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开发
6545000000006

第6章 中国海洋信仰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开发(2)

(三)中国海神信仰节庆活动

以海神崇拜为基础,结合海神的相关传说、事迹,以及当地的海洋生产生活情况,在中国各地还形成了各种海神信仰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在传统的海神信仰节庆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海神庙会,以及船舶进出海港的开洋与谢洋。

1.海神庙会

在传统时代,各地的海神庙几乎都有庙会。庙会正日的时间与海神的生日、海神的成神日等有关。一般来说,海神庙会是以海神崇拜为基础,并融合娱乐性与商业性的综合节日。

位于北戴河海滨最东端的金山嘴上就曾有一座海神庙,神庙供奉当地渔民的女儿海仙花。根据传说,海仙花因欠渔霸海和尚租税,被迫为他下海采海参。海仙花偶然间在海底得到一颗夜明珠,从此采海参就很方便了。海和尚发现了夜明珠后,带领恶奴夺珠。海仙花无奈之下将夜明珠吞入腹中成为海神,海和尚及其帮凶则被海浪吞没。后来,当地民众在金山嘴为海仙花建起海神庙。[12]农历四月十八相传为海仙花吞明珠成神的日子,当地民众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后来成为海神庙庙会。该海神庙现已不存,庙会也早已无迹可觅。

旧时淮安下关海神庙供奉妈祖,又称镇海金神庙。该庙在农历四月初十日举行庙会。农历初九是小会,成群善男信女齐集海神庙,焚香礼拜。到了农历初十日,大殿前长竹支成的三脚架上悬起大串鞭炮。为了迎接海神升坛,“马弁”要赤裸上身,腕插铁针,手执钢鞭,在燃烧的鞭炮中来回跳跃。然后,“众班役抬神像出宫,旗锣伞扇前导,金瓜钺斧护卫,青海炉香烟缭绕,并有花担、玉器担、花鼓会、花篮会和香会等随行。神驾于南角楼乘班船南巡。船只首尾衔接,锣鼓喧天,旌旗招展,绮丽耀眼。下午至宝应泰山殿登坛。会众或步行,或乘船,或坐独轮土车,随神驾至泰山殿敬香。第二天,神驾仍乘班船回銮。行会期间,海神庙香火很盛,庙祝备汤圆供香客食用。俗云:‘海神庙的汤圆,现成(盛)’”。[13]

2.开洋节与谢洋节

开洋节(也称开渔节)与谢洋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海神信仰节庆活动。所谓的“开洋”就是开始出洋捕鱼,“谢洋”就是捕鱼期结束,感谢海洋赐予的鱼鲜。这两个节日是以海神崇拜为基础,与海洋生产民俗密切相关的信仰民俗活动。沿海各地的开洋节与谢洋节的具体日期各不相同。此外,受各时期渔业政策的影响,即使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开洋节与谢洋节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开洋节在捕鱼期开始时举行,谢洋节在捕鱼期结束以后举行。比如浙江舟山一带的渔民在旧时一年举行两次开洋节,第一次在农历正月十五,时逢春汛。第二次是立秋以后,时逢冬汛。春、冬两汛开始时,舟山渔民为求吉避凶而举行的渔事节庆是旧时开洋节。而谢洋节一般只有一次,大多选在夏汛结束以后进行,也是休渔期开始的时间。《岱山镇志》有云:“(夏汛)自立夏节起至夏至节止,始终约五十余日……立夏开市,至六月廿三日止,谓之大谢洋。”[14]也就是说,岱山沿海渔民在农历六月廿三举行盛大的谢洋节。

开洋节庆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请神像(或神旗)和祭海。开洋前要将船上供奉的海神像或者海神旗放回海神庙中。开洋节当天,船老大带领船员沐浴更衣,在海神庙中焚香上供,有些地方还要演庙戏。然后将神像或神旗从海神庙里请回船上;祭海的仪式相当宏大,打扮一新的渔船在海湾里一字排开,船旗迎风飘扬,船头供奉猪头、鱼鲞、鸡羊等牺牲,并点燃香烛。然后由最有威望的船老大敲响金锣,并大声吆喝:“开洋啰!”随后,到海神庙请神的队伍便将请来的神旗扛至头船上,并将神旗升上大桅杆的顶梢。同时,渔民们鸣锣放炮。船老大带领船员拜祭船神,并高呼祈求福佑。船队就在震天的声响中扬帆出航,开洋节的典礼就此结束。

中国渔民视海为田,习惯将捕鱼的海域称作“洋田”,出海捕鱼是“开洋”,休海养鱼就要“谢洋”。这是农耕意识在海洋生产中的具体反映。渔民谢洋上岸其实是盛大的娱乐节日。除了祭祀海神、船神之外,还要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有台阁、龙舞、船舞、马灯舞、跳蚤及庙戏。庙戏种类很多,有本地唱腔,也有外请的京剧、越剧、绍剧、木偶戏等。一般来说,谢洋的庙戏要连续上演三天三夜,直至尽兴。[15]《定海县志》载:“民间所立之各庙会,则在各庙中演之,谓之庙戏……渔人报赛之戏,多在各海山演之,谓之谢洋,其时间多在季夏。”[16]谢洋节之后,海鱼要休养,渔民和渔船都要休整,为冬季的鱼汛作准备。所以谢洋节也就成为鱼汛交替的一个标志性节庆。

二、中国海神信仰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典型案例

(一)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

普陀山是观音道场所在地。舟山群岛的观音信仰历史悠久,东晋时观音信仰已得到传播。“县内有普慈禅院,依山瞰海,实东晋韶禅师道场。”[17]“普慈寺,始东晋,时仅一小庵,以观音名。”[18]后来,观音菩萨逐渐成为舟山群岛上信众最广泛的海神,形成“岛岛建寺庙,村村有僧尼,处处念弥陀,户户拜观音”[19]的信仰盛况。舟山民众信仰观音与舟山四面环海,时常面临风险有关。舟山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使得海洋渔业生产成为舟山民众的主要生产方式。渔民出海,在享受大海之惠赐的同时也随时承担着风险。因此民众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超凡的力量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正好符合舟山岛民的殷切期盼,成为舟山岛民信奉的海神。

舟山群岛的观音菩萨受到海内外信众的崇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海岛自然环境与观音菩萨寺院和谐相融,突出了观音信仰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岛上寺院或临海而建或依山而建,使信众可以在海浪声中或海潮景中诵经顶拜。如普陀山面积仅12.5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夜晚,山上任何一个寺庙皆可听到海涛声。日出之时,金光普照,海景与庙宇交相辉映,正所谓“海天佛国”。

此外,普陀山的观音信仰活动也充满了特色。比如,信仰活动充分结合普陀山的自然特点:有规定在祈雨祈晴时,须到靠近海边的潮音洞领香;后又规定须渡海去另一海岛桃花山请圣;雨过之日,再拨舟泛海送圣。[20]又如在信众中形成了三步一拜上佛顶山礼佛的习惯;普陀山法事活动也与自身地理特点密切相关。普陀山作为海岛,常有海上航行者祈求航行平安。据史料载,宋代出使日本、高丽等国使船,在经过普陀山时,必然会登山举行各类佛事,几成为惯例。因此护佑航行平安成为普陀山佛事的一大主要内容。普陀山也常常有渔民造访,沈家门渔民在渔场春汛时大都要到普陀山做佛事,以祈求平安,祈祷高产。因此,普陀山的佛事活动也扩展到渔业生产。

在如此深广的信仰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普陀山在每年的11月举办南海观音文化节,现已成为舟山的三大旅游节庆之一。“自在人生·慈悲情怀”是南海观音文化节一以贯之的主题,弘扬“六和”精神是南海观音文化节鲜明的特色。在文化节期间,一般会有大型晚会、祈福法会、弘法讲经大会、莲花灯会、文化研讨会、四大佛教名山联谊会、佛教文化旅游品展览会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信众与民众参拜、参与。

(二)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

妈祖信仰遍布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各国,凡有妈祖宫庙或奉祀妈祖的宫庙,都有祭祀活动。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妈祖信俗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祭祀时间大致相同,但各地祭祀活动各有不同,妈祖信仰活动主要包括大醮和清醮。大醮是大型庆典,如庙宇落成、开光、千年祭等。1987年的妈祖升天千年祭延续了近一个星期,吸引海峡两岸信众近10万人参加。清醮是常年性的纪念活动,如有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生日、九月初九妈祖升天纪念、妈祖元宵等,还包括各地独特的祭祀活动,如天津腊月廿三的春祭。妈祖元宵是信众敬请妈祖赏元宵的活动,大都在正月望日至月底之间的某一日举行。在妈祖元宵的庆典中,不少宫庙都保留独特的祭礼,比如湄洲祖庙和境内的15个妈祖宫一同巡游庆赏元宵。妈祖生日是农历三月廿三日,俗呼为“妈祖生”或“妈祖诞”。妈祖生日是妈祖信仰活动中最热闹、最隆重的纪念活动。各个宫庙都在这天举行相应的祭祀大典,并进行各种民俗体育、民间舞蹈等表演。妈祖升天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各地宫庙也要举行祭祀大典。妈祖巡游也是清醮活动之一,寓意扫荡妖氛,庇护平安。台湾妈祖绕境最为著名。妈祖分神是到妈祖祖庙请一尊神像,并异地建庙供奉。各分神每隔一段时间要到祖庙请香,即“回娘家”,通常以每年三月廿三妈祖生日时为盛。[21]分神与回娘家是大醮与清醮之外的信仰活动。

湄洲是妈祖的故乡和妈祖庙的祖庙所在地,湄洲的妈祖文化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台湾有1200多家妈祖文化机构与湄洲祖庙建立了联谊关系,妈祖文化已成为联结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于1994年由莆田市人民政府创办,2007年开始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每届妈祖文化节都吸引了大批妈祖信徒和游客参与。2010年初,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升格为国家级节庆活动,由国家旅游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湄洲祖庙祭祀大典是妈祖文化节的重头戏。妈祖祭典与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典、山东省曲阜市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为了将现代妈祖祭仪引向规范,当地政府于1994年参照历史资料和民俗祭仪制定了《湄洲祖庙祭典》。后来又对祭奠乐舞进行艺术加工。妈祖祖庙祭大典在每年妈祖诞生之日(农历三月廿三日)和羽化升天日(农历九月初九),在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上展示的是秋季祭典。祭典仪式由13个部分组成,包括:擂鼓鸣炮;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主祭人、陪祭人就位;迎神上香;奠帛;诵读祝文;跪拜叩首;行初献之礼、奏《和平之乐》;行亚献之礼、奏《海平之乐》;行终献之礼、奏《咸平之乐》;焚祝文、焚帛;三跪九叩;送神、礼成。妈祖祭祀典的乐舞以三献(《海平》《和平》《咸平》)为中心,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五个乐章。同时舞备八佾,由男女舞生各32名组成,分别秉羽和执龠,是古代最高规格之文舞。[22]

妈祖巡游也是妈祖文化节的重要内容。妈祖巡游所用的仪仗器物包括:清道旗、凉伞、凤辇、香亭、銮驾、鼓亭、伙食担、香火担、硝桶、硝角、起马牌、斩怪刀、驱妖牌、龙头牌、龙头杖及“天上圣母”衔牌,“肃静”、“回避”牌,还有铜号、铜镜、雪花槌、大刀、钺及鲤戟、犀角画戟、凤凰牧、牡丹烛屏等铜器。此外,还包括大小灯笼、火铳及其他器物。妈祖出巡时,这些仪仗器物由民众装扮成的侍神、中军、文曹、武判、随人等或肩或抬,按照一定顺序先后排列,成为一场妈祖民俗器物的展览。

在妈祖文化节上除了妈祖祭祀活动之外,还有不少民俗文体表演,如舞龙、舞狮、摆棕轿、耍刀轿、舞凉伞等,表演人员多为民间艺人,参加人数最多可达几十万,场面壮观。

(三)闽台对渡文化节

闽台对渡文化节从2007年起已连续举办了4届。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从2008年开始将它纳入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对渡”指的是石狮与台湾的鹿港之间,竖立在蚶江海防官署遗址上的对渡碑文记载:“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户”与“庭”的描述反映了石狮与鹿港亲密来往如一家的关系。闽台对渡文化节是以蚶江五王府信仰为基础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石狮蚶江五王府奉祀答王爷等五位王爷,王爷船号“金再兴”,被闽台百姓奉为航海保护神。相传,答王爷曾驾“金再兴号”船,在海上引导被大雾笼罩迷失航向的鹿港商船。鹿港船户将其事广为传颂,并从蚶江五王府奉请王爷香火到鹿港奉祀,后又分香彰化、淡水、云林、基隆等地,在台湾产生很大影响。1994年蚶江五王府重建,台胞林为兴先生捐资并撰镌“闽台同根”的匾额。农历五月初五是蚶江五王府诞辰,海峡两岸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蚶江五王府朝拜进香,并举行隆重的护驾开航仪式。闽台对渡文化节就在这一天拉开帷幕。文化节除了庆祝蚶江五王府诞辰的王爷船巡海之外,还有海上泼水、采莲、捉金猪、赛龙舟、攻炮台等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