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史记·本纪(精粹)
6331700000006

第6章 五帝本纪第一(4)

【译文】

舜进入山林的时候,即使遇到暴风雷雨也不迷失方向,尧才知道舜是一个可以把整个天下托付的人。尧年纪大了,让舜来代行天子之职,并到全国各地去巡察。舜受到推举掌管政事二十年了,然后尧才让他代行政事,代行政事八年后尧就去世了。三年丧礼结束后,舜让位给丹朱,可是世人却都来归附舜。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从尧的时候就得到任用,只是他们没有明确的分工。于是舜就到文祖庙,召集四方诸侯进行商讨,开放四方之门,以明白通晓各地的情况,命十二州牧讨论称帝应具备的功德,认为只要推行德政,使民众远离邪佞的人,就会使蛮夷服从。舜对四岳诸侯说:“谁能将尧帝的事业发扬光大,就授给官职以辅佐我的政事。”众人都说:“伯禹为司空,可以光大帝尧的功业。”舜说:“嗯,好!禹,你就去治理水土,一定要努力办好啊。”禹跪地叩头拜谢,想谦让给后稷、契和皋陶。舜说:“好了,你去上任吧。”舜说:“弃,百姓正在挨饿,你去负责农事,组织他们播种谷物粮食。”舜说:“契,百姓之间不和睦,五常伦理不顺适,你担任司徒,去谨慎恭敬地施行五常伦理的教导,做好五常伦理的教导,在于宽厚。”舜说:“皋陶,外族侵扰中原,外寇作恶于外,内贼作恶于内,你去担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的轻重,要在郊野、市、朝内三个不同的地方执行。五种流放也要有一定的尺度,流放要确定三等远近不同的处所。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说:“谁来管理我的各种工匠?”众人都说倕可以。于是让倕做共工,统领工匠事宜。舜说:“谁能替我掌管山上水泽中的草木鸟兽呢?”众人说益可以。于是就任命益担任虞官。益跪拜叩头,推让给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很合适。”于是就让朱虎、熊罴这两个人做益的助手。舜说:“唉!四方的诸侯,谁能替我掌管天、地、人三事之礼呢?”众人都说伯夷可以。舜说:“伯夷,就任命你掌管祭祀的礼官吧,早晚都要虔诚恭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伯夷推让给夔、龙。舜说:“可以。就任命夔龙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而不暴虐,简易而不傲慢;诗用来表现人的情志,歌用来咏唱诗中的意义,五声要根据歌咏的需要,音律要配合自然美妙的音乐,使八种乐器的声音能够协调一致,不相互错乱侵扰,这样一来,神、人之间就会达到欢悦和谐。”夔说:“啊!我敲击石磬,百兽都会跟着挑起舞来。”舜说:“龙,我厌恶谗害忌恨和伪善的人,为了他们不扰乱我的臣民,任命你为纳言的官,早晚传达我的政令。务必要诚实。”舜说:“唉!你们二十二人,要谨守职责,顺应时势辅佐我完成上天交给我们的天下大事。”舜每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经过三次考察来决定官员的升迁,如此一来,远处近处的各项事业都逐渐兴旺起来。舜又分解了三苗部族。

【原文】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1]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倕主工师,百工致功[2];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3];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4]。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庾、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5]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注释】

[1]厥:其,他的,他们的。[2]致功:意思是做出成绩。[3]辟违:违背,违抗。辟,同“避”。[4]荒服:古“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亦泛指边远地区。[5]凤皇:即凤凰。

【译文】

被任命的这二十二人都成就了他们的功业。皋陶主管刑狱,执法公平,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伯夷主持礼仪,上下都能够谦让;倕担任工官,各种工匠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做虞官,山川林泽都得到了开发;弃担任农官,各种谷物都顺应天时长得非常茂盛;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姓都亲近和睦;龙负责接待宾客,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内的民众没有谁违抗。其中只有禹的功劳最大,他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划定了九州地界,使各地都按照相应的职分来进贡,没有失掉他们应有的规范。方圆五千里的国土,都受到安抚,一直到最远的边荒地区。南边安抚到交阯、北发,西边安抚到戎、析枝、渠庾、氐、羌,北方安抚到山戎、发、息慎,东边安抚到长、鸟夷,四海之内,都称颂帝尧的功绩。于是禹创作了《九招》的乐曲来歌颂帝尧的功绩,还招来了各方奇珍异物,连凤凰也飞来起舞。天下的清明政德都是从虞舜时代开始的。

【原文】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1]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2]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3]。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4],示不敢专也。

【注释】

[1]夔夔(kuíkuí):和顺恭敬的样子。[2]豫:通“预”,事先。[3]奉先祀:继承祖先的祭祀。[4]弗臣:不以为臣,不把他们当臣下看待。

【译文】

舜二十岁的时以孝顺闻名,三十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时代行天子的政事,五十八岁时尧去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上帝位。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察时,死于苍梧的郊野。葬在长江南部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舜登上帝位后,用车子载着天子的旌旗,去朝拜父亲瞽叟,态度和悦恭敬,遵循为子之孝道。封弟弟象在有鼻做诸侯。舜的儿子商均没有才能,于是舜就先将禹推荐给了上天。十七年后舜逝世了。三年的丧礼结束后,禹也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就像舜将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一样。诸侯都归附了他,后来禹就登上了帝位。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都有自己的封地,来供奉他们的祖先。他们仍然穿戴家族的服饰,用自己家族的礼乐,以客人的身份朝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臣下对待,以表示不敢专有天下。

【原文】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1]。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2],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3],荐绅[4]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5]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6]乃时时见于他说[7]。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8],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注释】

[1]明德:光明的德行。[2]别氏:另分出氏。上古“氏”与“姓”不同,姓为族号,氏本为姓的分支,由于各分支散居各地,子孙繁衍,各分支的“氏”就成了新的族号。战国以后姓氏合一,通称为姓。[3]雅驯:文辞优美,典雅不俗。[4]荐绅(jiàn shēn):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亦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荐,通“搢”。[5]顾弟:不过,只是。[6]轶:散失,这里指逸事,即当时所见《尚书》没有记载的事。[7]他说:指其他著作,《萦隐》以为即《五帝德》《帝系姓》等。[8]论次:论定次第,评议编次。

【译文】

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不同的是他们立了不同的国号,以彰明各自的光明德行。所以黄帝的号为有熊,帝颛顼的号为高阳,帝喾的号为高辛,帝尧的号为陶唐,帝舜的号为有虞,帝禹的号为夏后,又另有姓氏,姓姒。契是商的始祖,姓子。弃是周的祖先,姓姬。

太史公说:多数学者都称述五帝,但五帝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然而《尚书》只记载了尧以来的史料,而其他各家叙说黄帝时,文字粗疏不规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的《五帝德》和《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我曾经西到崆峒,北过涿鹿,东至海滨,南渡江淮,所到之处的长老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知道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本来有些不同,但还是以不背离古文经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其中阐发《五帝德》《帝系姓》的内容是很明显的,只不过人们没有进一步考究,其实它们的记述都不虚妄。《尚书》的缺失遗漏由来已久,但散佚的记载却常常可以在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加思考,用心领会了它们的意思,那就肯定很难跟那些学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明白了。我对所收集的材料加以论定编次,选择其中那些言辞特别雅正的,因而编著成这篇本纪,并将其作为全书的首篇。

【评析】

《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

关于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至西汉应该是很多的,但由于它荒诞离奇,与真正的人类历史相差很大,所以当时的圣贤很少讲。而作者司马迁在写作时,也只是平平带过,而将笔力集中到尧、舜二帝身上。

尧、舜是儒家所倾心歌颂的最伟大、最高尚的远古帝王,他们大公无私,只讲为民除害,为社会造福,而从不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在他们无法称说的浩大无边的功德中,最让人敬佩的就是“禅让”。一个人能真正做到禅让,将权力让给为人民谋福利的贤能之人,要具有敏锐的目光、无私的胸襟和度量。司马迁对其进行歌颂,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也是通过对比,对当时黑暗社会进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