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生活
6275700000005

第5章 我和故乡不再是陌生人

我和故乡不再是陌生人

平台介绍

中国三明治“听潮”、“爱故乡”计划

故乡是什么?是童年、家族和亲情的记忆,是成长的底色,是我们的母体,也是我们的灵魂和脚步的出发点。然而,在这个漂移的时代,离开乡村来到城市的一代人,更像是水培族,被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个地方,故乡的气息渐行渐远,故乡和我,渐同陌生人。只有在偶尔回乡的匆匆瞬间,才会想起:哦,这也是家园,我在这里,可以做点什么?我离去后,又可以做点什么?

“没有人不爱自己的故乡。可是,我们真的‘认识’自己的故乡吗?我们是否讲得出祖祖辈辈流传的民间传说?是否叫得出故乡每一座山头的名字?是否会唱乡亲们耳熟能详的古老歌谣……”这是一群年轻人在返乡期间见到故乡变迁后的发问。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当初为何出发。”忙碌的现代人,不要断了自己的归乡路。

如果爱故乡,那就从现在开始,重新认识故乡之美,和故乡的人和事,牵起手。

在故乡“听潮”

发起人:李梓新(广东潮州)

李梓新从1998年离开家乡潮州,远赴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毕业后一直在新闻和公关传播领域打拼,居于上海也有十年了。他曾经在伦敦求学,归国之后创办关注三十岁上下中国人生活的公益网站“中国三明治”。

他在“中国三明治”网站采访了很多同龄人的故事,这些同龄人往往来自中小城市,在生活压力中拼搏,把故乡抛在身后。但每当春节来临,淡淡的乡愁就会泛起。李梓新开始思考:作为在外的游子,在这个时代,我们其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和故乡的关系。我们在外界习得的技能和经验,是否能够连接到故乡?我们的方言是否已经不再有现实意义,我们的下一代也即将或者已然不会说方言了?我们难道真的不能帮助故乡的进步?

于是,他想在2014年2月春节回潮州故乡的时候,举办一个TED形式的分享会:“潮之州,大海在其南。”在《古文观止》里面,关于潮州的文学名篇有三篇,学士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用这一句开篇,谈及了自唐以来,潮州文化之盛。然而近百年来,潮汕地区在中国文化和经济版图上的地位每况愈下。人们很难想起关于潮汕的什么。李嘉诚?人们更多把他和香港联系在一起;潮州菜?在中国各地它是一个名贵菜系的代名词,不像川菜那么深入人心;潮汕旅游?潮汕的旅游还是一个价值洼地,风物不逊于近邻厦门,却难以像厦门一样被打造成一个小资圣地?现在,厦深高铁终于贯通,潮汕北通上海,西达广州和深圳,然而,像众多硬件发展已经充分的小城市一样,文化和灵魂仍然亟待建设。

在这种现状之下,李梓新做中国第一场方言“TED”,是故乡和游子的重新连接。他邀请了在各行各业中有着精彩故事的潮州“三明治”,回到自己的故乡潮州,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比如邢立达,他是青年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1982年生于广东潮州,高中时期便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恐龙网站。他出版过一批古生物科普书籍,并多次在CCTV各频道为公众介绍古生物知识。还有吕汉钊,2003年毕业于潮州金山中学,现为大型电视专题片《潮州印象》音乐制作人,2013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X》深圳赛区评委,参与2013及2014两届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制作,现坚持在潮州本土做流行音乐。这些潮州出来的老乡一听李梓新的创意,都表示大力赞同支持。

这是第一次在“五线城市”举行的社会创新分享会,六位来自同一故乡的青年讲者,用方言讲外面的世界,讲游子的事迹和见闻,为故乡带去不一样的文化气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李梓新把它命名为“听潮”。

这场用方言讲述的“TED”,李梓新拍摄视频,打上字幕,放上视频网站让这样的分享给全世界都看到。他相信这样的尝试,这样的分享不仅仅属于潮汕,而属于每一个疏离了家乡的游子,属于每一个在当下社会不清楚自己可以为故乡做些什么的年轻人,在新的平台上把故乡独特的精神延展到全世界。

如果条件允许,李梓新希望发动更多的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做家乡的一场TED,湖南、贵州、内蒙古……他相信每一场都有独立的价值。“在急剧发展的中国社会,回到自己的精神原点,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我相信对驱除自身的迷茫会有极大帮助。而如果在这同时,你的分享能够帮助到家乡的年轻人拓宽思路,带领他们来到新世界,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重新认识故乡

倡议者:“爱故乡”公益计划/参与者:瞿克忠等(甘肃陇南)

2010年,瞿克忠考上大连理工大学,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故乡。在他的眼中,家乡王坪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好地方,它是一个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山根村的七十多户的小村落。童年的美好记忆中,森林覆盖着小山村,出门随时可以看到山羊、野猪、果子狸、野鹿等稀有动物从草丛中悠闲地走过。老鹰肆无忌惮地在村庄的上空盘旋,不时俯冲下来,叼走一只小鸡。小山区流淌着两条溪流,水流不大但河水清澈,山间清泉处处可见,清凉可口。这方水土也滋养了无数的山珍,依季节的不同,依次有羊奶子、野樱桃、覆盆子、核桃等丰富童年的舌尖和肚皮。

但这几年回乡,瞿克忠发现故乡的味道渐渐在改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繁荣向上,农村却处于空心化,逐渐走向衰落和消亡的边缘。今天的中国,有多少村庄的传统文化习俗已消亡殆尽,丧失了灵魂的村庄沦落为社会的孤儿,王坪也不免如此。近几年来,父辈北上内蒙古、西进新疆,年轻人南下广东、东至江浙……村庄空巢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由此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衰败。

在农忙季节,田间找不出青壮年。节日的气氛已不再浓厚,就连春节都显得冷清凄凉。以前,虽然经济上相对落后,但相当团结、有感情,大家有什么事情,无论是丧事还是喜事,大家总是积极自发地互相帮助,整个村庄相当和谐。现在,人们对周围的事情变得漠不关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频频再现,甚至为惠民而修的一条能通大车的道路,也只是引来了更多的砍伐者。没有了大树的遮蔽,童年时代那些平常可见的野生动物都逐渐迁徙或灭绝。例如老鹰,由于人们的大量猎杀,几乎见不到它们的影子了。

对于这些变化,瞿克忠很担忧。2012年年末,他在网上看到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和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了“爱故乡,发现故乡之美”(以下简称“爱故乡”)公益活动,眼前不由一亮。想参与“爱故乡”的活动并不难,每个人需要做的只是一些“小事”:可以保护一座老房子免于拆迁的命运,或是保护一棵古树免于被砍伐,或者动员起哪怕一次垃圾清理活动,也可以写一个家乡手工艺人的故事,甚至为自己的村庄写一部村志……“爱故乡”只是希望大家通过记录故乡的容颜、生活和人物,发现故乡之美,反思当下社会。

如何恢复家乡之美?那就从重新认识故乡开始,这些行动正是瞿克忠想做,并且可以做到的。他找到同村一批一同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大家对这一倡议都非常感兴趣,经过一天的讨论,他们决定从自己做起,成立王坪爱乡会。

除了继续募集那些志存高远、心系故乡的学生、自由职业者等青年人作为“王坪爱乡会”的后继成员,2013年寒假的两个月时间里,瞿克忠等四位王坪的大学生组成王坪之子“萤火虫”团队,回到家乡后做了很多事情。他们跋山涉水,重新考察王坪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写下报告,拍下照片;他们走村串户,寻找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述以前流传的一些神话故事、民间谚语、古老村谣。根据这些资料,他们整理出来一份5万多字的乡土文化百科全书《王坪文化》,堪称王坪的“村志”。

只是了解王坪的历史和现状还不够,“王坪爱乡会”趁2014年春节在故乡停留的时间,在家乡深入开展更多的乡土文化活动。他们操办了“王坪趣味运动会”、“魅力王坪”迎春晚会、第一次垃圾清理运动和第一届“王坪象棋大赛”。在运动会上,一位大叔满带笑容恳切地说:“四五十年了,我还是小时候这样玩过的,没想到整整耍了一天。”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瞿克忠看到了村民的笑容、团结……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王坪人在一起笑了。村里人开心地说,王坪已经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尽己之力,保护即将荒芜的故园,让乡韵悠扬。瞿克忠说,爱故乡,他们将会做更多,重新发现故乡之美,让故乡不再是陌生人。

“爱故乡”计划以“故乡情怀”唤起人们心中的爱为出发点,是一项由乡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开展的公益行动。关爱成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倡导推行本土经验,保存、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以多样化的方式和渠道不断探索爱故乡的道路与方法,培养乡村和社区建设的多种人才,让故乡的面貌更加美好。

跟随指南

组委会全国联络处

地址:北京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电话:010-62460686传真:010-62628373

联络人:史淑俏13520597369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新浪微博:@爱故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