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齐家(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900000015

第15章 生者恪守丧亲礼,死者倍感黄土暖——丧葬风俗中的孝(3)

北魏宣武帝的幸臣、光禄勋赵修安葬父亲,自王公以下的文武百官无不吊祭,摆设的祭奠之具填塞门街。在京师洛阳制作碑铭、石兽、石柱,征发百姓车牛转运到赵修的老家赵郡房子(今河北高邑)县,所有花费,均由朝廷开支。赵修父亲的尸体由京师运到老家,车乘有一百多辆,沿途州县供给食宿、负责路祭。父亲的灵柩出发了,赵修却留在京师陪宣武帝观看射箭,然后才带领左右几十人回家。一路上,赵修不哭不哀,嬉戏玩乐,奸淫妇女,甚至把抢掠的妇女扒光衣服,供他们裸观。赵修为父亲大办丧事,显然是装潢门面的假孝,他本人其实是个大逆不道的逆子。

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改葬祖父,三原(今属陕西)令李孝节私自征发民间丁夫、车牛运土筑坟,昼夜不息。由于李义府打着“孝节”的旗号,京师长安附近的高陵、栎阳、富平、云阳、华原、同官、泾阳等七县也不得不征发民间丁夫、车辆帮助修坟。高陵县令张敬业本来体弱多病,因操备修坟劳累过度而死。改葬发丧之日,朝廷王公以下,争赠賻賵。仪仗、导从、器服,并穷极奢侈。一同参加会葬的车马,沿途搭起的路祭帐篷,自灞桥(在今西安城东)到三原县,70里络绎不绝。唐初以来,王公大臣葬送之盛,李义府是第一家。

看来,李义府办丧事,悲哀的是京师附近的百姓,得意的是他本人。本来,事父孝,忠可移于君,而李义府的孝,却败坏时政,祸国殃民。

中国丧葬礼俗中有一让人极其愤慨的现象——“生不养,死厚葬”。上述“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亲存也”,就是对这种“假孝”的斥责。后来又有“事亲以敬,美过三牲”的说法。可从汉代一直批判到近代,始终未能矫正这种陋俗。近代礼尚丧葬,追求丧礼隆重,竟然愈演愈烈。全国各地的地方志都有这样的记载:“不如是,则世俗即谓之不孝。而金鼓洋洋,炮声隆隆,送死凶礼俨同庆贺荣典,甚至有其父母生时视之若仆婢,死后隆以虚礼奉之若王公者,而不知椎牛而祭不如鸡黍之逮存。”中国孝文化在丧葬方面的功过是非,真的是一言难尽了。

(二)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坟墓

坟,指高出地面的土堆,也称作“冢”、“封”。墓指墓穴,也称“圹”。《礼记·檀弓上》引孔子语曰:“古也墓而不坟。”《周易·系辞下》讲,上古墓葬“不封不树”。即上古墓葬,只有墓穴,没有坟头,也不栽树作标志。

“封”、“树”出现于春秋时期,它的出现与传统的夫妻合葬有关。由于夫妻双方不能同时死亡,如果“不封不树”,后死者很难找到先死者的葬处。孔子合葬父母就费了很多周折,因而率先树立了“封”、“树”和“修墓”的礼俗。

由于夫妻双方不能同时死亡,使用土坑葬把先死者以泥土掩棺,合葬时再扒开,既麻烦又不卫生,而砖砌的洞室墓打开墓门就能合葬。所以,自战国晚期出现了用空心砖砌筑的洞室墓,以后很快流行开来。

孔子少小丧父,母亲颜氏女徵在因与叔梁纥野合而生孔子,羞于启齿,因而没告诉父亲的葬处。母亲死了,不知父亲的葬处,孔子将母亲入殓后,只好放在“五父之衢”。后来,访问母亲的好友陬曼父之母,才知道父亲葬在防山(今山东曲阜东25里处)。孔子便把父母合葬在防山,并说:“我听说,古代墓而不坟,可我要周游列国,不能不作标识。”于是,为父母修了高四尺的坟头。孔子的门人因大雨冲坏了坟墓,修好了墓才回来。孔子因为自己违背礼制,沉默了半天,惭愧流泪说:“吾听说,古不修墓。”

在土丘坟方面,正因为孔子违背礼制,却成了移风易俗的典范。孔子死,有人从燕国赶来观礼,住在孔子弟子子夏家里。子夏谦虚地推辞说:“圣人葬人,与人葬圣人一样,没有什么可看的。”但还是向来人作了介绍:过去我老师曾说,他见过四种封(坟头),有像堂基一样,呈四方形隆起的“若堂者”;有像堤坝一样的“若坊者”;有宽广而低矮,中间稍高的“若覆夏屋者”;有像斧刃一样的“马鬃封”。我老师喜欢马鬃封,我们遵从他的意愿,用筑土的板一天就修成了。

“封”,可能在孔子之前只是个别现象,到孔子为父母树“封”后,才开始流行,所以那个燕国人才特意来参观孔子的葬礼。

“树”,即在墓前栽树留作标志。孔子之前,秦国、晋国都已经有这一风俗。秦穆公骂蹇叔说:“你若早死,墓前的树已经老粗了。”

在墓前大量种植树木则始于鲁国的孔子。孔子死后,弟子们从各国移植来数百种不同的树苗,鲁国人世世代代叫不上这些树的名字。后来,孔子及后裔墓地的树木竟达三千多亩,发展为孔林。

(三)完成父母落叶归根的夙愿

中国人安土重迁,讲求落叶归根,客死他乡的父母,一般要还葬到故土。这一风俗开始于西周时的齐国。姜大公被封到齐国后,连着五代子孙都反葬于周地,位于山东临淄新城的姜太公墓是衣冠冢。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曾讲:“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从他这保家卫国的豪言壮语中,我们也可看出“还葬”故土的观念。也就是从两汉开始,许多客死他乡的人不再固守“还葬”的旧俗,而倡导“留葬”。

1.不到故土逢父老,百年枯骨恨难消

魏晋以后,虽不再固守“还葬”旧俗,但安葬旧土的葬俗仍然存在。西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祥的两个儿子王烈、王芬将死,“烈欲还葬旧土,芬欲留葬京邑”。王祥流涕曰:“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还葬旧土”、“留葬京邑”,两种葬俗,两种观念,都得到王祥的认同。

南朝齐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崔怀慎寓居南朝齐,父亲崔邪利仕北魏而死,崔怀慎寻机回归北魏,把父亲安葬回老家。

隋唐时期,由于社会长期稳定,“还葬旧土”遂又流行。

大业十一年(615),齐州(今山东济南)人房彦谦病卒于泾阳任上。唐朝建立后,其子房玄龄奏请唐太宗恩准,将房彦谦灵枢由泾阳归葬齐州亭山县赵山山麓(在今山东济南历城彩石乡西彩石村北赵山南)房氏祖茔。

宋元明清时期的葬俗,向“还葬旧土”回归,并形成落叶归根的牢固意识。凡客死他乡的父母,儿女想方设法也得让父母归葬。

南宋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南下入陕西,驻军沔州(今陕西略阳)。邛州(今四川邛崃)蒲邱人、沔州知州高稼战死。高稼的儿子高斯得闻讯,日夜向东方号泣。后和父亲的一个家僮赶到沔州,躲过蒙古军的盘查,找到父亲的尸骨,扶丧回到故乡。

上述任霍州学正的渑池人曹端,死后无钱归葬故土,安葬在霍州(今属山西)。儿子曹瑜、曹琛在墓旁搭庐棚守孝,相继死去,葬在墓侧。后来,还是改葬到了渑池。

元朝末年,襄陵(在今山西襄汾)人崔敏刚生下来40天,父亲就离家出仕为绵竹(今属四川)尹,父子隔绝30年,崔敏一直和母亲、哥哥共同生活。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又和母亲、哥哥离散。到陕西寻找母亲不成,又直接由陕西入川,抵达绵竹寻找父亲的冢墓,因没有知情者,又回到陕西,访问亲故,才打听到父亲冢墓的位置,再度入川,背负父亲的尸骸归家安葬,时称作“崔孝子”。

明朝初年,凭祥(在今广西南端)巡检、江西龙泉人刘允中死在任上,儿子刘镐以路远家贫,不能返柩,悲泣号哭。父亲的同僚可怜他,聘他为临桂训导。趁出外办公差之机,赶赴凭祥,找到父亲冢墓,启出尸骨,刺血验亲,背负归葬。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春秋时期,吴国延陵季子出使齐国,儿子死了,没归葬到吴国,而是葬在齐国的嬴、博两邑之间。孔子知道季子熟悉礼仪,亲自前去观礼。墓穴的深度不到黄泉,用平常衣服包裹尸体,掩埋后,坟头仅有半身高,送葬者褪下左袖,从右边环绕墓茔三圈,边走边高唱挽歌:“骨肉回到大地,这是命运;魂魄无所不知。”整个葬仪既简朴又隆重,完全符合周礼,孔子赞扬说:“延陵季子合于礼。”

后来,“嬴博”成为“不归之魂”的典故。三国陈群说:“防墓有不修之俭,嬴博有不归之魂。”“防墓”是孔子父母的坟墓,“嬴博”是延陵季子儿子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