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
6544300000018

第18章 “达人秀”何以成为文化事件

《中国达人秀》辉煌落幕。这档被誉为“绿色选秀”的娱乐节目,已然成为瞩目的文化事件,引出各种热议。

热议之一,草根明星。美轮美奂的舞台和五光十色的荧屏,似乎从来都是为美男美女、名男名女设置的,这已经铸就了从编导到观众的集体无意识。由于这种集体认知,使得形形色色的“秀”和“赛”,基本不离窠臼,无论如何热闹,万变不离其宗。但是蛰伏的隐患也由此而起:在千人一面的现实环境下,要夺人眼球,要抢收视率,就有人选择突破底线、高调出位。而一旦这种选择达到了吸引眼球的功效,就会引来群而效之。所谓的“三俗”,就是同质竞争的产物。《英国达人秀》恰逢其时地进入视线,给我们一个极具意义的启发:舞台和荧屏,不应专属于美男美女、名男名女,同时也可以属于丑男丑女、凡男凡女。由于后者离我们更近,与我们呼吸与共,他们的成功,必将给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增添无限活力,激发“小人物实现大梦想”。让草根明星在绚丽舞台亮相,这个巨大反差,差不多注定了节目的部分成功。可喜的是,诞生于上海的《中国达人秀》,将“舶来模式”与“本土创意”有机结合,完成了选秀节目的华丽转身。

热议之二,人文情怀。虽然有人质疑是否将《达人秀》整成了《感动中国》,但更多的观众愿意看到节目中的这份感动。才艺固然重要,但才艺的高低,更多应该由专业人士评判,而普通观众的热情投放也要寻找出路。“才艺”与“故事”的较量、平衡、取舍,是《中国达人秀》的一个看点,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如高晓松这样的专业评委,也往往在基于“专业水准”因素的打叉后,又自我否定地高喊“Yes”,让选手晋级。评委们用感叹、用眼泪、用赞誉,匍匐于草根明星的人文情怀下。当断臂钢琴手用脚趾奏出天籁般的音符,当流浪歌手与生死相依的爱犬交相展喉,当孔雀男为了失忆病妻整出奇特发明……所有被拨动的心弦,能够毫无倾斜吗?这是对真善美爱的倾斜,而真正的才艺,正是真善美爱的勃发,孤立地比拼所谓的才艺,并不是达人秀追求的境界。《中国达人秀》用浓郁的人文情怀,一扫“三俗”萎靡之风,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建立了出色的公众口碑。

之所以将《中国达人秀》看成一个文化事件,是因为它的诞生,具有宽广的辐射力:关乎民生娱乐,关乎娱乐道德,关乎主持理念,关乎电视革命,关乎雅俗之争,关乎原创山寨……正因为牵涉到如此多的“关乎”,我们才有深刻解剖的必要。当然,欢呼归欢呼,欢呼过后,不妨予以沉静思考:如何保持品格,扩大优势,凝聚品牌,弥补缺憾;如何让草根明星们在聚光灯熄灭后,淡定地直面人生,美丽情怀往往与平凡人生相得益彰,一旦娱乐过后,斯人已变,“达人秀”引领主流价值观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

一个以草根为主角的节目能够呈现主流娱乐,主流价值,主流观众,主流赞誉——这是《中国达人秀》树立的标杆。愿这次文化实验,成为中国娱乐界、电视界、文艺界、文化界的经典事件。同时也未雨绸缪地提醒:千万别一哄而上地“山寨”,否则会造成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