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术与传统(全集)
6497500000007

第7章 王国维思想学行传论(5)

而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陈寅恪还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68)可以看作是对静安先生学术、生平、志业的盖棺之论。今年恰值王国维诞生120周年、逝世70周年,则此小传之写作亦可聊寄笔者对这位中国现代学术开山人物的追思纪念之意。

(载《中国文化》1997年15、16期合刊)

注释:

(1)关于王国维先世之情况,可参阅《王国维遗书》第四册《观堂集林》卷二十三所载之《补家谱忠壮公传》,征引包括《三朝北盟会编》等各种史籍甚详。静安先生且于文末发为论议,写道:“裔孙国维曰,公之勋绩忠烈具于载籍者如此。乃宋史不为公立传,仅于忠义传刘士英下附见公死事。又事颇舛午,故掇诸书所纪事迹汇而书之。当宣、靖之间,斡离不以全胜之师,长驱逼京师,势已无宋矣。然卒媾和以去者,以太原未下,粘罕之军顿于坚城,不能会师城下故也。河东既陷,汴京亦以不守。然则靖康之局所以得支一年者,公延之也。呜呼,处无望之地,用必死之兵,当蚩尤之攻,为墨翟之守,粮尽援绝,父子殉之。公之忠可谓盛矣。书而著之,非徒家门之光,亦欲使后之读史者有所考焉。”《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上海古籍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印行(此下引文仅标注引述内容及页码),1983年版,第13a页。

(2)王国维:《先太学君行状》记载:“年四十,归,遂不复出。惟一游金陵,一沿桐江,观富春山,登钓台,皆不数月而归。归后,日临帖数千字,间于素纸作画,躬养鱼种竹,以为常课。”参见《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第34页。

(3)王国华为《王国维遗书》所作的序言,见《遗书》第一册卷首《序三》。

(4)王国维:《静安文集续编·自序》,《王国维遗书》第五册,第19a页。

(5)参见王国维:《库书楼记》,《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之《观堂集林》卷二十三,第34b—36b页。

(6)《致许同蔺》(1898年9月26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18页。

(7)转引陈鸿祥:《王国维年谱》,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50页。

(8)关于《教育世界》的创办和王国维在此刊发表文章情形,陈鸿祥著《年谱》和《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两书有颇为详尽的考订,读者自可参阅。后书为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9)王国维:《静安文集续编·自序》,《王国维遗书》第五册,第20页。

(10)王国维:《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王国维遗书》第五册,第21页。

(11)王国维:《去毒篇》(鸦片烟之根本治疗法及将来教育上之注意),《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之《静安文集续编》,第44a页。

(12)《人间词》甲乙稿前面之序言,均系静安先生自作,而托名为樊志厚。盖樊氏亦实有其人,据罗振常氏介绍:“樊少泉茂才(炳清)与人间同肄业东文学校,交甚契。顾体羸多病,殆于进取,尝自憾志行薄弱,遂更名志厚,字杭甫,故《序》后所署如此。(其后仍用原名)时,人间在吴门师范(学)校授文学,先期来书,谓词稿将写定,丐樊作序。樊应之,延不属稿。一日,词稿邮至,余与樊君开缄共读,而前已有序。来书云,序末署名欲猜度为何人作,宜署何人名则署之。樊读竟大笑,遂援笔书己名。盖知樊性懒,此序未可以岁月期,遂代为之也。”参见罗批本《人间词甲稿》,转引自陈鸿祥:《王国维年谱》,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87页。

(13)王国维:《苕华词·序二》,《王国维遗书》第五册,第1b页。

(14)王国维:《纪言》,《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之《静安文集续编》,第47页。

(15)王国维:《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所载之“附记”,《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之《静安文集续编》,第18b页。

(16)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王国维遗书》第十五册,第4a页。

(17)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之《观堂别集》卷四,第6b页。

(18)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王国维遗书》第十五册,第1页。

(19)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

(20)罗振玉:《海宁王忠悫公传》,收录罗继祖主编《王国维之死》,台北县祺龄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21)参见狩野直喜回忆王国维文,转引王德毅著《王静安先生年谱》卷上,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7年初版,第77页。

(22)《致缪荃孙》(1913年11月),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页。

(23)《致缪荃孙》(1914年7月17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41页。

(24)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载《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三期,1928年,第102页。

(25)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序》,《王国维遗书》第六册,第1b页。

(26)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之《观堂集林》卷二十三,第26b—27a页。

(27)《致罗振玉》(1917年7月14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7页。

(28)同上。

(29)陈寅恪:《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30)参见王国维代作《学术丛编》首册之编例,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版。

(31)王国维:《传书堂记》,《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之《观堂集林》卷二十三,第33—34页。

(32)赵万里:《王静安先生手校手批书目》之文末“识语”,载《国学论丛》,第一卷第3期,1928年,第179页。

(33)同上。

(34)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载《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三期,1928年,第102页。

(35)参见《观堂集林·序一》,《王国维遗书》第一册,第1b页。

(36)《致罗振玉》(1917年9月13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4页。

(37)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王国维遗书》第二册之《观堂集林》卷十,第2a页。

(38)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载《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三期,1928年,第116—117页。

(39)参见罗振玉编《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初集之前言。

(40)《致狩野直喜》(1920年),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1页。

(41)王国维1922年8月1日致马衡的信里写道:“前者大学屡次相招,皆以事羁未能趋赴。今年又辱以研究科导师见委,自惟浅劣,本不敢应命。惟惧重拂诸公雅意,又私心以为此名誉职也,故敢函允。不谓大学雅意又予以束脩。窃以导师本无常职,弟又在千里之外,丝毫不能有所贡献,无事而食,深所不安。况大学又在仰屋之际,任事诸公尚不能无所空匮,弟以何劳敢贪此赐,故已将脩金托交张君带还,伏祈代缴,并请以鄙意达当事诸公,实为至幸。”参见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3页。

(42)《致沈兼士》(1922年12月8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2—336页。

(43)《致蒋汝藻》(1924年4月6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94页。

(44)《致沈兼士马衡》(1924年),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6页。

(45)同上,第407页。

(46)《致蒋汝藻》(1925年4月13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13页。

(47)王国维:《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1935年北平来薰阁影印王静安先生遗著之一。

(48)徐中舒:《追忆王静安先生》,《文学周报》“王静安先生追悼专号”,1928年第276—300期合刊,第68页。

(49)白夜:《燕南园中访王力》,《随笔》,1980年第10期。

(50)徐中舒:《追忆王静安先生》,《文学周报》“王静安先生追悼专号”,1928年第276—300期合刊,第70页。

(51)姚名达:《哀余断忆》之二,载《国学月报》,1927年第二卷8—10期合刊,第450页。

(52)徐中舒:《追忆王静安先生》,《文学周报》“王静安先生追悼专号”,1928年第276—300期合刊,第70页。

(53)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91页。

(54)《观堂集林·序一》,《王国维遗书》第一册,第1a页。

(55)同上,第1b页。

(56)费行简:《观堂别传》,闵尔昌录《碑传集补》卷五十三,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2967页。

(57)《蒙古史料校注四种》包括:一、《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二、《圣武亲征录校注》;三、《蒙鞑备录笺证》;四、《黑鞑事略笺证》(附《鞑靼考》、《辽金时蒙古考》)。以上可参阅《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

(58)《致罗振玉》(1926年10月31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5页。

(59)王国维:《罗雪堂参事六十寿诗》,《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之《观堂集林》卷二十四,第16b页。

(60)《致罗振玉》(1924年2月5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9页。

(61)《致罗振玉》(1924年6月6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0页。

(62)《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63)罗振玉:《海宁王忠悫公传》,收录罗继祖主编《王国维之死》,台北县祺龄出版社1995年初版,第9页。

(64)陈寅恪:《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1页。

(6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66)同上,第220页。

(67)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68)同上,第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