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石嘴山之最
5381400000032

第32章 社会·其他(1)

最大的地震

清乾隆3年11月24日(1739年1月3日)发生的平罗8级地震,是石嘴山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灾情极为严重。参考震中:平罗、银川(北纬38.9°,东经106.5°),震中烈度:Ⅹ强,震级:8。据《乾隆宁夏府志》记载:十一月廿四日酉时,宁夏地震,从西北至东南,平罗及郡城尤甚,东南村堡渐减,地如奋跃,土皆坟起,平罗北新渠、宝丰二县地多坼裂,宽数尺或盈丈,水涌溢,其气皆热,淹没村堡。三县地城垣、堤坝、屋舍尽倒,压死官民男妇五万余人。

据《清代地震档案史料》记载:宁夏地震,惨变异常,……其宁城北面一百六十余里至宝丰县,西面四十里至平羌堡,南面、东面俱二三十里之村庄,其被震之重,与宁夏相类。此外受伤稍轻。查,平罗、新渠、宝丰三县,洪广营、平羌堡,阖城房屋亦倒塌无存。而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上黑水更甚,或深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压而死者已多,其被溺、被冻而死者亦复不少。城垣亦大半倒塌。

据《道光平罗记略》记载:新渠、宝丰原系查汉托地方,逼近黄河。……十一月廿四日地忽震裂,河水上泛,灌注两邑,而地中涌泉直立丈余者不计其数,四散溢水,深七八尺以至丈余不等。而地土低陷数尺,城堡房屋倒塌,户民被压溺而死者甚多。新渠县城南门陷下数尺,北城门洞仅如月牙。而县属商贾民房及仓廒亦俱陷入地中,粮石俱在水沙之中,令人刨挖,米粮热如汤泡,味若酸酒,已不堪食用。四面各堡皆成土堆。惠农、昌润两渠俱已坍塌,渠底高于渠堤。自新渠而起二三十里以外,越宝丰而至石嘴子,东连黄河,西连贺兰山,周回一二百里,竟成一片冰海。宝丰县城、仓廒亦半入地中。

此次地震波及中国北方大部。大震之后,余震延续两年有余尚未宁息。据《清代地震档案史料》和《故宫档案》中记载的较强余震约30余次。

革命思想最早在石嘴山传播

石嘴山是中国共产党在宁夏传播革命思想较早的地区之一。1925年8月,冯玉祥将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率国民军“入甘援陕”,策应北伐战争。该部政治部副主任刘伯坚和钱清泉、宣侠父等中共党员,曾先后在石嘴山、黄渠桥、平罗县城等地驻留,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宣讲苏联十月革命,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钱清泉、宣侠父还深入到石嘴山农村中,调查了解民间情况,在下营子曾同一小商人交谈,从中得知当地民众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只知道“大清皇帝”“武举人”之类的陈旧东西,对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等一无所知。在平罗县街头,看到一些士兵仍穿清朝的服装,钱清泉、宣侠父颇感惊讶,他们赶写宣传材料,到街头散发,向民众讲演:现在是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人民要联合起来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铲除封建主义。通过宣传演讲,对处于封闭落后的市境群众,起到了正面积极引导的作用。国民军总部驻宁夏城(今银川市)期间,政治部的中共党员开办了马列主义讲习班,创办油印小报《中山日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报道北伐战争进展情况。并在银川市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宁夏特别支部,平罗、石嘴山的一些进步学生和青年阎廷栋、叶松龄、雷启霖、刘堂琛等人参加了马列主义讲习班,首次听到中共党员刘伯坚等人关于马列主义的讲课,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早的石嘴山籍共产党员

民国16年(1927年),在银川“五中八师”(甘肃省立第五中学和省立第八师范合办,设立于宁夏府城)学习的石嘴山籍学生叶松龄,经李临铭(中共宁夏特支书记)、白虹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转正。他是市境最早的本地籍共产党员,也是宁夏当地首批共产党员之一。但当时在市境尚未建立中共地方组织。

最早的中共基层党支部

民国27年(1938年)春,中共宁夏工委派杨一木、苏文、何广宽、李平山、李维钧等中共党员干部到宁夏工作。根据当时市境部分学校已被靠近我党的进步人士所掌握的形势,中共宁夏工委确定把工作重点放在学校方面,使这些学校成为党开展地下工作的落脚点。杨一木等到市境后,经王茜、雍生善介绍,安排到黄渠桥北校,以教师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杨一木在黄渠桥二完小工作期间,发展教师郭英教(又名郭育三,宁夏惠农县庙台乡人)、李振声(又名李东甫,山西人)为中共党员,随后郭英教又发展学生常凤翔(宁夏平罗县人)为中共党员。在此基础上,于1938年4月在黄渠桥建立市境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支部负责人杨一木,共有党员5名。是年冬,杨一木因被特务搜捕,离开二完小返回陕北根据地。中共黄渠桥支部处于无人负责状态。1939年春,中共宁夏工委负责人李仰南来市境,重新组建了中共黄渠桥支部,支部负责人为郭英教,党员有郭英教、贺闻韶、常凤翔。

第一个中共县级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6日,中国共产党惠农县委员会成立,为市境第一个县级党组织,首任县委书记信宁。1949年9月26日,平罗县人民政府成立,为市境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首任县长刘宗泽(兼任)。

第一次抗日爱国集会

抗日战争时期,石嘴山人民抗日爱国热情高涨,平罗县先后举行了“抗日救国大会”“庆祝湘北大捷”“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三次抗日爱国集会。1931年11月4日,平罗县在县城中山俱乐部(今鼓楼西)举行了“抗日救国大会”。这是市境举行的第一次抗日集会。是日,县城悬挂国旗,张贴标语、传单,出席大会的有十余个机关团体,还有宁夏一中宣传队、第六区高小宣传队及人民群众共2000人。会上,一中宣传队、第六区高小学校宣传队的代表和县城高小学生代表作了讲演。演讲完毕,遂举行了抗日示威游行,人们手持小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游行队伍返回中山俱乐部后,各校宣传队为民众演出了《朝鲜亡国》《万宝山惨案》《日本占领满洲》等新编剧,观众无不动容,群情激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此起彼伏。

最大规模的军事剿匪

1950年剿灭郭拴子股匪的战斗,是石嘴山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剿匪行动。郭拴子本名郭永胜,1908年出生,惠农县燕子墩乡米家村人。1930年,郭永胜与平罗、贺兰、汝箕沟、镇朔堡等地的土匪头目周墩子、童信、张怀忠、谢占奎等人结伙在贺兰山为匪,自称“贺兰王”,网罗匪徒100多人,四处烧、杀、掠、抢。1934年,马鸿逵派军队围剿,未能奏效,遂改变策略将其收编,任命郭永胜为平罗、贺兰、惠农三县“保安司令”,期望达到“以匪治匪”的目的。

1949年9月27日,慑于解放军的强大威力,郭永胜被迫率部向解放军投诚,被解放军改编为贺兰山保安大队,郭任队长。郭永胜表面服从,暗中却与国民党特务紧密联系,并被委任为“西北反苏讨共救国军宁夏军区司令”。1950年3月5日,郭永胜乘保安大队指导员杨进国和副大队长去银川开会之机,借口到西沙窝开荒种地,与张怀忠、谢占魁股匪汇合,共60余人,携轻机枪2挺、驳壳枪4支、步枪70余支、子弹7200余发,以及棉被衣物等,窜入贺兰山为匪,打出“西北反苏讨共救国军”旗号,至1950年上半年,势力扩充到300余人。郭匪杀人放火,扰乱社会,给新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危害。1950年初,中共宁夏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做出决定:军事清剿盘踞在贺兰山中的郭拴子股匪。10月6日,郭拴子被解放军捕获。11月19日,银川市万余群众集会公审,匪首郭永胜被依法枪决。

最早的革命烈士

李双双(1909~1947年)和任天才(1919~1947年)两位,是石嘴山市最早的革命烈士。李双双,汉族,陶乐县五堆子乡人,1942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2月担任陶乐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同年5月宁夏省政府通令陶乐县当局缉拿李双双,6月19日李双双被捕。敌人对李双双进行了残酷的拷打,把他活活吊死在房梁上。李双双英勇献身,年仅37岁。任天才,汉族,惠农县西永固乡李家庄人,1937年被抓到马鸿逵部队当兵。1941年6月逃离马鸿逵部队。1943年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任天才到鄂托克旗大庙一带工作,被暗藏的国民党特务逮捕。同年在惠农县黄渠桥(今平罗县黄渠桥镇)被敌人杀害,时年28岁。1953年2月6日,宁夏省人民政府为任天才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最早的革命烈士陵园

1953年,党和政府拨款898.4万元(旧币),在惠农县(今惠农区)西永固乡吴家庄子西侧建设了石嘴山第一座革命烈士陵园,面积709平方米。将分散埋葬的17位烈士集中安葬。其中16位是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5军194师582团在惠农县执行剿匪任务时牺牲的烈士,1位是民国时期被马鸿逵杀害的任天才烈士。由于西永固烈士墓地势低洼,交通不便,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5月拨款4万元,在大武口区园林场附近新建石嘴山市烈士陵园,面积30750平方米。1984年又投资5万元在园内修建烈士纪念碑、水井、供电、路面等配套设施。同年将西永固烈士陵园17名烈士和分散埋葬的5名烈士移葬于新陵园。

1979年,市民政局在进行普查登记的基础上换发新的《革命烈士证明书》。1984年,收集、整理编写了《石嘴山市革命烈士英名录》,编入烈士92名,其中:1937年前牺牲的2名,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18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25名,抗美援朝牺牲的18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的29名。1985年后,石嘴山市又有因抢救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壮烈牺牲的11名同志。到2000年底,全市共有革命烈士103名。

最早的乡级回族自治区

1954年2月,宁夏省人民政府根据1952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第18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批准惠农县(今惠农区)成立宝丰、灵沙两个回族自治区。当时惠农县辖5个区、34个乡,宝丰回族自治区是在惠农县第二区的基础上成立的,自治区下辖宝丰、渠羊、五渠、礼和、永屏、庙台、省嵬7个乡,首任自治区主席马文祥(回族),区党委书记李荫南;灵沙回族自治区是在惠农县第五区的基础上成立的,自治区下辖上甲、下甲、东润、二闸、双渠、惠北6个乡,首任自治区主席马生祥(回族),区党委书记高树桂。1954年10月,宁夏省并入甘肃省后,根据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区并乡的通知》,惠农县将石嘴山、黄渠桥、西永固3个区的建制撤销,原隶属于3个区的21个乡合并为11个。宝丰、灵沙两个回族自治区的建制仍予保留。1956年2月7日,惠农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宝丰回族自治区所辖的7个乡合并为3个乡,即:宝丰、渠羊、五渠合并为宝丰乡;庙台、省嵬合并为庙台乡;礼和、永屏合并为礼和乡。灵沙回族自治区6个乡合并为2个乡,即:下甲、上甲、东润合并为灵沙乡;二闸、双渠、惠北合并为惠北乡,撤销北长渠乡,其辖地分别划归高庄和惠北乡。同年8月19日,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惠农县将宝丰、灵沙两个回族自治区的建制撤销,改设宝丰、灵沙、礼和、惠北4个回族自治乡。1958年10月,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及乡级建制的改革,宝丰、灵沙、礼和、惠北4个回族自治乡建制被撤销。至此,石嘴山历史上建立的几个县级以下回族自治政府,在完成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后,过渡为人民公社。

第一任中共石嘴山市委书记

1963年12月9日~17日,中国共产党石嘴山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石嘴山举行,会议总结了1958年中共石嘴山工作委员会成立、1960年石嘴山市建市以来的工作,确定了1964年的工作,选举产生了中共石嘴山市第一届委员会。18日,在市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杨正喜当选为首任市委书记。截至2012年年底,先后担任过中共石嘴山市委(含中共石嘴山工委、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银北地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书记的还有:董滋全、徐芊、郭文举、王瑞刚、高崇维、薛维堂、李俊杰、杨福亭、郑小明、杨春光、田明、李文章、彭友东。

第一任石嘴山市人大主任

1968年3月26日成立的石嘴山市革命委员会,取代了石嘴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79年2月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1981年11月3日,石嘴山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市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选举张贵京为市人大常委会首任主任。截至2012年年底,先后担任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还有:白贵生、何生藻、刘锦、郑小明、杨春光、田明、李文章、彭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