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治国(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1500000020

第20章 孝与家庭伦理——以孝齐家(3)

母亲听后很生气,训斥田稷子说:“你难道不知道吗?读书人修身洁行,不为苟得。你身为宰相,应当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怎么可以接受贿赂?况且,忠诚是为人臣的本分,读书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现在,君王这么信任你,给你很高的官位和丰厚的俸禄,你应知恩图报,以死效忠。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你走开吧!”

听到母亲义正词严的教训,田稷子万分羞愧与自责,急忙退还黄金,主动到齐宣王那儿去请罪。齐宣王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非常赞赏田母的德行,不但赦免了田稷子的罪,还恢复了他的宰相职位。为了表彰田母的义举,还用国库的金子赏赐给田母。

3.陆续母截肉断葱

东汉会稽吴(在今江苏苏州)人陆续的母亲治家有法,对儿子的教育落实到切肉断葱皆有度这样的生活细节上。会稽太守尹兴让他舍粥赈济贫民,陆续一一记清姓名。赈济完毕,太守问他赈济了多少人,陆续准确说出六百多人的姓名,一人不差。尹兴因受楚王刘英谋反案的株连而入狱,陆续等人也一同牵连入狱。陆续的母亲从家乡赶到洛阳,因案情重大不准探视,她就做好饭交给门卒送去给儿子。与陆续同时入狱的五百多人,大多经不住酷刑而冤死,只有陆续等三个人铁骨铮铮,虽皮肉消烂,却始终面不改色。看到门卒送来的饭食,陆续悲泣不能自禁。使者感到奇怪,陆续说:“母亲来了,不能相见,所以哭泣。”使者以为是门卒给陆续通风报信,要惩罚门卒。陆续说:“不用门卒通报,一看饭菜,我就知道是母亲亲手做的。我母亲切肉,没有一块不是方的,切葱没有一段不是一寸的。”

有这样深知法度的母亲,儿子怎么会参与谋反呢?使者心里暗暗赞赏,于是上书陈述陆续的案情,最终陆续和太守尹兴都被赦免。

4.钟母教子有方,欧阳母“画荻教子”

三国时魏镇西将军钟会的母亲张氏是古代教子的楷模,其教子之方和远见卓识绝不在那些须眉之下。

钟会曾为母亲作《夫人张氏传》,记载母亲教育自己的事迹。说母亲张氏“性矜严,明于教训”,“虽童稚,勤见规诲”。钟会4岁时,母亲就教他读《孝经》,7岁教他读《论语》,8岁读《诗经》,10岁读《尚书》,11岁读《周易》,12岁读《左传》、《国语》,13读《周礼》,14岁读父亲钟繇写的《易记》。15岁时,钟会被母亲送到太学读书。临行叮嘱他说:“学偎(急、多)则倦,倦则易怠。所以过去一直都让你循序渐进地读书。现在你可以独立自学了。”

钟会23岁时做了尚书郎。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年纪轻轻的就做了大官,人不自足则损在其中,应引为鉴戒。”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擅朝政,整日花天酒地,钟会的哥哥在曹爽手下做事,回家对母亲说起曹爽的行为,张氏预料曹爽不会长久,后来曹爽果然被司马懿所杀。

知子莫若母,母亲知道钟会是个人才,但好高骛远,便常告诫他居心要正,智而不诈,要积小善,那时候钟会小心翼翼,在政局混乱中也没出什么闪失。可惜母亲后来暴病而亡,钟会一下子六神无主,不久便置母亲的教诲于脑后。统军灭掉蜀汉以后,钟会异想天开,想自立为王,因得不到下属的拥戴,死于兵变。假如老母亲泉下有知,不知该有多么遗憾和悔恨呢。

钟会的母亲教子循序渐进,是教子读书有方的贵妇人。而贫穷之家的母亲教子就不同了。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4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左思右想,她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5.陶侃母“退鲊责儿”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也是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她与孟母、欧阳母、岳母齐名,一同被尊称为“四大贤母”。陶母“教子惜阴”、“截发易肴”、“退鲊责儿”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湛氏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

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手中的梭子,引导儿子背书,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解释,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他,终于使陶侃懂了珍惜光阴的道理。后来陶侃做了高官,仍然激励自己珍惜光阴。这就是“教子惜阴”的故事。

一次鄱阳(今属江西)孝廉范逵路过陶侃家,适逢天下大雪,陶侃家徒四壁,根本没东西招待客人。湛氏吩咐陶侃陪侍客人,自己回房将床上新铺的草苫铡碎给客人喂马,又将头发剪下一绺,换得酒食菜蔬款待客人。范逵得知后,非常感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

陶侃母“剪发延宾”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元朝大画家何澄绘有《陶母剪发图》。创作这幅画时,有个聪明的小孩叫岳柱,刚刚8岁,在一边观看,当何澄看到陶母剪发还戴着金钏时,忍不住诘问说:“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也?”这令何澄大吃一惊。此为题外话。

后来,陶侃在浔阳当县吏,监管渔业税收,有一天他送了一坛子咸鱼干给母亲,以表孝心。陶母很高兴,可当她得知这坛咸鱼是官物时,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她拿过笔墨,写了个“封”字,贴在坛口上,并回信说:“你为吏,以官物送我,非但不能让我高兴,反倒让我担忧。”陶母“退鲊责儿”,教育和造就了陶侃为官40年的清廉名声。

后来,陶侃升任江夏太守,安排了隆重的仪仗,亲自回乡接母亲湛氏到官衙居住。儿子打心眼里希望母亲感到风光、荣耀,可是湛氏却神色平淡,不见半点欢喜,似乎深藏忧虑。到了官衙,湛氏在儿子官服的袖口内缝上一行字:“汝当作佳官,尽心恤民,毋忘着葛衫时也。”陶侃看见题字,深感迎接母亲排场过分,决心谨遵母教,为百姓当好官。

在东晋,陶侃官至侍中、太尉、荆州刺史,都督荆、雍、益、梁、江、交、广、宁八州诸军事,拜大将军。谨遵母亲教诲,勤于吏职41年如一日。有一次他和僚佐饮酒,到了限量,戛然而止。有人劝他尽兴再饮几杯,陶侃凄楚地说:“我少时曾有酒失,受到母亲责备,母亲与我约定了限量,如今双亲早已过世,不敢超过限量。”他临终前,军资器仗、牛马舟车、府库钱财皆有账簿,完备无缺,一一交割清楚,为时人所敬仰。

6.郑善果母教子

《隋书·列女传》载:隋朝郑善果的母亲是清河崔氏之女。20岁时,丈夫郑诚死于战阵,父亲崔彦穆想要她改嫁,崔氏抱着儿子郑善果说:“丈夫虽死,幸有此儿。弃儿不慈,背夫无礼。”

后来,郑善果当了鲁郡太守。每当在厅堂处理政务,崔氏总是坐在胡床上,在帷帐后面听儿子判案。如果判案得体,回来后便让儿子坐下,母子相对有说有笑。如果儿子处理公务不公或随意发怒施展威风,回到后堂,崔氏就蒙着被子抽泣,一整天也不吃饭。郑善果就趴在床前请罪,不敢起身。他母亲这才起来对他说:“我不是生你的气,是为你家感到羞愧。你父亲是忠勤之士,以身殉国。我希望你能继承父亲的忠臣之业。你是孤儿,我是寡妇,只有仁慈而缺乏威严,容易让你不懂得礼数规矩。你受父亲的恩荫,官至封疆大吏,这难道是靠你自身的本事得来的吗?你有什么资格任意生气耍威风,骄傲享乐而败坏政事!如果真的是这样,对内则会堕毁郑氏家风,甚至丢掉官职爵位,对外则会损害天子之法,我死后有何脸面见你父亲?”说得郑善果连连点头。

郑善果见母亲崔氏总是自己纺线织布,直到半夜才休息,就说:“我被封侯爵,位居三品官,俸禄足够用,母亲何必要这样辛勤地劳作呢?”崔氏回答说:“唉!你长这么大了,连这些基本道理都不懂,怎么能处理好朝廷公务呢?你的俸禄,是天子报答你父亲为国事殉命才给你的,你应当分给亲戚,以体现你父亲的恩惠,不能让母亲、妻子独享荣华富贵。况且,纺纱织布,是妇女的本分,上自皇后,下到百官之妻,都各有规定。如果懒惰,就会骄奢淫逸。我虽然不懂得礼,但也不能败坏自己的名声。”

在母亲崔氏的教育下,郑善果无论到何处做官,都从家里自带饭菜,公家提供给他的补助,全都用来修缮衙门或分送同事和下属,一时号称“清吏”。隋炀帝派遣御史大夫张衡前去慰劳他,考评他的政绩为天下第一。

在历代母亲教子的方式中,有身教者、言教者,有言传身教者,更有著书立说而笔教者。清代长乐(今属福建)人陈时夏死,妻子田氏督导诸子读书,把自己和丈夫讨论学习的体会写成《敬和堂笔训》,用以教授诸子。西南大儒郑珍在母亲黎氏去世后,记下母亲生前对他的教诲,共68条,编成《母教录》。这些寄托着殷切希望的教诲,都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慈爱。

7.他年若不和根卖,便是吾家好子孙

宋人陈亚的《戒子孙诗》告诫不孝子说:

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

他年若不和根卖,便是吾家好子孙。

古代也有许多教子失败的例子。上述钟会之母教子有方,本人也贤明而有真知灼见,可偏偏钟会忘记母训而丢了性命。

北周武帝宇文邕对太子宇文赟要求极严,虽隆冬酷暑亦不得休息。宇文赟有过错即施以棍杖,致使他身上杖痕累累。可这宇文赟就是不堪造就,当太子时斗鸡、走狗、嗜酒、好色,当皇帝后荒淫残暴,亲昵佞臣,最终导致北周灭亡。

北周大将贺若敦居功自傲,口出怨言,被勒令自杀。临刑对儿子贺若弼说:“我因口舌而死,你要牢记!”说完用锥子刺破儿子的舌头。按说,这比棍棒要厉害多了,可这并没让儿子长记性。后来,贺若弼统率隋军南下,统一了南朝陈。可他又犯了父亲的老毛病,和父亲同样居功自傲,同样口出怨言,牢骚满腹,最后被隋炀帝诛杀。《隋书·贺若弼传》说他“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祸矣!”

明朝大学士杨士奇溺爱儿子杨稷。杨稷贪狠狂傲,凌侮长吏,甚至侵暴杀人。有人告诉了杨士奇,杨士奇竟然把人家的名字和原话转述给儿子,这不是让儿子去报复人家么?时间长了,有关儿子的恶闻一点也听不到了。由于儿子杨稷积恶日深,官员们纷纷弹劾他。但碍于杨士奇的脸面,朝廷不好施以刑罚,只得把罪状整理好,交给杨士奇过目。杨士奇积忧成疾,一年后就死了。杨士奇一死,恶贯满盈的杨稷马上被送上了断头台。乡人们都预先写好了祭文,历数杨稷罪恶。

《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既然已经教育了,就不是“父之过”了。所以,上述几例虽然教子失败了,但责任不在父母,更不是父母不慈爱。而明代大学士杨士奇,那不是教子,更不是慈爱,是溺爱!杨稷的死,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知子莫若父母

《管子·大匡》讲:“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礼记·大学》记载汉代民谚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也就是说,没有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儿子的了。

1.范蠡长男救弟杀弟

春秋越国名臣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雪会稽之仇后,乘舟浮海来到齐国,辞官经商,三致千金,天下称“陶朱公”。一天,传来消息,范蠡的中子杀了人被关在楚国。陶朱公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然而‘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于是,派小儿子带黄金千镒(一镒合20两,一说24两)去疏通关系。大儿子一听,说:“家有长子曰‘家督’,现在弟弟有罪,大人不派长男而派少子,看来我是不肖之子了。”说完就要自杀。母亲急了,说:“让少子去也未必能救得了中子,还是让大儿子去吧。”陶朱公不得已,只好叫大儿子去了。

临行,陶朱公拿出一封信,嘱咐大儿子:“到了楚国,把信和千金交给我的故友庄生,一切听他安排。”大儿子走时自己也偷偷带了百金以备用。

楚国庄生住在城墙边,家里很穷。接到信和千金后,对陶朱公的大儿子说:“你赶紧离开楚国,至于你弟弟的事,即使出来了也不要问什么原因。”陶朱公的大儿子有点不信庄生的话,又用私带的百金找楚国别的贵人去疏通这事。

庄生虽穷,但以廉直闻名楚国,楚王以下皆尊他为师。庄生对妻子说:“此朱公之金,勿动,事成后还给他。”

庄生见了楚王,说:“我夜观星宿,可能对楚国不利。”楚王一直信任庄生,问如何是好。庄生说:“积德可以解除。”于是,楚王把国库及要害部门派重兵把守起来。楚王身边的贵人马上向陶朱公的大儿子说:“你弟弟有救了。楚王把国库及要害部门派重兵把守起来,这是国家要举行大赦的征兆。”他听了当然高兴,但心想既然弟弟自然就会被赦免,那千镒黄金岂不就打水漂了。于是,又到庄生家说:“我弟弟就要被赦免了,特来告辞。”庄生当然知道他的意思,“你送的黄金分文没动,你拿走吧。”陶朱公的大儿子真就把金子取走了,还洋洋得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