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治国(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1500000021

第21章 孝与家庭伦理——以孝齐家(4)

庄生为孺子所愚弄,感到莫大的污辱。第二天一早,对楚王说:“现在路人都说陶朱公儿子杀了人,并向大王身边的人送了很多金子,大王大赦并非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楚王大怒,命令先杀陶朱公中男,之后再发布大赦令。于是,大儿子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

见到尸体,全家哭成一团,唯独陶朱公微笑,他对妻子分析说:“我早就料到会如此。大儿子并非不爱弟弟,他从小跟我们吃苦奔波,知道金钱来之不易,太看重钱财了。小儿子是我们家累千金后出生的,自小挥金如土,千镒黄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所以只有他能办成这件事情。”

看来,这个范蠡不仅是治国的谋臣,还是齐家“知子莫若父”的慈父。遗憾的是他救越国成功了,救儿子却失败了。

2.赵括母辞将,克弘母荐儿

战国有个纸上谈兵的将军赵括,别看赵括不怎么样,他的父亲赵奢却是威震敌胆的名将,母亲是“知子莫若母”的良母。公元前260年,赵国将领廉颇与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相持三年,不分胜负。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赵括的母亲上书说:“赵括不可为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赵括的父亲为将时,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有数十人,朋友有几百人。所得赏赐,全部分给手下将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而赵括一当将军,高高在上,军吏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给他的赏赐,他都藏在家里,见到好的田地房屋就买。赵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他们父子截然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将。”赵王说:“你别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母接着说:“既然大王您非要派他为将,如果赵括一旦耽误国家大事,你可别把我这个老妇人一起处罚。”赵王答应了。

赵括领兵出征,一改廉颇以逸待劳的策略,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战死,赵军40万之众降秦,全被坑杀。赵括的母亲因有言在先,没有被株连。

五代十国时,南唐元宗李璟自不量力,奢谈收复中原,群臣都阿谀奉承,纸上谈兵,只有都虞侯柴克宏一句也不谈军旅之事,平日也从来没有听他谈论用兵之道,只是和朋友下棋饮酒,有人因此断定他绝非将帅之才。后来吴越军队围攻常州,柴克宏主动请缨。他的母亲也上表章说儿子有乃父之风,可以任命为将领,如果日后柴克宏有失职之处,愿意领罪受罚。

于是,南唐元宗李璟任命柴克宏为左武卫将军,率军救援常州,果然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首万级,自李璟登基以来,克敌之功,莫过柴克宏者。

赵括的母亲反对儿子为将,是不想让儿子做千古罪人,柴克宏的母亲推荐儿子为将,是想让儿子为国家建功立业。做法相反,但都出自“知子莫若母”的明智,都出自对儿子的慈爱。

(五)文章十帙官三品,身后传谁庇荫谁

自“禹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度确立以来,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官爵世袭、庇荫制度。于是,传给子女家业财产、金钱、官爵、功名、积下阴德等,让子孙繁盛兴旺,又成为父母慈爱的一部分。

1.为子孙积下阴德

阴德指暗中有德惠于人,不求回报、不沽名钓誉的行为。《史记·天官书》认为是天上的阴德星,主施德惠。古人认为,“为善得福,造恶得祸”。《周易·坤·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汉书·丙吉传》讲:“有阴德者,必飨其乐,以及子孙。”“他年若不和根卖,便是吾家好子孙。”所以,古人认为:“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西汉于定国之父于公,住的闾门坍塌,邻居们正在修葺,于公说:“请把闾门修得高大一些,能容纳驷马华盖的高车出入。我治理刑事案多积阴德,肯定会子孙昌盛。”到他儿子于定国时,果然官至丞相,封为西平侯。孙子于永承袭父爵,官至御史大夫,娶汉宣帝长女馆陶公主。

东汉高官虞诩的祖父虞经为郡县狱吏,执法公平,力求宽简仁恕,经常说:“东海于公,高大里门,儿子于定国官至丞相。我断案六十年,虽不及于公,也相差不多,子孙未必不为九卿。”于是,给孙子虞诩起字“升卿”。虞诩后来官至司隶校尉、尚书令。临死对独子虞恭说:“我忠直为国,问心无愧。唯一后悔的是,当朝歌县长时杀贼寇数百人,其中肯定有冤枉者。所以二十年来,我家不增一口,获罪于天也。”

东汉何敞的六世祖何比干,汉武帝时任汝阴县狱吏,救活过数千条人命。后来任丹阳都尉,狱无冤囚。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三月辛亥日,天下大雨,何比干梦见贵客车骑满门。醒来见门口有一位八十余岁白发老妇人,要求在他家避雨。当时大雨滂沱,老妇人的衣服鞋子却滴雨未沾。雨停后,何比干送老妇人到门口,老妇人从怀中拿出990枚简册,对何比干说:“你有阴德,天赐你符策,让你子孙众多,佩印绶者如此数。”当时何比干已58岁,有六个儿子,结果老树新花,又生了三个儿子。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何家从汝阴(治今安徽阜阳)迁到平陵(治今咸阳西北),世代是名门望族。

东汉明帝时的汝南人袁安,担任楚郡太守,审理楚王刘英谋反案,为被冤枉入狱的四百余人申辩昭雪。东汉一朝,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武则天时的宰相陆元方临终时说:“我对人有阴德,后世子孙必兴。”后来,他的儿子个个才能出众,最著名的如陆象先做了宰相,陆景倩官至监察御史,陆景融官至工部尚书。

由此可见,积阴德是祖先给后辈留下的无形资产,或者叫福泽子孙。在中国古代,“给子孙留下阴德”,不仅寄托着父母希望子孙昌盛的期望,还激励着人们加强个体品格的自律,扼制道德的沦丧。

2.留财产基业给子孙

为子孙留下基业财产,这在古代也是长辈们常做的事。西汉有“遗子黄金籯”的谚语,就说明了这一点。西汉萧何“买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萧何之所以买贫穷偏僻之地的田宅,不花钱修治院墙房屋,一方面是让后代学习他的俭朴,另一方面是害怕子孙无能,被权势之家所夺。这也反映了他为后人留下家业财产的观念。

楚国令尹(宰相)孙叔敖总是不放心自己的儿子,他知道优孟是个贤人,很看重他。孙叔敖病危时嘱咐儿子说;“我死了以后,你没有了依靠,说不定会贫困,如果那样的话,你就去拜见优孟,他会帮你。”

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穷困潦倒,不得不靠给人背柴度日。有一天,他遇到了优孟,就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的时候,嘱咐我贫困的时候可以去拜见您。”

优孟是楚国的艺人,具有高超的易容之术。他回家命人缝制了类似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一年多以后,优孟简直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和左右大臣们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举行酒宴,优孟上前敬酒祝寿,楚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要任命他为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商量,三天以后再来上任。”

三天以后,优孟来了。楚庄王问:“你妻子说了些什么?”优孟答:“我妻子不同意,她说楚相不值得做。孙叔敖身为楚相,忠诚廉洁,楚王才得以称霸。现在他死了,他的儿子无立锥之地,穷得靠背柴为生。像孙叔敖那样,还不如自杀。”楚庄王感到惭愧,向优孟道歉,马上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的四百户封给他,用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

作为父亲的孙叔敖可谓思虑殚精、用心良苦啊!看来,父慈母爱还表现在中国人对子孙所做出的不尽投入和高度的责任感。尽管古人也讲“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但又有几人能不为子孙担忧呢?蜀汉丞相诸葛亮《自表后主》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像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相,还给子孙留下桑树800棵,薄田15顷呢。

唐初扬州大都督长史李袭誉,居家俭朴,俸禄都用来周济宗族亲戚,剩下的用来抄书,家中有书数车。他曾对子孙说:“我京师附近有赐田十顷,能耕之足以食;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江都(扬州)书力读可进求宦;吾殁后,能勤此,无资于人矣。”

李袭誉为子孙考虑得更周全,古人讲耕读传家,所需要的资本他都为子孙准备好了。

3.家财不为子孙谋

《礼记·大学》讲:“富润屋,德润心。”人留后代草留根,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先人应该留给晚辈什么呢?留给子孙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不是爱子,是害子。财富是纨绔子弟的温床,只会使子孙滋长奢侈依赖的心理,从而丧失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能力。《新唐书·张嘉贞传》载:“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唐朝还有个李叔明“在蜀殖财,广第舍田产,殁数年,子孙骄纵,赀产皆尽,世言多藏者,以叔明为鉴”。即便是留下基业田宅,也会被不孝子花天酒地,挥霍一空。

据说有一个贵族学校的一个富家子弟,从不洗袜子,一次买40双名牌袜子,穿脏一双扔一双。这些孩子买一辆保时捷或凯迪拉克就像买一辆玩具车一样,一个月花几万元是常有的事。有的30多岁了,还在当啃老族,一个月自己挣的五六千元花得精光,这样的子女能独立创业么?实际上,是父辈用金钱财富把孩子的奋斗过程、奋斗乐趣剥夺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这才是现代父母教育子女应有的自觉意识。

(1)平当拒封让爵为子孙

西汉哀帝时,御史大夫平当严格治家,忠心报国,后升丞相。按当时惯例,冬日不宜封侯,先赐爵关内侯,待来年春天再行封侯。冬去春来,哀帝召平当进朝,打算正式封他为侯。此时平当卧病不起,不能进朝受封。汉代的侯爵有食邑,可以传子孙,非同一般。家里人着急,劝他说:“你就不能为了子孙,硬撑着去接受封侯,把侯印拿回来么?”平当对家人说:“我何尝不为子孙着想呢!如今,我已是尸位素餐,如果再挣扎着去接受封侯,而回到家卧床死去,不但毁了我一生清白,还会罪及子孙。我不去受封,正是为子孙考虑呀!”于是,平当上书哀帝,请求致仕退休。

事实证明,平当的考虑是对的。他因不贪图侯爵,获得了汉哀帝的赞赏。平当的儿子平晏很快位至宰相,封防乡侯。西汉一代的父子宰相,只有韦氏、平氏两家。

(2)一身清白留子孙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了杨震留清白给子孙的故事。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震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被誉为“关西孔子”。他为官公正廉洁,家境贫寒。当涿郡太守时,子孙们常蔬食步行。知心故旧都劝他为子孙多置办点产业,杨震不肯,说:“我身为官吏,自身清白。让后世称赞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不就是丰厚的家产么?”

杨震没有为子孙置办产业,却把一身清白留给了子孙。这种高尚的品德,实际上是一份千金难买的宝贵遗产。

南朝梁宰相徐勉是杨震的追随者。他为官“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亲族劝他置买产业留给子孙,徐勉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徐勉有一篇著名的《为书诫子崧》,在文中他清醒地意识到,给子孙留下的不应是物质财富,而应是光辉的人格风范。徐勉列举了两句古语,一句是杨震的:“以清白遗子孙,不宜厚乎?”另一句是西汉邹鲁一带的民谚:“遗子黄金满籯(容器),不如教子一经。”仔细咀嚼一下,绝不是虚妄之词。

《隋书·房彦谦传》载:唐朝名相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家有旧业,资产殷富。为官多年后,不仅家无余财,为官的俸禄也都用来接济亲友了。他临终对儿子房玄龄说:“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正是这笔“清白”的遗产,教育了他的子孙后代,成就了一代名相房玄龄。

做父母的应该给子女留下什么?杨震、徐勉、房彦谦不留钱财,而留“清白”给后代,让人深思。明朝清官海瑞做官几十年,连一亩地也没有给子女买过,临死时只余有俸禄几十两。这些人给子女留下了清白、留下了良知、留下了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使他们的子女养成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可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