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齐家(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900000021

第21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风俗中的孝(2)

《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晦是每月的最后一天,望是每月的十五。三伏为初伏、中伏、末伏;社有春社、秋社,指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腊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后定为腊月初八。这是秦汉皇帝祭祀皇陵的时间。

西汉,扫墓已成为子女必尽的义务了。《汉书·严延年传》载,严延年不远千里,从京师“还归东海扫墓地”。朱买臣之妻与后夫一起祭墓。公孙瓒祭墓与先人告别。

南北朝时,在职官员常请假回乡扫墓。《魏书·高阳王传》载:“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民间扫墓也蔚成风俗。唐代杜佑的《通典》讲:“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自唐玄宗诏定寒食扫墓后,很快流行成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寄许京兆孟容书》说:“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皂隶佣丐”是奴婢、佣人、乞丐,他们都为父母扫墓;“马医夏畦之鬼”是死去的兽医、农夫,他们都能得到子孙的祭祀供养。

据专门记载宋代岁时节令的《岁辇记丽谱》载,北宋时的成都,“民间上冢者各蚁集于郊外”。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讲,凡新坟都在清明日扫拜,城里人都到郊外扫墓。皇宫中清明半月前就派宫人车马朝拜皇陵。南宋诗人高翥也写有《清明》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从高翥描写的情景来看,当时扫墓既有“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哀痛欲绝者,又有敷衍风俗,走走过场,“夜归儿女笑灯前”的不孝子女。

明清民国时期俗重墓祭,“祭礼,于墓祭最遍”。明末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载,明朝京师北京郊外,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步行者提着篮子、酒壶,坐轿乘马者后面挂着纸钱,“粲粲然,满道也”。到处都是拜者、酹者、哭者、为坟墓除草添土者。祭扫完毕,把成串纸钱挂在坟头。凡无纸钱者,即为无主孤坟。

唐宋以前祭祖以家祭为主,唐宋以后以墓祭为重。清明扫墓是孝子必须履行的孝道。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江苏《具区志》载:“寒食祭扫,虽贩夫走卒亦所不废。”民国二十二年江苏《吴县志》载:“清明前后数日,士庶并祭祖坟,谓之‘上坟’。远则泛舟具馔,近则提壶担盒,增新土,烧楮(纸)钱,祭山神,奠邻坟,皆向来旧俗也。凡取新妇必携以同行,谓之‘上花坟’。”由此可以看出祖坟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山东临朐一带寒食日到坟上“增新土”,“添土”,清明日再来祭墓。民国二十四年《临朐续志》载:“是日家家诣墓祭扫,例于前一日舁(抬)新土增坟头,名曰‘添土’。旧《志》载:寒食增墓土,明日祭,携垄侧土少许归置阈内,云‘增富’。今则添土依旧,而携土增富之俗久废矣。”

因此,扫墓除祭祀死者,让后代认识祖坟,培养他们的祖先崇拜意识外,还有“上坟”之意。上坟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狐狸、獾、兔等穿坟做穴;二是为了防止丘坟被雨水冲坏,让其保持一定的高度。扫墓时要修整丘坟,培上新土,民间叫“上坟拜土”。

(二)古墓无子孙,白杨不得老——再谈“无后为大”

第四章孝与祭祖风俗中,我们曾谈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谛”。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从祭祀考虑的。不娶妻,不生子,让祖先没有人祭祀和上坟拜土,不仅让先人成为抢夺别人祭品的强神饿鬼,还让先人的坟墓受到狡兔、狐狸等野兽的骚扰,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宁。“古墓无子孙,白杨不得老”,上述多处提到无主“孤坟”,“绝户坟”,“日落狐狸眠冢上”。在中国古代,没有子孙的无主“孤坟”是非常凄凉的,让人不寒而栗。明人瞿佑在《古冢行》中的描述就很典型:

白杨风送棠梨雨,寒食原头哭伥鬼。

马医夏畦有子孙,岁岁犹能来作主。

孤坟三尺掩黄沙,多年白骨久无家。

妖狐穿穴狡兔伏,树死枝枯啼老鸦。

断碑仆地土花碧,当日争挥谀墓笔。

文字摧残读不成,牧儿占作摊钱石。

即便是“马医夏畦”之鬼,只要有子孙,就能为坟墓作主祭扫。那些无主白骨的孤坟,黄沙覆盖,狐狸、狡兔穿穴,断碑倒地,碑文摧残,放牛娃们在上面游戏。墓前栽的树也早已干死,乌鸦站在枯枝上迎着萧瑟秋风“哇,哇”地凄鸣。

即便是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功业显赫,没有子孙,也照样凄惨不堪。明朝诗人高启的《野田行》描述一位故将军墓说:

白杨树下谁家坟,火烧野草碑无文。

路旁尚卧双石马,行人指是故将军。

当时发卒开阴宅,千车送葬城南陌。

子孙今去野人来,高处牧羊低种麦。

平生意气安在哉,棘丛暮雨棠梨开。

百年富贵何足恃,雍门之琴良可哀。

诗中的“雍门之琴”也是一个为断子绝孙而悲伤的典故。战国雍门子周以善鼓琴而著名,孟尝君田文对他说:“先生鼓琴能让我悲哀流泪么?”雍门子周历数孟尝君面临的危机,最后说到秦国、楚国群起找孟尝君复仇,孟尝君子孙灭绝,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时,孟尝君悲泪盈眶。雍门子周引琴而鼓,孟尝君大哭说:“先生之鼓琴,让我立马成为国破家亡之人了。”孟尝君死后,齐、魏两国联合灭掉了他的封邑,因而绝嗣没有后代。北宋诗人陈洎在《过田文墓》中写道:

当年闻奏雍门琴,话著池台泪满襟。

何况今朝陵谷畔,池台无迹可追寻。

读了这些凄凉的诗句,你还不理解孟老夫子的“无后为大”么?

(三)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端午节与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起源十分复杂,北方起自恶月恶日的传说,南方起自竞渡龙舟,纪念伍子胥、曹娥、屈原。

东汉时,浙江会稽上虞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曹娥之父“絃歌而为巫”,五月五日在江中顶着波涛迎波神而被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与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江面。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每到阴历五月五日,当地为纪念曹娥,在龙舟上为其塑像,划龙舟竞渡。

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

据说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当时谁也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据《世说新语》载,曹操和他的“主簿”杨修路过上虞,一同去看《曹娥碑》。曹操着蔡邕的题字,问杨修:“这八个字的意思你知道吗?”杨修回答:“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杨修于是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齑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十分感慨地对杨修说:“我的才能不及你!”

曹娥的父亲五月五日迎接的“波神”是伍子胥。伍子胥先是为父报仇的孝子,后是忠于吴王夫差的忠臣。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多次向夫差进谏,让他彻底除掉越国这个后患,被赐以属镂剑自杀。北宋李觏曾留下“忠言逆耳世罕用,属镂曾割伍员喉”的诗句。伍子胥死后,吴王夫差以鸱夷之革裹着他的尸体扔进钱塘江,化为波神。吴人为他立祠于江边,名曰“胥山”。每年五月五日,当地人都要泛舟江上,以迎波神。《曹娥碑》载:“五月五日,以迎伍君。”

而湖北荆襄一带则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隋书·地理志下》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经过各地风俗的渗透、汇融和人民的普遍筛选,到明清时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屈原击败了其他对手,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的说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松江府志》记载,徐守斋11岁时,偷偷从家里跑出去看龙舟竞渡,父亲惩罚他说:“你能作一首竞渡诗,就饶了你。”徐守斋应声而作:

艾虎悬门日,龙舟竞渡时。

屈原遗恨在,千载楚人思。

松江府在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地区,旧属吴地,竞渡应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至此也变成屈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