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尚书(全集)
6333100000007

第7章 虞书(5)

这件事有些蹊跷。其一,苗民之君已成邪恶的象征,上天已经为他定了罪,禹的讨伐属于代天而罚。但是,义正辞严的“天罚”,却是征而不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僵持不下,只好收兵。这就说明,奉上天讨伐、奉舜帝讨伐的正当性依据是有疑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收兵就是对“天降之罪”“代天而罚”的否定。其二,通过武力不能征服苗民,在自家门前跳上70天“文舞”就让苗民心悦诚服,似乎让人难以置信。因为,要说施文德之教,这本来就是舜的“拿手好戏”。舜之为君,本来就是以德正身,以德治国。换言之,注重文德之教,乃是舜的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任何时候都没有间断过。

对于这一点,苗民想必是清楚的,但苗民并没有因此而归顺。苗民为什么长期抗命、军事征伐也不服,待人家编排“文舞”之后就服了呢?如果苗民在此时此刻的归顺确有其事,那么,在施文德之教与跳文教之舞以外,一定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只是这些原因,我们不甚清楚而已。

总结《大禹谟》记载的三件事,可以发现,舜、禹交替时期的朝政,很可能是“三驾马车”的状态:舜是资深的政治领袖,禹是候补的政治领袖,但皋陶、伯益家族同样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记录这些言行的人,有可能就是皋陶、伯益势力集团中的人。否则,《大禹谟》中的人物,就不会如此安排了。

当然,作出这样的推断,是假定《大禹谟》与《尧典》《舜典》一样,都出自虞舜时代的史官。如果它真是后人伪造的,虽然上文的主要结论依然可以成立,但就不能说记录这些言行的人,就是皋陶、伯益势力集团中的人了。

皋陶谟第四

【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1]。”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2],庶明励翼[3],迩可远在兹。”禹拜昌言[4]曰:“俞。”皋陶曰:“都,在知人[5],在安[6]民。”禹曰:“吁,咸若时[7],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8],能官[9]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10]?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11]?”

【注释】

[1]皋(gāo)陶(yáo):也作“皐陶”、“皋繇”或“皐繇”,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允:真,诚信。迪:遵行,履行,遵循。明:高明,英明。弼:辅佐的意思。谐:和谐。[2]惇叙:惇:敦厚。叙:顺从。惇叙:使敦厚顺从。[3]庶:众人,百姓。励:劝勉或使努力,尽力。翼:辅佐,帮助。[4]昌言:美言,赞赏的话。[5]知:了解。人:与“民”相对,这里指官吏,就是诸侯或部落的首领。[6]安:安抚治理。[7]咸:全部,完全。时:用作代词,是,这样。[8]哲:明智、聪慧的人。[9]官:任用官吏,使用官吏。[10]驩(huān)兜:又作欢兜或驩头,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三苗族的首领,因为与共工、鲧一起作乱,而被舜流放至崇山。孔:甚、很。[11]壬:奸侫的人,巧言善媚的人。

【译文】

传说皋陶和禹在舜帝面前讨论治理天下的事情。皋陶说:“帝要是真正能够遵行其美德,那么,计谋就会高明,辅佐帝的大臣们也就都和谐了。”禹说:“好啊!到底该怎样做呢?”皋陶说:“啊!应当慎重地提升自身修养,凡事都要有长远考虑。要宽厚地对待九族的亲属,这样民众就会勤奋地起来辅佐你。事情要由近及远,先从自身做起。”禹听了之后,连忙拜谢皋陶的明达之言,称赞说:“讲得真是太好了!”皋陶说:“哦!重要的在于知人善任,在于把臣民治理好。”禹说:“哎呀!完全做到这样,连帝尧都感到不容易啊!知人善任,那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恰当任用官吏。要想把臣民治理好,便要给他们以恩惠,这样臣民当然会把恩惠记在心里。既然聪明而有恩德,还怕什么驩兜?何必迁徙流放苗民?又何必害怕那些花言巧语、献媚取宠的坏人呢?”

【原文】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1]。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2]。”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3],柔而立[4],愿而恭[5],乱而敬[6],扰而毅[7],直而温[8],简而廉[9],刚而塞[10],强而义[11]。彰厥有常吉哉[12]。”“日宣[13]三德,夙夜浚明有家[14]。日严祗敬六德[15],亮采有邦[16]。翕受敷施[17],九德咸事[18],俊乂[19]在官。”“百僚师师[20],百工惟时[21]。抚于五辰[22],庶绩其凝[23]。”

【注释】

[1]亦:当读为“迹”,检验。下文“亦言”之亦,同。行:品行。九德:九种美好的表现或德行。[2]乃:这样,就。载:句首语气助词。采采:采:事。采采:动宾结构,从事其事,就是说将要试用他。[3]宽:宽大。栗:严肃恭谨,小心谨慎。[4]柔:指性情温和。立:自立,指有自己的主见。[5]愿:忠厚、老实。恭:庄重严肃。[6]乱:治,这里指才干或能力,特指有治国才干。敬:敬谨,不傲慢。[7]扰:原意为烦扰,但在这里应理解为和顺,指能听取他人意见。毅:刚毅,果断。[8]直:正直,耿直。温:温和。[9]简:直率而不拘小节。[10]刚:刚正。塞:充实。[11]强:坚强,勇敢。义:心地善良,合符道义。[12]彰:明,表现。常吉:祥善,指九德。常:经常,常常。[13]宣:显示,表现,体现。[14]夙:早上。浚明:恭敬努力。家:这里指卿大夫的封地。[15]严:通俨,矜持、庄重恭谨的样子。祗:崇敬、恭敬。[16]亮:辅佐,辅助。采:事务。邦:诸侯的封地,在古代又称之为国。[17]翕(xī):聚合,约束。敷施:普遍推广。[18]咸:都,全部。事:动词,从事,任职,管理事务。[19]俊乂:马融说:“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在这里指特别有才能的杰出的人才。[20]百僚:指众大夫,百官。师师:互相学习和仿效。第一个“师”,活用为动词,效法。[21]百工:百官。惟:思。时:善。[22]抚:顺从,遵从。五辰:北辰。北辰有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北辰居天之中,所以此处用来借喻国君。[23]庶:众多。绩:功绩。凝:成就,建成。

【译文】

皋陶说:“啊!检查人的行为有九种美德,要想说某一个人有美德,就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禹说:“什么叫作九德?”皋陶说:“态度豁达,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谨慎;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虽有才干,但办事仍不傲慢;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而能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意小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能够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这九种德行来,就常常能够把事情办好了!”“每天都能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九种德行中的三德来,并且无论早晚,都能恭敬努力地按照这些道德规范行事,那就可以做卿大夫了;每天都能庄重而恭敬地按九种德行中的六德来约束自己的行动,那就可以协助天子处理政务而为诸侯了。如果天子能够合三德六德而并用之,并以之布施政教,大凡依据九德行事的人都给以一定的职务,有特殊才能的人都给予公卿的官位。”“大夫们都能互相学习,百官也都能思考并善于处理自己分内的事情,大家都能遵从国君的指令来处理政务,这样,许多功业便都可以建成了。”

【原文】

“无教逸欲[1]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2]。无旷庶官[3],天工[4],人其代之。”“天叙有典[5],敕我五典五惇哉[6]。天秩有礼[7],自我五礼有庸哉[8]。同寅协恭和衷哉[9]。”“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10]。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11]。政事懋哉懋哉[12]。”“天聪明[13],自我民聪明。天明畏[14],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15],敬哉有土[16]。”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17]?”禹曰:“俞,乃言厎可绩[18]。”皋陶曰:“予未有知,予思曰赞赞襄哉[19]!”

【注释】

[1]无:不要。教:效仿。逸欲:安逸、贪图享受。欲:安乐。[2]一日二日:每日,天天。万几:好多的事情。几:事务。[3]旷:空,这里指空设其位。庶官:众官。庶:多。[4]天工:《汉书·律历志》写作“天功”,上天指派的事。[5]叙:次序,引申为规定。典:常法。[6]敕:告诫。五典: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五种伦常。五惇:使五伦惇厚。惇:厚。[7]秩:秩序,这里用作动词,规定秩序。礼:尊卑的等级。[8]自:用,遵循。五礼: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种礼节。庸:经常。[9]寅:恭敬。协恭和衷:同心同德,精诚一致。衷:内心。协:和。[10]五服:标志着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五种等级的礼服。五章:表彰这五等人。章:原意为图案、纹样,这里用作动词,是显扬的意思。[11]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五用:施于这五类罪人。用:施行,执行。[12]懋:勉励,鼓励。[13]聪:用耳朵听,指听取意见。[14]明:用眼睛看,指观察问题。明:赏赐、奖励。畏:处罚、惩罚。[15]达:通。上下:上天和人民。[16]有土:拥有土地的君王。[17]惠:语中助词。厎:致,达到。[18]俞:表赞同的语气词。绩:功绩。[19]赞赞:连言赞赞,模仿其语气。襄:帮助,辅佐。

【译文】

“做诸侯的不使自己产生私欲而贪图享受,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要知道一国之内每天都要发生许多事件,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在各种职位中,都不要空设其位,因为所有的官职都是上帝设立的,怎么可以让那些不称其职、无所作为的人来代替上帝行事呢?”“上帝既然安排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常次序,那么便应当顺从天的意旨,使这些关系都惇厚起来!上帝所规定的秩序,有一定的礼法,我们要遵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的五种礼法,要经常去实践!推行了五礼,便会使君臣之间互相尊重、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处理好各种事务。”“上帝为了使有德的人各称其职,便制定了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五种服装制度,以分别表彰他们不同的德行;上帝为了惩罚有罪的人,便制定了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分别用来惩罚五种罪人,这些都应当认真执行啊!为了搞好政务,君臣之间可要互相勉励啊!”“上天都是从民众中间听取意见、观察问题,上天表彰善人,惩罚坏人,也是依据民众的意见进行的。上天和下民的意愿是相通达的,谨慎啊!拥有国土的君主们!”皋陶说:“我的话都是顺从天意,一定可以用来实行的吗?”禹说:“对啊!你的话是可以实行并获得功绩的。”皋陶说:“其实我又知道什么呢?我只是一心想着如何协助国王治理国家啊!”

【评析】

皋陶对参与治理国家的人提出了修身、知人、安民三项要求。这些要求的前提是实行德政,而不是苛政、暴政。修身养性、知人善任、安民从理论上说起来很容易,在实际当中却非常非常不容易。政治家因为公务繁忙,权力斗争激烈,少有时间用于提升修养、提高素质,官场上野心家、阴谋家、奉承献媚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多半戴着厚厚的面具,难以识破。他们抓住人性中喜欢别人奉承的弱点,化妆表演,实则为自己捞取好处。得逞了,就为世人作出了榜样,以行动告诉人们还是做官好。安民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人力物力。

皋陶提出的从政者应具备的九种品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对政治家们最高的要求,是政治家能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倘若全部具备九德难以企及的话,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六德;再不行,还可以退一步,只具备三德,便可以于国于家于民有益了。一德都不具备,只会乱国、扰民,只适合作一介庶民。

具备九德需要足够的修养,而且还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考验。比如,性情温和的人往往没有主见,要他两者皆备,可以让他多去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来锻炼。有才干的人往往自视甚高,恃才傲物,主观自信,这样的人让他多碰几次壁,多摔几次跟头,让他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多复杂、有多少人力所不能及的意外。

所以,培养九德就是一个过程,也许还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这就有个问题:让无德的人或少德的人到重要的领导岗位去摔打锻炼,岂不是误国误家误民?也可以反问:如果不通过摔打锻炼的实际考验,不把骡子和马牵出来溜溜,怎么知道是马还是骡子,有德还是无德?

这是帝舜在位时与大臣讨论政务的一次会议记录。对于这种说法,今天只能当作传说来对待。皋陶为尧舜时代主管刑罚的大臣。篇首记录皋陶与伯禹的讨论,篇名由此而来,“谟”是谋划的意思;接着记录了舜、禹之间的讨论,帝舜朝堂上的乐舞盛况;最后记下了舜与大臣之间歌诗唱和之乐。篇中强调修身、知人、安民、勤政、任贤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它所描绘的升平景象,为后世社会的“文治”提供了一个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