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齐家(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900000023

第23章 信仰风俗中的孝(1)

信仰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以相信为基础,把对某种思想、现象、偶像的认识、情感、意志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极高的价值信念。中国的信仰风俗包括儒学信仰、宗教信仰、天地自然信仰、神灵信仰、巫术信仰等等,而每一项信仰中,都贯穿着孝道。

一、孝感天地——给孝披上神圣的灵光

《孝敬·感应章》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古代的孝被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凡甘露、嘉禾、灵芝、木连理、瓜双蒂、白鸠构巢、鸟兽翔集、獭祭鱼等自然现象,都被说成是由孝感化出的嘉瑞。天地神灵、草木、鸟兽等自然界的一切都被披上生命的灵光,赋以“孝”的精神和“孝”的道德秉性。通过其精神价值的强化和高扬,来衬托、显示人间孝道的必然和高尚。它是非判断的落点是:人不孝敬父母,禽兽不如,天地不容!

(一)从人情“穿越”到天理——伸张孝道的道德法庭

《国语·周语下》载:“言孝必及神。”敬鬼神而远之,本来是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而世俗传承的孝道则相反,往往借助天、神的力量给孝道披上神圣的灵光,用神灵作为孝道的激励和监督力量。

1.天地神灵呵护的孝道

孝道神化的理论来源有:儒家义理的“天”;由道家、墨家能赏善罚恶的天而形成的善恶报应论;后来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孔孟思想中的“天”不仅是自然的“天”,还是义理的“天”。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八佾》讲:“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孟子·公孙丑》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董仲舒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道家、墨家所说的天,是能赏善罚恶的天。《道德经》七十九章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墨子·天志》讲:“人之为善,天能赏之;人之为暴,天能罚之。”

在孝道神化过程中,把儒家义理的天和古代的善恶报应说、佛教的因果报应论结合起来,并使之具体化、故事化、神秘化,给人以美好的诱导、严密的监督,甚至严厉的恐吓。

从内容上看,古代的“孝感天地”,首先是把天地塑造成孝道的激励力量。《晋书·孝友传》叙述这种现象说:“至诚上感,明祇下赞,郭巨致锡(赐)金之庆,阳雍标莳玉之祉。”天是伸张正义的主宰,对那些笃行孝道的孝子给以各种形式的救助,使他们孝敬父母的愿望得以实现。郭巨家贫,因小儿分食后母的食物,欲掘坑埋儿而得金,上书:“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孝子阳雍得天赐予的菜种,种下后竟长出白璧和铜钱,并借助这些钱财与右北平著姓女子喜结良缘,这叫“莳玉之祉”。其他像王祥卧冰而得鲤,孟宗哭竹而得笋,天都不失时机地帮助这些孝子解决孝敬父母中的实际问题。天还给“丁兰刻木”这种荒唐的“死孝”张目,借助神灵让木刻的父母有了活生生的情感。后来宣传孝感的故事,无不遵循这一模式。

天地神灵还承担着惩罚不孝逆子的职能,世俗语言常讲“惊大孝必触鬼神”,“忤逆不孝,天打雷劈”。唐人唐临撰《冥报记》,李冗撰《独异志》各记载了一位养姑不孝的妇女,前者是隋朝大业(605~618)年间河南人,后者是唐朝滑州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人,都被霹雷震去人头,换上狗头。

中国惩治不孝的力量是多元的,天打雷劈、虎食蛇吞等,举头三尺有神明,天地间的一切都在监督、惩治着不孝逆子。

清初张潮《虞初新志》载,信州(今江西上饶)有一不孝子持刀追杀老母,老母逃进关帝庙,藏到神座下,待不孝子闯入后,关帝身旁的周仓将军从神座上飞身跃下,提刀将不孝子砍死。庙里的主事听见响声,出来一看,只见流血满地,周将军一足尚在门槛之外,没来得及归位。当地百姓纷纷渲染周将军的神灵,竞献金钱重塑神像。从此以后,这座庙的周将军便一脚在内,一脚在外,再也没回到神座上。

其实,在古人的意识中,天地间的一切神灵和生灵,只要需要,都可以用来惩治不孝逆子。

2.东海孝妇窦娥冤

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六月雪,斩窦娥”的戏剧,来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

《汉书·于定国传》记载,西汉东海郡(今山东郯城)有一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赡养婆母非常孝顺。婆婆体谅她,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对邻居说:“媳妇孝敬我勤劳辛苦,又没有儿子,年轻守寡,太可怜了,我老了,何必拖累个年轻女子?”过后,婆婆上吊自杀了。谁知,婆母的女儿却把孝妇告到官府,说:“这妇人杀了我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严刑逼供,屈打成招。案子报到东海郡,负责刑法的郡决曹于定国认为,这个孝妇养婆母十余年,孝名闻于远近,肯定不会杀婆母。郡太守不听,于定国争辩没有结果,怀抱着案卷在太守府痛哭,最后托病而去。孝妇被冤杀后,郡中枯旱三年。新太守上任,占卜天旱的原因,于定国说:“前任太守冤杀孝妇,因此天大旱。”于是,太守杀牛亲自祭祀孝妇,并旌表了她的冢墓。天立刻降大雨,这一年庄稼大丰收。

到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如实记载了孝妇的故事后,又增加了一段当时的传说,孝妇叫周青,临刑树一根十丈高的竹竿,挂五色旗幡,发誓说:“我若枉死,血当逆流。”行刑后,周青的血倒流到竹竿顶,又沿着旗幡滴下。元朝,关汉卿又改编成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成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史书记载的像东海孝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后汉书·循吏列传》载,会稽上虞县(今属浙江)有一孝妇,情节与东海孝妇如出一辙。冤死后郡中连旱二年,祈祷求雨无效。新太守殷丹到官,郡户曹史孟尝为孝妇申冤说:“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应惩治诬告者,以谢冤魂。”殷丹将诬告孝妇的小姑判刑,祭祀孝妇冢墓,天即降雨。

《晋书·列女传》载,十六国前赵时,陕县有一19岁孝妇寡居,为了孝敬婶婆婆毁面自誓,不再嫁人。婶婆婆病死,其女儿曾向孝妇借贷未遂,诬告孝妇杀害母亲。官府不问青红皂白,冤杀孝妇。有一群乌鸦悲鸣于尸体之上,夏天暴尸十日而不腐烂,也不为虫兽所伤。陕县境内一年无雨。前赵皇帝刘曜派呼延谟为太守,用少牢祭祀孝妇,并赐谥号曰“孝烈贞妇”,天才下雨。

读到这里,我们颇有点多谢天地之德的感觉,天地为给这些孝妇申冤,做得已经够多的了。窦娥临刑埋怨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你窦娥是冤,可你也冤枉了天地啊!

(二)松作人间客,草为我辈人——草木也知孝亲情

古人还给草木披上生命的灵光,把孝道映印到它们身上,让它们也有了人的孝亲之情。孟宗哭竹而生笋,说明竹笋也为孝献身。前面提到的西晋王裒泣墓,“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松柏也为孝行而枯萎。古代凡甘露、嘉禾、灵芝、木连理等,都是赞扬孝子的祥瑞。唐朝中书侍郎张九龄、郑县县尉崔希乔母丧丁忧,柴毁骨立,都曾有灵芝产于居室。

1.紫荆花下说“三田”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汉代有田真兄弟三人,自小相亲相爱,甘苦与共。各自娶妻成家后,依然同居合炊,同耕共织。后来商量分家,各自营生。房屋、田产、钱谷一分为三。庭院里有一棵大紫荆树,也议定明日动手,砍作三段,三家各取一段。

次日清早,三兄弟同去砍树,不料一夜之间,原本生长茂盛的紫荆树突然枯死。田真见状大惊,唏嘘感悟说:“紫荆本来同株连气,听说我们要把它砍为三截,不忍分离而枯死。我们兄弟分居异财,连这棵树木都不如啊!”兄弟三个相抱痛哭,决计推翻前议,情愿同居合炊如前。说也奇怪,几天后庭院里的紫荆树枯木逢春,又变得枝繁叶茂。

后来,田真三兄弟一家成为著名的孝悌之门,历代文人学士齐声赞颂。西晋文学家陆机《豫章行》留下了“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的诗句。明人方孝孺的《勉学子》称:“田家一聚散,草木为枯荣,我愿三春日,垂光照紫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把这段故事写进《醒世恒言》中,把分家的责任推到田三媳妇身上,赋诗说:

紫荆花下说三田,人合人离花亦然。

同气连枝原不解,家中莫听妇人言。

2.稼禾情义远,瓜瓞孝悌长

中国有句话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也有孝亲情。类似“三田哭荆”的孝悌事迹还有很多。

《西京杂记》载,西汉会稽(今属浙江)人顾翱的母亲好吃雕胡饭,雕胡就是菰米,也叫安胡,是一种浅水生植物,秋季结籽,色白而滑。顾翱经常带领孩子们四处采摘,并不辞劳苦开凿渠道,引河水自己种植雕胡。后来,雕胡自生于太湖之中,旁边不生杂草,虫鸟不来啄食。

《陈书·吴明彻传》载,南朝陈名将吴明彻14岁时,为筹备给父母修坟墓的费用,辛勤耕种。时天大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到田中就仰天号泣。过了几天,有人告诉他,焦枯的禾苗已复活生长。吴明彻以为是他人欺骗自己,到地里一看,果然如此。秋收大获,终于凑足了修坟墓的费用。

“绵绵我瓜瓞,引蔓孝悌长”。元朝有个孝子王荐,母亲沈氏病渴,对王荐说:“得瓜以啖我,渴可止。”当时数九寒天,大雪封地,到哪儿找瓜?王荐来到附近的深奥岭,避雪树下,想到病重的母亲想吃瓜而不得,仰天大哭。忽见岩石间长出青蔓,片刻间生出二瓜。

这些树木、禾苗、瓜果不仅懂得人间的孝道,而且知道在孝子最需要的危难时刻雪中送炭。

(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也知孝为先

树木、瓜果没有母子之情,犹懂得人间孝道,那些受母亲哺育的鸟兽当然更具备人间的孝亲之情了。古人经常讲的象耕鸟耘、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都是鸟兽中的孝道。

1.象耕鸟耘的传说

东汉王充《论衡·偶会篇》讲:“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舜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东夷族首领,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也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大孝子。

据《尚书·舜典》载,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个盲人。母亲早亡,父亲又娶一妻,生了个儿子名叫象。象依仗父母溺爱,经常欺压舜,舜却一再忍让。后来,象和父母串通起来,要谋杀舜,企图一人独吞家产。面对欲杀害自己的父亲和弟弟,舜机敏应对,从不违背做儿子、做哥哥的孝悌之道。瞽叟和象对他欲杀不可得,欲求又在身边,阴谋总是不能得逞。20岁时,舜已经是闻名天下的孝子了。

当时正是尧统治天下的晚年,舜被推荐为尧的继承人。尧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又派九个儿子与舜相处,对他进行考察。

娥皇、女英对舜的家人、亲戚甚有妇道,尧的九个儿子也对舜忠贞不贰。他们走到一地,就教化一片。耕于历山(今济南千佛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地界);渔雷泽(在今山东兖州境),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泗水之滨),制出来的陶器美观而耐用。无论走到哪里,总有数不清的人追随他。所到之处,一年成村,两年成镇,三年成市。于是,尧赐给舜衣服、琴、牛羊,为舜修建了仓廪,以示褒奖。

瞽叟和象见了,非但对舜没有丝毫的感谢和敬爱,反而迫不及待地想独占这些财产,象更想除掉哥哥来霸占两位漂亮的嫂嫂,舜时刻处在他们的阴谋和陷害之中。

一天,瞽叟让舜上仓廪顶上涂泥,他爷俩却在下面纵火焚廪,想烧死舜。舜早就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上仓廪之前就请教了娥皇、女英,二女教舜“鸟工”之法。舜见火起,双手各执一个斗笠,像鸟一样展翅徐徐而下,躲过了杀身之祸。

爷俩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让舜去挖井。不用说,这是一个“陷阱”。娥皇、女英又传授舜“龙工”之法。井快挖成时,舜在井壁上凿了一个通往别井的地道。瞽叟和象见舜在深井中,料他插翅难逃,就迅速挖土填井,很快把井填平了。除掉多年的心病,瞽叟和象大喜,可以放心地瓜分财产了。“这个主意是我出的,娥皇、女英和琴归我,牛羊、仓廪归父母。”说完,象迫不及待地跑到舜的居室,胡乱弹起琴来。

其实,象根本不懂舜弹琴的用意。《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是舜创造的孝子之歌,意思是父母像南风长养万物那样养育自己,象这样顽劣子弟怎会懂得琴歌《南风》的真谛呢?正在想入非非的时候,舜进来了。一时惊愕的象转脸恬不知耻地说:“我正在思念你呢!”这爷俩似乎从没有罪恶感,没心没肺,放火杀人、落井下石,做下什么伤天害理的勾当都厚颜无耻。然而,舜对他们仍然一如既往,还友善地对弟弟说:“你我兄弟就应该情意深重。”

据说,《思亲操》是也是舜创制的孝的乐曲。后汉蔡邕《琴操》说:“舜耕于历山,思念父母。见小斑鸠与其母相哺食,有感而作歌。”南朝宋文学家谢庄《琴论》说:“舜作《思亲操》,孝之至也。”它的唱词是:

陟彼历山兮崔嵬(wéi,高大),有鸟翔兮高飞。

瞻彼鸠兮徘徊,河水洋洋兮清泠。

深谷鸟鸣兮嘤嘤,设罥(juàn)张罝(jū,捕兽的网)兮思我父母力耕。

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