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智囊(精粹)
6332600000006

第6章 上智部总序(4)

【译文】

宋真宗时,李沆担任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这时因西北边疆战事不断,有时到很晚才吃饭。王旦感叹地对李沆说:“我们什么时候能使天下太平,悠闲无事地活着呢?”李沆说:“多少有些忧虑、劳苦,可使人引为警戒。如果哪天四方太平,朝廷也未必安然无事,有句话说‘外宁必有内忧’。就好像人有了病,常常发病,就会担心从而去治疗。我死了以后,你必担任宰相,朝廷很快会与戎狄和亲。一旦边疆无事,君主恐怕就会有奢侈之心。”王旦对此话不以为然。后来,李沆又把各地灾民水旱、盗贼和一些世俗不孝恶逆之事上奏皇上,皇上因为此事大变脸色,非常不高兴。王旦认为这些零碎小事不值得烦扰皇上,而且丞相每次上奏一些不好的事,都有违皇上心意。李沆说:“如今皇上年轻,应当让他知道各地的艰难情况,常心怀忧虑、恐惧。如果不这样的话,皇上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即使不留意声色狗马,那么,也能搞大兴土木、兴兵打仗、立庙祈祷等事。我年纪大了,来不及看见这些,这可是你以后所忧虑的事啊!”李沆去世后,宋真宗因契丹讲和、西夏纳贡称臣,便封禅泰山,在汾水立祠祭神,大肆营建宫殿,搜讨前代已废止的典籍,没有空闲的日子。王旦亲眼见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所作所为,想去劝谏他们,想不到自己也和他们同流。他想辞官,可皇上对他又很宽厚,他这才知道李沆很有先见之明,深有感触地说:“李文靖(李沆)先生真是圣人啊!”

【梦龙评】

《左传》: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曰:“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厉公不听,战楚胜之。归益骄,任嬖臣胥童,诛戮三郤,遂见弑于匠丽。文靖语本此。

【评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了眼前的美好,却不顾以后的结果会怎样。原因在于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的生活好了,太平无事了,就会生出许多不好的想法,做一些求近利、图一时之快的事情,忽视了事情发展的规律,最终会面对因无远虑、无远见而带来的后“果”。

姚崇流涕免祸

【原文】

姚崇[1]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2]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3]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

【注释】

[1]姚崇:武后时任凤阁侍郎,字元之,陕州峡石人,他曾三次为相。[2]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曾出任宰相,封汉阳郡王。[3]天后:指被迫下野的武则天。

【译文】

唐中宗时,姚崇担任灵武道大总管。当时张柬之等人谋划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适逢姚崇从屯驻处回京,于是就参与了秘密商议,后来因功被封为梁县侯。武则天被迫迁到上阳宫后,中宗率领百官去问候武后的日常生活起居,参与密谋的五个人都相互庆祝,只有姚崇痛哭流涕。张柬之等人说:“现在难道是你痛哭的时候吗?恐怕你的大祸就会从此开始了。”姚崇说:“和你们一起讨伐叛逆,不值得称功,可侍奉旧主久了,一旦背叛旧主就不免有些伤心,这也是身为人臣应有的节义啊!我若以此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后来,五王遇害,而唯独姚崇幸免。

【梦龙评】

武后迁,五公相庆,崇独流涕。董卓诛,百姓歌舞,邕独惊叹。事同而祸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惊叹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时免祸之权术。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何也。吁,崇真智矣哉!

【评析】

事情相同而遭遇的福祸却相反。只因为一个是君,一个是臣;一个为公,一个为私的缘故。为此叹息的人是平日里感恩的真心表现,而流泪的人只是为了免除一时的祸害而使的权术。

高明驳履亩坐税

【原文】

黄河南徙,民耕于地,有收。议者欲履亩坐税。高御史明[1]不可,曰:“河徙无常,税额不改,平陆忽复巨浸,常税犹按旧籍,民何以堪?”遂报罢。

【注释】

[1]高御史明:高明,字上达,明景泰间进士,授御史,以敢言著称。

【译文】

明朝时,黄河河道向南迁移,老百姓在旧河道上耕种,有了收成。有人提议官府应丈量一下土地,好按田亩收税。御史高明认为不行,他说:“黄河迁徙没有规律,税收的数目又没有改变,假如平地忽然又被河水淹没,日常税赋还是依据登记的田亩数量征收,老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于是这个提议就撤消了。

【梦龙评】

每见沿江之邑,以摊江田赔粮致困,盖沙涨成田,有司喜以升科见功,而不知异日减科之难也。川中之盐井亦然。陈于陛《意见》云:“有井方有课,因旧井塌坏,而上司不肯除其课,百姓受累之极,即新井亦不敢开。宜立为法:凡废井,课悉与除之,新井许其开凿,开成日免课,三年后方征收,则民困可苏而利亦兴矣。若山课多,一时不能尽蠲,宜查出另为一籍,有恩典先及之,或缓征,或对支,徐查新涨田,即渐补扣。数年之后,其庶几乎?”

查洪武二十八年,户部节奉太祖圣旨:“山东、河南民人,除已入额田地照旧征外,新开荒的田地,不问多少,永远不要起科,有气力的尽他种。”按:此可为各边屯田之法。

【评析】

黄河迁徙没有规律,税收的数目也不可以轻易改变,如果河道再次迁徙,百姓就会无法承受。所以,任何制度的改革,都不能只通过一方面来评论,而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作出长远有效的决定。

刘晏高价造船

【原文】

刘晏于扬子置场造船,艘给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请损之。晏曰:“不然。论大计者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完矣。若遽与之屑屑较计,安能久行乎?异日必有减之者,减半以下犹可也,过此则不能远矣!”后五十年,有司果减其半。及咸通中,有司计费而给之,无复羡余,船益脆薄易坏,漕运遂废。

【译文】

唐代宗时,刘晏在扬州设置了造船厂,每艘船拨钱一千缗。有人说造船所花的费用实际不到这个数的一半,便请求减少所拨经费。刘晏说:“不可以。干大事的人不可以吝惜一点小费用,凡事一定要从长远考虑。现在才刚开始设置造船厂,管事的人又很多,应先使他们私人的花费不会窘迫,这样所造给公家的船才会坚固完好。如若现在就和他们斤斤计较,又怎能长期办下去呢?他日必有人减少拨款,如果所减不超过一半还可支撑,超过一半,那么造船就不会长久。”五十年后,有关部门果然将费用减少了一半。到了咸通年间,有关部门依实际费用拨款,不再有盈余,于是造出来的船更加轻薄易损,漕运事业从此也就渐渐废弃了。

【评析】

世人说:做大事不可吝惜小费。刘晏实行高价造船,是为了让工匠齐心协力,认真做工,“民忘其劳”,船只质量坚固,既没有工匠急急忙忙奔命般的返工劳苦,又没有因返工再浪费钱财,保证了船只正常使用,延长使用年限,社会效益也会更好。如果没完没了地锱铢必较,不留有余地,无论是工匠还是管理人员,断然不会饿着肚子为官家出力做苦工,管理者蛮横地指挥,工匠们鲁莽草率地应付,必然要生出种种弊端,偷工减料,移花接木,把事情凑合着交差了,还动不动以省钱为名去邀功。只顾着小利不作长远打算,层层苟且塞责,质量残次,工程仓促建成又马上毁坏重建,劳民伤财,欲节省而更靡费!

公孙仪不受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既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其谁给之?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译文】

战国时期,公孙仪任鲁国宰相,他很喜欢吃鱼,于是全国的人都抢着买鱼送他,公孙仪却不接受。他的弟弟劝谏他说:“你喜欢吃鱼,却又不接受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什么呢?”公孙仪回答说:“正是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一旦接受了别人送的鱼,一定会因为受惠而感恩,对他人低声下气,这将做出违法的事情;违犯了法律,我就会被免去相位;免去相位,即使我喜欢吃鱼,还有谁会送给我呢?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就不会被免去相位,虽然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但却能长久地自己买鱼吃。这说明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评析】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公孙仪自己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给他的鱼,因为他明白,收了人家的鱼,则可能有“下人之色”,很多事情就不能按照法律原则来做,其结果定是罢官免职,那时候即使想吃鱼也没有了。另外,此时人们给你送鱼,是有求于你,一旦你败落了,就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了。可惜很多人只见眼前的小利,却不顾严重的后果。

下岩院主僧弃碗

【原文】

巴东下岩院主僧,得一青磁[1]碗,携归,折花供佛前,明日花满其中。更置少米,经宿,米亦满;钱及金银皆然。自是院中富盛。院主年老,一日过江简田[2],怀中取碗掷于中流。弟子惊愕,师曰:“吾死,汝辈宁能谨饬自守乎?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注释】

[1]磁:通“瓷”。[2]简田:查视寺院所属的田地。

【译文】

巴东县下岩院的住持,得到一个青瓷碗,带回寺中,他摘了些花插在碗中,供奉在佛像前,第二天碗中便开满鲜花。他又换了一点米放在碗中,过了一夜,米也成了满满一碗,再改放钱及金银也都一样。自此以后,寺院越来越富裕。住持日渐年老,有一天,他过江去查视寺院的田地,到江中时从怀中取出青瓷碗扔入河中。弟子们都惊愕不已,住持说:“我死后,你们还能这样谨慎自守吗?把碗丢弃,是不想让你们增加罪过啊!”

【梦龙评】

沈万三家有聚宝盆,类此。高皇取试之,无验,仍还沈。后筑京城,复取此盆镇南门下,因名聚宝门云。

【评析】

下岩院住持是明智的,青瓷碗虽好,但它容易让人产生贪欲,腐蚀人的灵魂,所以古人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顺利的时候,不要忘记后面潜藏的危机;在成功的时候,要警惕困难和挫折;在做计划时,要留有充分的余地。只有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你才能从容面对出现的任何困难和危机,才能时刻有着清醒的头脑。

阿豺以折箭示理

【原文】

吐谷浑阿豺疾,有子二十人,召母弟[1]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同心,然后社稷可固!”

【注释】

[1]弟:同母之弟。别于庶弟。

【译文】

吐谷浑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当他重病时,一天,他召来同母所生的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一下子就把箭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拿十九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折不断。阿豺说:“你们都明白了吗?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箭在一起就很难折断,只有你们同心协力,国家才能稳固。”

【梦龙评】

周大封同姓,枝叶扶疏,相依至久。六朝猜忌,庇焉寻斧,覆亡相继。不谓北狄中乃有如此晓人!

【评析】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道理虽然简单,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很难做好。

通简卷三

【原文】

世本无事,庸人自扰。唯通则简,冰消日皎。集《通简》。

【译文】

世上本来没什么烦恼的事情,只是一些庸人自己扰乱自己。为人只有通达事理,处世才能简要可行,就像太阳出来冰消雪化一样。因此集《通简》卷。

曹参治国

【原文】

曹参被召,将行,属其后相:“以齐狱市为寄。”后相曰:“治无大此者乎?”参曰:“狱市所以并容也,今扰之,奸人何所容乎?”参既入相,一遵何约束,唯日夜饮醇酒,无所事事。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惠帝怪参不治事,嘱其子中大夫窋私以意叩之。窋以休沐归,谏参。参怒,笞之二百。帝让参曰:“与窋何治乎?乃者吾使谏君耳。”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又曰:“视臣能孰与萧何?”帝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是也。高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君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