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梁启超讲国学
4705700000032

第32章 梁启超谈教育:教育之成效在将来,不在当下(2)

孔子曾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无惧。”为了培养出“智仁勇”兼备的人才,梁启超认为,应该将教育进行分化,分为智力教育、情操教育和意志教育,而且这几种教育要按照孔子所说的去做,智力教育就是要为人解惑,情操教育就是要让人不忧虑,意志教育就是让人不害怕。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教人不惑呢?

在梁启超看来,这要从四方面入手,第一,从基础知识抓起,让人们打下深厚的知识功底;第二,从专业知识着手,让人们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第三,在作出判断的时候要果敢,培养人们当断即断的魄力;第四,要保持清醒头脑,以便做出最快反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困扰,究其根本,就是在为成败和得失而忧虑。而如何才能做到不忧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现实,积极乐观地去处理遇到的烦心事,做到了这些,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坦荡。

梁启超认为,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人,那么首先要培养的不是他的智慧,也不是他的勇气,而是他的仁义,也就是德行。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了崇高的品质,才能去谈其他,不然一切只能是空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因为从小便受到这种教育,才逐渐成长为一代文学大家。

在欧阳修4岁时,他的父亲欧阳观便在官任上去世,母亲郑氏与年幼的欧阳修生活没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母子俩只能依靠母亲为他人拆洗换取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由于欧阳观生前为官清廉,因此其死后家里可谓是一贫如洗,连购买纸笔的钱都没有,所以郑氏只能用芦荻作笔,将沙滩抹平,在沙滩上教欧阳修认字。郑氏的这种教导,为欧阳修以后在文学界大放异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家里贫困,欧阳修买不起书,所以想看书只能去别人家借。随州城南的李家藏书颇丰,欧阳修便经常来找李家的孩子玩耍,等两人熟识之后,欧阳修便向李家借书拿回家看,此后,无论是大雪纷飞的寒冬,还是酷热难耐的盛夏,他从未间断过,借书看书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在看书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书中的一些有意义的内容,他就会拿出纸笔直接将文字抄录下来。

一天,他照常去李家玩耍,临走之前,他在李家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六卷本韩愈的文集,看了一眼之后就沉迷其中。后经过主人允许,他便将这几卷文集带回家仔细阅读。这次的阅读,让欧阳修大开眼界,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读这些书。十分佩服地说,“此文只应天上有”,当时,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章。但毕竟当时的欧阳修还尚属幼年,所以对韩愈的文章表达的意思有些吃不准,不过他完全被韩愈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文风所震撼。他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宋朝以来,社会上关于文章的写作和研究仅限于讲文法,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文章,这些内容没有任何有益之处,甚至一直在误人子弟。也正是在韩愈文学思想的启示下,一个提倡韩愈文风,彻底清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不可遏制地出现在欧阳修的脑海里。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地方做过掌管行政事务以及司法事务的底层官员。他十分注重百姓的生活问题,关心民间疾苦,因此他一直坚持着廉洁作风,受到了众多百姓的喜爱。后来,欧阳修做官以后,他母亲郑氏也不断地为他讲述他父亲为官的准则和一些事迹。郑氏告诫欧阳修,你父亲在担任地方司法官期间,总是在夜里处理案件,凡是与老百姓有关的案件,欧阳观在处理时总是十分细心,翻来覆去地去看相关案宗。但凡可以从轻发落的,他必然会从轻判处;对于某些不可以从轻发落的,则是十分痛惜,常常摇头叹息。郑氏还说:“你父亲为官,一向廉洁奉公,不掺杂任何私欲,同时他还喜欢拿出一部分财物去接济他人,他最喜欢的就是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他的俸禄不多,但经常不让钱财产生剩余。他经常说,不要将钱看得太重,如若不然,必然会被钱财所累,生出一些不该有的想法。”因此,在其去世之后,没有为家里留下任何财产。

此外,她还告诫欧阳修,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为父母提供十分丰盛的物质,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孝心。自己虽然没有余财去帮助比自己还穷的人,但要保证自己心中长存仁义,这样才能端正自己的德行。郑氏还说:“我没有能力教你太多,你只要记住你父亲的话,记住他曾经教你的道理,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母亲所说的每一话,都深深地印在了欧阳修的脑海中,并终其一生都没有忘记。

北宋景祐元年景祐三年(1036年),时任开封知府的范仲淹与当权宰相吕夷简斗争失败,最后被逐出京城。而当时的欧阳修与范仲淹几乎没有任何交情,得益于早年的父母教诲,他在目睹重臣蒙受不白之冤时,义愤填膺,上书为范仲淹鸣冤,并指责谏官高若讷忠奸不分,私心作祟,文过饰非。欧阳修还用,“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种言辞激烈的文章,自然让高若讷等人大为恼火,因此,没过多久,欧阳修也遭到了对方的诬陷而被贬出京,担任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当时与欧阳修敌对的派系纷纷出言,让其马上离开京城,不得逗留,因此欧阳修只得匆匆上路。乘船之时,由于过于仓促,欧阳修险些淹死在湍急的河流中。

这个时候的欧阳修,心中十分忧虑,对仕途前景一片茫然。他的母亲郑氏,这位受尽磨难的女子,在看到儿子仕途不顺之后,表示支持儿子的义行,没有任何沮丧的情绪。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无疑是在为欧阳修打气,让他坚持自己所做的一切,这无疑为欧阳修的重新振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欧阳修逐渐从被贬的心情中调整了过来,重新激起他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最后仁宗将其召回了京师,他也展开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这就是美好德行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在成长的道路上,端正的品行可以启迪智慧,激发人们潜在的力量,让自己为人处事的境界得到快速提升。只有具备了优秀品质,人们才可以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立志,更需养志

梁启超在《湖南实务学堂学约》中有这样一段话:“志既立,必养之使勿少衰。如吴王将复仇,使人日聒其侧,曰:‘而忘越人之杀而父乎’学者立志,亦当如此。其下手处,在时时提醒,念兹在兹。此又一端也。志既定之后,必求学问以敷之,否则皆成虚语,久之亦必堕落也。此又一端也。”这里讲的就是立志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立下志向之后,就应该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在梁启超看来,“立世应以立志为尚”。人的学问和知识之所以会不断进步,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人们立下了或大或小的志向,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学习时就没有动力,就很难做出自己的学问。而志向明确的人,却往往可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因此,如果人们带着明确的志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必然会在做事的过程中,产生无尽的勇气及斗志,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磨难和阻碍都会被坚定的志向踏破,成为有志者磨练自身意志力的有效工具。但是,如果人们没有明确的志向,那么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会出现畏惧之心,再也不敢向前走,这样只能一直失败下去,最终一事无成。

梁启超在教育中,十分重视立志问题,他经常从细节上引导孩子们立志。在与子女的相处过程中,他会在衣、食、住、行以及专业等方面的选择上入手,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指导,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专业,从小树立起自己的伟大志向。他认为,只要足够细心,就可以帮助孩子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中,挖掘出对他们自己有用的事物。

这一点在梁思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梁启超在外游历期间,为远在家乡的梁思成寄来了《营造法式》一书。这本书为梁思成树立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的出现,让梁思成将全副身心投入到建筑行业当中,之后在学校选择了建筑专业作为攻读的主要方向。

由此可见,立志很重要。但梁启超认为,立志虽然重要,但养志更重要。所谓养志,简单来讲,就是像越王勾践复仇一样,每天卧薪尝胆,时刻让随从提醒他,复仇才是自己的主要目标。为学也样如此,在树立了志向之后,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愿望。但是,如果一个人立志高远,而不去落实,不付诸努力,那么就永远是空想。

梁启超认为,养志还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知识的力量来明确志向,如若不然,志向就会变成没有依托的梦幻泡影,而没有清晰的方向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沉沦下去。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之后,他所树立的志向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对志向的坚持也会变得更加坚定。如果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就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无论任何时代,确立志向,提出自己的理想,都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志向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进取心,让他们拥有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只要他们坚持下去就可以收获美满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志向和理想,指引其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而不是没有任何头绪地埋头乱撞。

众所周知,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其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虎门硝烟”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维护了民族尊严。而他的人品、事业都离不开早年父母对他的悉心教导。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个对对联的高手,经常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向他讨教。一天,一位老先生听说林则徐的父亲对对联十分厉害,也来登门拜访。林则徐便问对方是谁,老先生自认自己还算有些名气,没想到林则徐竟然不认识他,这让他大为恼火。但是细想一下,毕竟对方还小,少不更事。不过这位老先生还是有意刁难了一下林则徐的父亲,他看到林则徐光着脚在追赶着小鸭子玩耍,于是便想出了一个上联: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宾日听后,开始思索下联,谁知这时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老先生听到林则徐对的下联之后,大为赞叹,认为他对得十分工整。但仔细一想,觉得林则徐是在嘲笑他的外表,于是生气地走了。林宾日看到林则徐对的对联十分工整,于是兴奋地要带着林则徐去买好吃的,谁知林则徐说自己不想吃好吃的,而想去父亲的学堂读书。当时徐父觉得他太小,怕他跟不上其他人的学习进度,所以出言劝阻,但最后在林则徐的一再坚持下,终于同意让其在学堂试听。

第一次上课,由于学堂前面没有了位置,所以父亲只能将林则徐安排在后面。这就导致林则徐看不清楚也听不清楚,所以一直在左看右看的自言自语,其父看到之后认为林则徐学习不专心,因此便出了一题来考考他,题目就是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林则徐解释不出来,他父亲很生气,认为林则徐的不用心听讲,所以才解释不出来。于是便说,如果你跟不上,就回去喂鸭子。

回到家中,林则徐的父亲看到他正在写字,但想到白天在学堂发生的事情,还是忍不住发火,对林则徐一顿训斥,说是如果他以后上课再不用心听讲,就罚他抄写唐诗。林则徐正在写字,旁边就有一只蚊子围着他飞,于是他就去抓蚊子,又被他父亲逮个正着。父亲又十分生气地将其训斥一番,这时,他母亲帮其说话,并且帮他赶走蚊子,让其用心学习。林则徐说自己要好好读书,将来好考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以奉养自己的双亲。而他的母亲却说,当官并不是为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而是为了报效国家,为百姓谋福祉。母亲的叮嘱让林则徐铭记于心。

后来,林则徐开始认真学习,并不断取得进步。一次,林则徐的父亲为学生们展示岳飞当年在背后刺下的“精忠报国”四个字,林则徐看不到,就爬到了桌子上,他父亲认为他喜欢登高,于是决定明天带他去爬山。

第二天,林则徐的父亲带着他去爬鼓山,但是越向上越累,到了最后林则徐干脆坐在一个地方不走了,在被父亲训斥了一番后,他才坚持爬到了山顶。在山顶,面对眼前的壮丽河山,父亲决定考考他,于是便让他以山和海为题做一副对联,而且要将两个字分别用在山下两联中。林则徐略作思考后,做了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让林则徐的父亲大为赞叹。

正是在自己父母的悉心教导下,林则徐才树立了自己的志向,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学问,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什么说“百善勤为先”

梁启超在南京金陵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古人有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我却欲改窜着说:‘万恶惰为首,百善勤为先。’因为上帝创造了世人,并不是他开了面包铺,销售不了,给我们白吃的。世上无论何人,勤劳是他的本分,设使他不劳作而吃饭,便是抢劫侵占,一切虚伪嫉妒,种种罪恶,因此而起。但是历来宗教家和政治家,到底是奖励勤劳,还是奖励懒惰呢?释迦牟尼削发入山,四十九年苦行救世,每天只吃中饭,而教人不倦,他是勤劳可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