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梁启超讲国学
4705700000033

第33章 梁启超谈教育:教育之成效在将来,不在当下(3)

在谈及教育问题时,梁启超指出,应该重视学生的勤勉问题,“百善勤为先”。在他看来,无论任何人,都应该重视勤劳,因为勤劳才是人们应该坚持的本分,如果一个人不经过辛勤劳作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和抢劫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他十分重视勤劳。

梁启超认为,勤劳是通往成功的路径。但凡勤劳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必然都会亲力亲为,绝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勤劳的人,不会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而会努力地超越自我,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放弃,在逆境中不懈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俗话说:“勤能补拙。”一个人即便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但只要勤奋,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那么照样可以获得成功;而一个天才,如果失去了勤奋,那么他的天才之名必然也难以长久地保持下去。

众所周知,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便流亡日本,随后又在国民政府中担任高官,之后又策划云南起义,奔走呼号阻止袁世凯称帝等等。很多历史事件当中,都有梁启超的身影,应该说这些活动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而如果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梁启超自然就没有其他时间来著书立传了,但事实是,他的著作却不止一本。

由此可知,梁启超必然是在政治光环照不到的角落里,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知识海洋中的“养分”,同时著书立传。从他的著作成果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那种勤奋。梁启超享年56岁,在这不算长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所著的《饮冰室合集》就有1400多万字,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含了当时的各个门类。如果梁启超是在20岁开始写作的,那么他就是在36年时间里完成了海量的文字,也就是说他平均每年要完成大约39万字的写作量。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写出如此多的字数,只能说他足够勤奋,如若不然,何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写作量。有人曾经如此形容过梁启超勤学苦读的状态,“任公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绝少”。这种勤学苦读的姿态,值得任何人去学习和效仿。可以说作为学者,勤勉更是其有所成就的必备条件,这一点被无数事例证明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他正是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

童第周不仅是生物学家,还是国际知名科学家。他一直在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工作,是我国这门学科的开创者。

1902年5月,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的一个小山村里。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所以童第周小时候一直是跟随父亲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直到17岁那年,他才有幸进入学校学习。

上中学期间,由于童第周知识基础薄弱,所以学习起来十分吃力,一学期下来,各门成绩都未及格,因此学校勒令其退学或留级。后来,在他的一再恳求下,学校才批准他跟班试读。

此后,他便与路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到路灯下读外语;夜间学校熄灯后,他也会来到路灯下温习功课。皇天不负苦心人,期末考试,他的各科成绩均突破了70分,甚至数学还考了100分。通过这件事情,童第周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可以做成的事情,通过不懈努力,我也可以做成。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天才,天才都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后来,他还将这次感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大学毕业后,童第周前往比利时留学。在此期间,他学习更加刻苦,经常钻研项目到深夜,他的这种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赞赏。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拒绝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饱受灾难折磨的祖国。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电灯,童第周就和他的同事们在阴暗的环境下利用阳光在显微镜下进行科研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工具,他们就用一些碗或杯子代替;没有显微解剖器,他们就用一根被拉长了的玻璃丝来代替;实验所使用的蛙卵,也是他们亲手在野外采集的。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关于金鱼卵子和蛙卵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

全国解放以后,童第周出任山东大学的副校长,在此期间,他对文昌鱼卵发育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到了晚年,他跟其他研究学者进行合作,在细胞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他们从鲫鱼卵子中提取一种特殊物质,然后将其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最后长成的金鱼便拥有了两种鱼的特性,而金鱼的双尾也变成了单尾。这种具有开创性的成绩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童第周正是凭借着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才在生物领域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伟大成就。

人生旅途中,很多聪明人最终都是一事无成,但原本被人们看作笨蛋的人,却经常会做出让人震撼的成绩。勤奋或许不一定能让人成功,但要想成功,那么就必须勤奋,不然成功将成为空谈。

英国著名散文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如果你是天才,那么勤奋将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不是天才,那么勤奋将帮助你赢得你想要的一切。”一些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勤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学会自立自强自勉

《周易》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古以来,人们就以自立自强自勉,所以对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十分看重。

梁启超认为,一个人不能太依赖自己身边的拐杖,应该主动的丢掉,学会独立自主地去做一些事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者。因为,有主见的人,在危机来临时,他们不会盲目地选择跟从谁,而会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中的利弊,当一切都了如指掌时,才时选择最佳时机出手。

其实,生活就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或许你害怕因为独立而失去了某种信赖关系,但如果你扪心自问,就会发现,人们钦佩的都是那些勇于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人。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在心理上保持一种独立,也要在行事上保持一种独立。虽然独立了并不代表着你就成功了,但是学会独立是你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事事都依赖别人,那么你将失去进取之心,没有了进取之心,何谈成功。一个人只有独立自主,才有创业的勇气,才有机会取得让人惊叹的成绩。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寻求便利,便会求助于他人,这或许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却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得依靠自己。如果没有独立的个性,即使有了好的机遇抓不住,就算抓住了,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教导孩子时,就十分注重对他们自立品格的培养。

郑板桥三岁丧母,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五十岁以前,一直依靠教书和卖画为生。乾隆七年考中进士。随后在山东一带出任知县。由于他勤于政事,因此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只不过后来因为主张赈济饥民,得罪了官绅,不得不辞官返乡,此后又操起了老本行,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可谓是老来得子,因此对这个儿子十分喜欢,后为其取名为小宝。为了将儿子培养成才,他可谓费尽心机。

郑板桥在出任地方知县时,因路途遥远,于是将妻子和儿女留在了家中,让其弟郑墨代为照看。郑板桥在为官期间,看到很多官僚子弟,因为娇惯而变得嚣张跋扈,因此,尽管他身在山东,但依旧放心不下远在家乡的儿子。

古人云:“娇子如杀子。”一次,当郑板桥听说儿子经常在家炫耀,“我爹是大官”,并经常欺负佣人家孩子时,他便立即写信给堂弟:“我老来得子,自然对其十分喜爱,但爱之必以其道。”

他认为将儿子交给堂弟看管,必然会比自己更为娇惯。所以,他不断寄诗词回家,让儿子学习诵读。他要求家人对儿子严加管教,要“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家人便按照郑板桥的方法教育孩子,果然取得了明显效果,孩子的进步非常大。家人高兴地给郑板桥写信,告知这种可喜的变化,并说,按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小宝必然可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长大也会当个大官。

谁知,郑板桥看了信后,认为家人对小宝的教育不当,在他看来,这样做对孩子没有任何益处。所以,他立即回信说:“将读书的目标定为中举,中进士,作官,这样怎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从根本上就差生了偏差,这样的道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没有什么好结果。”他还说:“其实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