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齐家(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900000020

第20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风俗中的孝(1)

节日是人们确立的对它抱有特定期待的日子。现代流行的节日大体有传统节、宗教节、庙会节、纪念节、文化节、洋节六类,其中流淌着的源远流长的孝文化的是以春节、清明节等为代表的传统节日。

一、天上人间来相会——与先代宗亲共团圆的春节

春节,民间叫“过年”,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受重视的节日。“人间后事推前事,镜里今年老去年。”正因为有了年,人们才年复一年地沿着历史的长河渡过来了。

在中国古代,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或春季、春天的节序,而元旦、元日才是夏历正月初一。夏、商、周、秦的岁首(一年的第一个月)正月各不相同,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使用司马迁等人制订的《太初历》,以夏历孟春正月为岁首,作为节日的元旦、元日才最后定型。

民国初年,以阳历1月1日为元旦,而传统的元旦改成了春节。其实,在中国古代一直称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只是辛亥革命以后被阳历抢去了。

(一)迎接先祖神灵回家——家堂

春节不仅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且是和列祖列宗团圆的节日。最鲜明的标志是悬挂家堂或先祖的遗像、木主。

家堂,又称堂轴、神轴、神影、大影,是用一张大号的纸,谱写上列祖列宗的姓名而做成的轴画。现代人称作是“悬挂式家谱”。

家堂最早产生于宋代的影堂祭祀,是以先祖的绘影图形、祠版为祭祀对象的简易祭祀先祖的形式。北宋司马光的《书仪》大力推崇影堂祭祀,因而在北宋普遍流行起来了。但这种影堂祭祀当时就遭到了宋儒的非议,理学家程颐、程颢就认为:“今人以影祭,或画工所传一髭一发不当,则所祭已是别人。”从南宋朱熹以后,这种流行一时的影像祭祀被摈弃,恢复了祠堂神主式的祭祖。

然而,家堂最容易和“无庙者祭于寝”的百姓之家相结合,尤其是与阖家团圆的春节节日氛围相融洽。到了清代,影堂祭祀以家堂的形式再度兴起。家堂画成为中国传统年画中的一种。

据各地方志记载,清代民国时期越发注重元旦祭祖,“祭之节以元旦为重”,“惟岁首设神主于堂,除夕迎神,三日送神,家家如是”。这样,又形成了春节迎送先祖神灵和悬挂家堂的风俗。

一般情况下,每家悬挂一家堂。也有的合族共同祭祀一个家堂。陕西富平县每族祖宗数世者共为画像,名曰“神轴”,元日子孙会拜,然后,各家凑钱置办酒席,在“神轴”边和祖先一同欢饮,称作“节坐”。山东昌乐县“无宗祠者合近族共设一公共祭所,谓之‘家堂’,族中老幼男女均往瞻拜,献饮食,致迎送,燃鞭炮”。这种合族共用的或挂在家族祠堂里的家堂,尺幅较大,一般称“族影”、“大影”。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有许多地方不挂家堂,如河北东安县(今属廊坊市)正月“祀神祀先,亲诣墓所”。江苏句容县正月初一,男女老少早早起来,先拜先人遗像,到中午再到墓前拜祭。江苏如皋县则拜家堂,拜祖先。武进县春节祭祖更虔诚,既拜祠堂,又悬挂神影。正月初一黎明,率子弟群拜于祠堂,先大宗,后小宗,焚香上茶,设粉饵祭祀。神影祖先像(家堂)悬挂在家中正堂,事之如生,酒、茶、蔬菜、粉米等供品无所不具。每日三饭,供奉三日后,再把家堂卷好收藏。

从清朝到建国前,春节迎送先人神灵,悬挂家堂祭祀的风俗十分流行。一般程序是,腊月三十日除夕,家长率子弟到村头或大门外焚香迎接,引领先祖神灵到家堂前,奉茶献果。午夜设鸡、鱼、蔬菜、米饭、馒头、黄白面糕、水饺等供品祭祀。家中男女依次向祖先行礼。礼毕,子弟妇女给尊长叩头。黎明,家长率子弟向家堂以次行叩拜礼。族人邻里拜年者先向家堂行礼,然后才给活人拜年。拜家堂,主人要陪礼。有的地方不称家堂为“神”,而称作“家亲”。

家堂在家里呆的时间,各地不同,一般是三天,最长的是除夕迎神,上元节后送神。正月初一、二、三,“三日内,每饭必祭。至上元节后,神主、纸牌位、纸家堂均敬谨收藏”。

现在过春节,有些人家仍然请先人神灵,悬挂家堂。少此一项,显得年味不足。

(二)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拜年

春节最流行的风俗是拜年。拜年实际是拜尊长和亲戚朋友,早在春节(古代叫元旦、元日)定型之前就产生了。

《诗经·豳风·七月》记载,西周的农夫到年底和改岁(过年)前,为庆祝丰收和新一年的到来,集合在一起,“朋酒斯飨(xiǎng),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sì)觥,万寿无疆!”即备好酒,杀了羊,登上公堂,举起牛角杯,共祝万寿无疆。当时还没有“过年”的风俗,但拜年的风俗却有了。

拜年是子孙向尊长表示美好的祝愿和孝敬,自古就是尊长最开心、最欢乐的时刻。据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椒觞》载,正月之旦,祭祀祖先完毕,“子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关于拜年的仪程,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得最为详细:“长幼悉正衣冠,依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当时拜年有两项仪程,一项是拜尊长,另一项是全家共饮食椒柏酒、桃汤、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敷于散、却鬼丸、鸡子等等,让尊长沉浸在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中而“欣欣如也”。

北宋司马光《居家杂仪》载,正常情况下,正旦卑幼拜尊长要跪拜六次,“尊长减止则从命”。拜毕,男女长幼各站成一行,按顺序接受卑幼拜年。前面提到的“东浙第一家”,元代婺州浦江(今属浙江金华)郑氏,元日拜年时,家长郑文融端坐堂上,子弟们冠带整齐,按照次序从左边雁行而进,拜跪奉觞上寿,行礼完毕,则拱手从右边趋出,无一人敢喧哗、拥挤。郑氏十代同居,这拜年的场面应该是相当壮观。

清代邯郸地区,元旦拜祖先,拜父母之后,再拜阖族亲友,凡相识者“皆到门致声”,五服以内的亲属都要在初一拜礼完毕。到初三日,“往奠先茔,亦拜贺之意也”。全国各地的方志均有元日祭拜祖先,“家人卑幼拜家长,举觞称寿”,“出门贺亲友”的记载。

《四民月令》和《荆楚岁时记》提到的第二项仪程是,全家尊长卑幼共饮食。其中的椒柏酒、屠苏酒称“岁酒”。椒柏酒是用椒花、柏叶泡制的药酒。椒是精灵,柏是仙药,古人讲能长寿,免除百病。宋伯仁《岁旦》有“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的诗句。屠苏是一种阔叶草,说是能祛不正之气,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中有屠苏酒配方。饮屠苏酒的顺序正好和传统的敬老次序相反,先少后老。因年少者得岁,年老者失岁,有让尊长不老、晚老之意。北宋文学家苏辙《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明人韩奕《新岁述怀》:“白首坐中堂,屠苏最后尝。”南宋陆游的木兰花《元日》对此还诙谐地开玩笑说:“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其他如胶牙饧是麦芽糖,西晋周处《风土记》讲,吃后让老人牙齿坚固不动,能吃能喝;五辛盘即盘里放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五种有辣味的蔬菜,能通五脏之气,既有利健康,又有“辛(新)”意。敷于散、却鬼丸都是配制的药丸,无非是健康长寿、辟邪祛瘟之意。鸡子即鸡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元日生吞鸡子的风俗,医学家张仲景、葛洪说是能辟瘟气。

晚清民国时期的正月元日,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服,先焚香祀天地、祖先,再拜尊长,吃水饺。然后出门拜宗族亲朋。到人家拜年时,也要先焚香给人家的先人拜年,然后再拜健在的尊长。尊长、家长要给卑幼者分“守岁钱”、“压岁钱”,这又是老人们最开心、最得意的时刻。

春节拜年有两个特点:

第一,有祖先参与,祖先和家里的老少几代欢聚一堂,阖家团圆同庆,尽享天伦之乐。因此,基于严守节日礼仪的传统,基于老少几代人共聚一堂的节日环境,中国不可能产生像西方那样放纵情感的狂欢节,也没有带欺诈和恶作剧特色的愚人节。

第二,重复,没完没了。拜年特别讲究节日的礼仪性和应酬性,祭祖和拜尊长,除夕守岁时进行一次,第二天早上再重复一次。亲朋之间没完没了地互相拜谒,有的刚刚拜过,转过身来再拜。甚至是过了十五,出了正月还要拜。晚晴民国时期有句民谚叫作:“有心拜节,寒食不迟。”

(三)年画中的孝子图

春节贴年画来源于除夕贴门神的风俗。中国最早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传说,沧海度朔山上有棵大桃树,伸展3000里,其枝的东北曰“鬼门”,有万鬼出入。树上有神荼、郁垒兄弟俩,负责领阅万鬼,拿着苇索,有恶鬼来就捆起来喂老虎。黄帝请他俩驱鬼,以桃木梗削神荼、郁垒的形象立在门上,并在门上悬挂苇索,称作“悬苇”。

唐宋时,因刻桃木人太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二人的像,或写上二人的名字,除夕更换,叫做“仙木”,或叫“桃符”。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换旧符”就是更换这种桃符。唐末五代时,人们又以钟馗取代了神荼、郁垒,成为第二任门神。

古代的节日一开始并非佳节良辰,而是处在恶月、恶日、邪鬼、瘟疫的恐怖中,到隋唐时期才转变为娱乐型、礼仪型的佳节良辰;爆竹不再是驱鬼的手段,而是欢快、庆典的象征。除夕逐傩变成了街头演出的小戏;有关节日的鬼神也不再狰狞可怕,变得浪漫而富有诗情画意。钟馗任门神不久,大概是因为他狰狞的形象与春节欢快的气氛不和谐,显得不够庄重,也可能是因为他一个人把不住两扇门,很快又被撤换,把门神的职位让给了威武潇洒的将军秦琼和尉迟恭。

唐代已兴起了雕版印刷术,人们开始在纸上印门神。印出来的门神不仅能驱鬼,而且还具有观赏、装饰价值。于是,到宋代便出现了木版年画。明末清初,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的木刻年画最著名。

中国孝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自元朝郭居敬作《二十四孝》后,明人王克孝又绘《二十四孝图》,很快成为木版年画的传统题材。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河北武强年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广东佛山年画、四川绵竹年画等,都有《二十四孝图》。明清民国时期的《二十四孝图》主要保存在年画中。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河北武强年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等,还以家堂为传统题材。其中,高密扑灰年画中的家堂最具特色。

二、童叟拜扫欲断魂——清明节

清明节的形成,主要有寒食、三月上巳修禊和扫墓三个来源。

先秦时期就已经有禁火冷食的风俗。《周礼》中有个司烜氏,每到中春,负责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山西晋地流传,春秋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困饿之际割下大腿肉给晋文公吃。晋文公当上国君后遍封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遂和母亲隐居绵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与母亲抱树被烧死。晋文公哀痛不已,封绵山为介山,令当地在介子推死日不得举火。

查古代典籍,《左传》、《史记》并无烧山和晋文公下令寒食的记载。《庄子》和西汉刘向的《新序》记有晋文公烧山,介子推被烧死,但无寒食之说。东汉蔡邕的《琴操》把禁火冷食与介子推联系起来,但时间是五月五日端午。《后汉书·周举传》记载了太原一带禁火冷食纪念介子推的风俗,但时间是在盛冬。到魏晋时期才把禁火冷食纪念介子推的时间放在清明前的寒食。

唐朝以后,民间的寒食、清明虽混为一谈,但仍有先后之别。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是确定的。一般清明前两日为寒食,许多地方有禁火冷食风俗,第三日是清明。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讲:“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

先秦时期就流行修禊的风俗。春天是瘟疫和流行感冒的易发季节,所以要到水上盥洗,以祛除一冬的污垢疾疢。魏晋时期固定在夏历三月三日进行。到了这天,士女毕出临水,饮宴终日。到唐朝,被踏青郊游取代。

寒食扫墓,俗称“上坟”,是缅怀、祭祀先人的主要活动之一。按照古代礼制的要求,先秦时期没有到坟前祭祀的风俗,叫作“古不墓祭”。如东汉王充《论衡·四讳》讲:“古礼庙祭,今俗墓祀。”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正式下诏:“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从此,国家以礼法的形式,将扫墓的时间定为寒食节。寒食、修禊、扫墓都融汇到清明节中,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清明节最后定型。

(一)旷野上坟纸钱飞——扫墓

尽管礼制中有“古不墓祭”的规定,祭墓之俗在先秦已经产生了,可能与丘坟同时出现。《周礼·春官·冢人》有“祭墓”二字。《礼记·檀弓下》有“舍奠于墓左”的记载。《孟子·离娄下》载,有个齐国人每天都在外面吃得酒足饭饱,回家欺骗妻妾说是与富贵人一起吃喝。妻妾跟踪察看,原来是到东门外坟地上向祭墓者乞讨剩下来的酒肉。这说明战国时墓祭已成为普遍的风俗,以至于天天都有祭墓者,足以供这个齐人酒足饭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