就要被豺狼吞吃了,大家说该怎么办?”部下们都说:“在这危亡之地,生死都听你的!”于是,班超提议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眼下,也只有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营,让他们不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人马,然后趁乱消灭了他们。这样一来,楼兰王就会吓破了胆,我们的事才能成功。”大家提出:“这事要不要跟从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怕郭恂胆小坏事,一口否定。就这样,班超独自率领三十六人,一举拿下匈奴军营,结果让楼兰国举国震惊。于是,班超和他的部下们一起,胜利地完成了这次出使任务,与楼兰王和盟后返回国内。

班超他们的表现,的确是一次为人称道的进取冒险行为。并且,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不胜枚举。那么,是什么导致中国人的进取冒险精神到后来走向了衰微呢?我们从中国人有关孝的伦理道德观中“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中就可见一斑。类似这样的话还有,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梁启超认为,除了老子的无为影响之外,对于国教中孔子的话,人们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他们舍弃了孔子思想中“为”主义,而取了“勿”主义;舍弃了“乾”主义,而取了“坤”主义;舍弃了“力”主义,而取“命”主义,“于是进取冒险之精神,澌灭以尽”。

靠着进取冒险精神,哥伦布和立温斯敦不仅为他们的国家和人民,也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梁启超大力倡导,让进取冒险精神在国人身上回归,不管中国的传统儒家学说中有没有刻意泯灭人们进取冒险精神的用意,从国人几乎固化的人生价值观上来说,这首先就是一种伦理观念的突破。

在国人的心性中,有一句与进取冒险精神勉强挂上钩的话:“富贵险中求”。但这纯粹是功利性的诉求。它与梁启超所倡导的进取冒险精神大相径庭。梁启超所说的进取冒险精神,是基于一种良好人格之上的开拓精神,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它的动机是振作人的精神,它的目的是实现强国梦,它的归宿是为国家和人类服务。所以,为了让国家自强自立,他除了呼吁进取冒险精神融入中国人的心性外,还格外地把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他为此“抚弦慷慨,为《少年进步之歌》”。这首歌原文是英文,此处姑且做个翻译以呈现出来。

少年进步之歌

永远不要朝后看,少年们,当你已经行走在路上!

在未来的岁月里,时间宽裕,少年们!

尽管这道路漫长,少年们,心怀梦想面对它!

当攀登一座山峰时,不要停下来朝后看!

首先要相信自己是优秀的,少年们,然后鼓起坚强的勇气!

肩负起重担,迈着坚定的脚步一直前行,前行!

当你接近峰顶时,少年们,在这崎岖的路上,

不要瞻前顾后,努力攀登,攀登!

成功的峰顶就在眼前,少年们,鼓起勇气,

哪怕生病衰老,也要坚持爬上去,站到峰顶!

为什么说享有权利是人的天性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论朝兴朝废,涉及人的权利时,所尊奉的准则可以用一句话带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典型的等级制度下的权利分配。梁启超认为,自然界的生物都有先天性的自捍自保的功能,人之所以比其它生物高贵,是因为人不是单纯为生存而生存,还有一种把保全人格当作责任的权利。然而,在中国的现实中,他发现许多人连最起码的做人的权利都放弃了,而选择了自杀。所以,他说:“人人务自强以自保吾权,此实固其群善其群之不二法门也”。

梁启超十分赞同德国伊耶陵的观点。权利的目的在于让人生活在平和之中,要达到这个目的,就离不开战斗。有侵犯自己权利的,就必须抵抗;侵犯不停止,抵抗就不停止。就权利的本质来说,它就是竞争。历史上,为权利而战斗的事不胜枚举。比方说春秋时期的夏征舒杀陈灵公一事。

夏征舒,是陈宣公的曾孙。陈灵公在位时,他担任司马。当时,陈灵公和大夫孔宁、仪行父都与夏征舒的母亲夏姬通奸。陈灵公十五年的一天,陈灵公和孔宁、仪行父三人在夏征舒家喝酒。陈灵公跟仪行父开玩笑,说夏征舒长得像他仪行父,仪行父也跟陈灵公开玩笑,说夏征舒长得像他陈灵公,夏征舒听后很生气。陈灵公喝完酒出来,夏征舒在马棚边设下埋伏,让弓箭手射死了陈灵公。

在这个故事中,夏征舒所做的,就是捍卫自己的人格权利。梁启超认为,人有需要,需要满足后就设法保护它,这就是权利思想的来源。有权利思想的人,一受到侵犯和压迫,就会产生苦痛的刺激,于是就有了捍卫权利的抵抗;而没有权利思想的人,受到侵害后,感觉不到苦痛,呈现出来也就是麻木不仁了。谈到麻木不仁,最让人痛心、寒心的事,莫过于清兵攻陷扬州城后,战败方老百姓的表现。

据史料记载,清兵攻破扬州城后,当地老百姓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一个清兵,遇见数十名精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没有一人敢反抗,甚至没有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一声:“跪!”呼啦啦这些人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这些被屠杀者的表现,让人想到了任人宰割一词和羊引颈甘愿受戮的情形。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状况呢?这显然就是梁启超所说的,这些人都是没有权利思想的人。梁启超指出,权利思想的强弱,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对于高尚的武士来说,为了自己的名誉,可以做到以死相拼,而决不委曲求全。战国时期,颜蜀见齐王时的表现,就表明他是一个权利思想很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