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容斋随笔(精粹)
6332800000009

第9章 容斋随笔(7)

【译文】

战国时期的权术谋略之人,四处游说,都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完全不顾及正义道理和是非曲直的存在。张仪欺骗蒙蔽楚怀王,使得楚国和齐国断交,并且把秦国的商於之地(今陕西、河南一带)献给了楚王。陈轸进谏说:“张仪一定会背叛大王,因此不但不能得到秦国的商於之地,齐国、秦国还会联合。这样的话就会使我们在北边与齐国断绝了来往,在西面秦国可能就会成为我国的隐患。”这些话可谓是善意的谏言。然而他又说:“我们不如暗地里跟齐国联合,表面上跟他们断绝关系,再使人跟随张仪,如果秦国真的打算把商於之地给我们,那时候再与齐国断绝来往也不迟啊。”此时的陈轸并没有认真考虑是否真正可以与齐国断绝交往,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得到秦国的土地罢了。等到秦国背弃盟约,楚王想攻打秦国时,陈轸又劝谏说:“我们不如此时献给秦国一座名都,然后与秦国一起联合起来去攻打齐国,齐国战败之后,我国赠送给秦国的那部分土地,就可以从齐国那里补偿回来了。”这条计策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不合道义啊!况且秦国把齐国的灭亡之名强加给了楚国,楚国却打算把名都贿赂给秦国;齐国本来与楚国是同盟,楚国却无缘无故和齐国断绝往来。楚国本应该因为他的过错向齐国割让土地作为赔礼,然后用卑微的语言向齐国承认错误,再请求齐国的支援。然而却想要与秦国联盟一起攻打齐国,陈轸的劝说实在是太过于疏忽大意了。相比来说,鲁仲连、虞卿才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不是陈轸这样的人所能赶得上的。

【评析】

陈轸是战国时的一位纵横家,原来投靠在秦惠王门下,受到重用。后来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宰相,陈轸和张仪不和,就投奔了楚国。但是楚王没有重用他,于是陈轸又回到秦国。然而陈轸的名声却不太好,因为他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唐扬州之盛

【原文】

唐世盐铁转运使[1]在扬州,尽斡[2]利权,判官[3]多至数十人,商贾[4]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5]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注释】

[1]盐铁转运使:官名,负责盐铁管理与运输。[2]斡(guǎn):通“管”,主管,掌管。[3]判官:唐宋地方长官的僚属,佐理政事。[4]商贾:商人。商,流动经营的商人。贾,坐地经营的商人。[5]荡:扫荡变成。

【译文】

唐朝时期,盐铁转运使居住在扬州,他们全面掌管着那里的财政大权,判官多达几十人,商人来来往往如穿梭。所以这才有了谚语“扬一益二”,说的就是天下最繁华昌盛的地方,扬州排名第一,而四川益州仅次于它。对于扬州的盛况,杜牧有“春风十里珠帘”的诗句,张祜的诗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的诗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的诗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从这些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扬州当时繁盛的景象了。自从毕师铎、孙儒发生战乱,扬州就被扫荡成废墟了。杨行密曾经重建扬州,扬州又渐渐变成了强大的藩镇,但之后不久又在周显德年间被烧毁了。我朝继承太平已一百七十年,还赶不上唐朝的十分之一,如今真是让人感到心酸啊!

【评析】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西汉时,扬州的经济就很发达。汉景帝时吴王刘濞造反,靠的就是扬州自主产盐铸币的权力。隋朝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发,扬州居南北要冲之地,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北方大规模遭到破坏,北人大批南下来到扬州,带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甚至超过了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然而唐末黄巢起义,战乱波及扬州。后周显德年间,扬州又成为战场,百年繁华毁于一旦。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战争的危害,就在于对文明的毁灭,这才是让人痛惜的。宋代以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侵,经济中心实际上已经转移到太湖流域,所以扬州的经济难以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不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杭州,应该不亚于隋唐时的扬州。到了清代,扬州在盐商的带动下,再次成为明星城市。所谓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都是不可转移的历史规律。

爰盎小人

【原文】

爰盎真小人,每事皆借公言而报私怨,初非尽忠一意为君上者也。尝为吕禄舍人,故[1]怨周勃。文帝礼下[2]勃,何豫盎事[3],乃有“非社稷臣”之语,谓勃不能争吕氏之事,适会[4]成功耳。致文帝有轻勃心,既免使就国,遂有廷尉之难。尝谒[5]丞相申屠嘉,嘉弗为礼,则之丞相舍折困之[6]。为赵谈所害,故沮止[7]其参乘。素不好晁错,故因吴反事请诛之。盖盎本安陵群盗,宜其忮[8]心忍戾如此,死于刺客,非不幸也[9]。

【注释】

[1]故:因此,以其故。[2]礼下:以礼相待。[3]何豫盎事:关袁盎什么事情?[4]适会:恰巧碰上。[5]谒:进谒,求见。[6]舍:住所。折困,折辱为难。[7]沮止:通“阻止”。[8]忮:嫉妒,狠。[9]非不幸也:并非是不幸的事情。

【译文】

爰盎是个真正的小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假借办理公事而实是报私人恩怨,他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尽心尽力地为皇上办事。他曾经担任过吕禄的舍人,后来吕禄被杀,因此一直怨恨周勃。汉文帝礼待周勃,这又与爰盎有什么关系呢?可是爰盎居然诋毁周勃“不是国家的忠臣”,并认为周勃不能为吕氏的事劝诤,只是正好碰上诛诸吕成功罢了。这导致汉文帝有了轻视周勃的思想,周勃被罢免官职回到封国之后,又不幸遭受刑狱之难。爰盎曾经去拜见丞相申屠嘉,但是并没有得到申屠嘉的礼待,于是爰盎就到丞相住处去为难他。爰盎被赵谈加害过,于是他便阻止赵谈陪皇上乘车。爰盎一直以来都不喜欢晁错,因此他趁着吴王造反这一件事请求皇帝杀了晁错。爰盎家原本是安陵地区的一伙盗匪,难怪他心术不正,残忍到这种程度。最后他死在了刺客的手里,这并非是不幸的事情啊。

【评析】

爰盎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司马迁也说他“爱好名声夸耀才能,终于因为追求名声而招致祸患”。小人是儒家定义君子的“反义词”,其特点是喜欢造谣生事、挑拨离间、拍马奉承、落井下石、仗势欺人、阳奉阴违。孔子说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玉蕊杜鹃

【原文】

物以希见为珍,不必异种也。长安唐昌观玉蕊,乃今瑒[1]花,又名米囊,黄鲁直易为山矾者。润州[2]鹤林寺杜鹃,乃今映山红,又名红踯躅[3]者。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殆[4]与榛莽相似。而唐昌所产,至于神女下游,折花而去,以践玉峰之期,鹤林之花;至以为外国僧钵盂中所移,上玄命三女下司之已逾百年,终归阆苑[5]。是不特土俗[6]罕见,虽神仙亦不识也。王建宫词云:“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昭阳乞药栽。敕赐一窠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其重如此,盖宫禁[7]中亦鲜云。

【注释】

[1]瑒(chàng):古代祭祀用的一种圭,也叫瑒圭。[2]润州:今江苏镇江。[3]踯躅(zhízhú):杜鹃花的别名。[4]殆:几乎的意思。[5]阆(làng)苑: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6]土俗:民间,当地。[7]宫禁:皇宫。

【译文】

事物因为罕见而变得珍贵,不一定非是奇异的品种。长安唐昌观中的玉蕊花,也就是如今的瑒花,又叫作米囊,黄鲁直改称它为山矾花。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寺中的杜鹃花,也就是如今的映山红,又叫作红踯躅。这两种花在江东一带满山遍野,几乎跟野草灌木一样茂盛。而唐昌观中所种的玉蕊花,据说曾有神女下凡游玩赏花,临走之前将花全部折走,用来赴玉峰仙境的约会;鹤林寺的杜鹃花,据说是从外国僧人的钵盂中移来的,上天命令三位仙女下凡管理它,已经超过一百年了,最终要回到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两种花不仅在民间很少见到,即使是神仙也不认识。王建的宫词说道:“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昭阳乞药栽。敕赐一窠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建是多么的重视这种花,可见这种花在皇宫之中也很少见到。

【评析】

作者开篇直陈:“物以希见为珍,不必异种也。”就是俗话说的“物以稀为贵”。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也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决定的,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物”的“贵”有一定的“度”,因为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升高,利益增大,生产经营者必然增多,“稀”的状况就会改变,因而价格就会下降。只有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使得商品的供给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需求,才会一直“贵”下去。

将帅贪功

【原文】

以功名为心,贪[1]军旅之寄,此自将帅习气,虽古为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廉颇既老,饭斗米,肉十斤,被[2]甲上马,以示可用,致困郭开之口,终不得召。汉武帝大击匈奴,李广数自请行,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卒有东道失军之罪。宣帝时,先零羌反,赵充国[3]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曰:“亡踰于老臣者矣。”即驰至金城,图上方略[4],虽全师制胜,而祸及其子卬。光武时,五溪蛮夷畔,马援请行,帝愍[5]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盼,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6]哉!是翁也!”遂用为将,果有壶头之厄。李靖为相,以足疾就第,会吐谷浑寇边,即往见房乔曰:“吾虽老,尚堪一行。”既平其国,而有高甑生诬罔之事,几于不免。太宗将伐辽,召入谓曰:“高丽未服,公亦有意乎?”对曰:“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7]矣。”帝悯其老,不许。郭子仪年八十余,犹为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不求退身,竟为德宗册罢。此诸公皆人杰也,犹不免此,况其下者乎!

【注释】

[1]贪:热心于。[2]被:(pī),古同“披”,覆盖,穿上。[3]赵充国: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西汉著名将领。[4]图上方略:立刻画出地图与想出破敌战略。图,动词,画图。[5]愍(mǐn):同“悯”。怜悯,体恤。[6]矍铄: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7]瘳:病愈,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