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宋元卷
6545200000006

第6章 宋元时期道德生活概况(5)

杨家将主帅杨业,原名刘继业,雁门关北汉勇将,号称“无敌”。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宋太宗兵临太原,刘继业拒绝降宋,守城苦战。宋太宗爱其忠勇双全,很想收伏他,于是命刘继元招抚刘继业。后来,刘继业为保全城中百姓,开城受降,迎接宋军入城。宋太宗授他右领军卫大将军,改姓杨氏,名业。不久又任命杨业为防御使。辽乾亨元年(979)九月,辽军分路南犯,虽被宋军击退,但边境形势仍很紧张。宋太宗认为:“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遂任命杨业为代州(今代县)知州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时大将潘美任三交都部署,屯兵防辽。次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巡抚至代州,适遇辽军南犯雁门,杨业率骑兵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向南,与潘美所部合击,大败辽军,杀辽将萧咄李,俘辽将李重海。杨业以功升“领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知代州事,自雁门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这对于契丹形成了极为有力的震慑。后来,皇帝下诏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的民众迁回内地,命令潘美等率兵护卫。当时契丹萧太后与大臣耶律汉宁等人率众十余万又攻陷了寰州。杨业认为辽兵兵力强盛,不能与之战,而是应先护卫三州之民安全撤退。然王侁、文裕坚持与辽决一死战,并讥讽杨业为贪生怕死之辈。杨业见无法说服他们,遂决定亲自带兵攻敌。临行之前对潘美说:“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并且交代王侁、潘美布阵于陈家谷口,如果自己兵败至此,望能救之。然而当杨业不敌辽军,兵败至陈家谷口时,却发现谷口根本没有援军。他只得奋力再战,身上数十处负伤,士兵也伤亡殆尽,杨业遂为契丹擒获。他叹息道:“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拒绝降辽,绝食三日而死。杨业与辽朝“角胜三十余年”,“人号杨无敌”,深为辽朝人民敬畏。辽朝人民在杨业死地建庙祭祀。杨业之死,“天下闻其死,皆为之愤叹”,宋太宗深为痛惜,不仅对杨业进行褒赠,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还录用杨业六子,杨延昭自供奉官升崇仪副使,杨延浦、杨延训由殿直升供奉官,杨延瓌、杨延贵、杨延彬录用为殿直。杨业之子杨延昭在抗辽斗争中屡立战功。真宗咸平二年(999)冬,契丹侵扰宋边界,杨延昭当时在遂城,被围困数日。于是命令将水引至城上,让水冻成冰,城墙十分坚滑,契丹溃败,缴获其铠甲、兵器甚多。之后,契丹南侵,杨延昭又率兵大败契丹,俘获其将领。[48]杨延昭及子杨文广后来都成为抗辽名将。后世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宋真宗时的宰相寇准也力主抗辽。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寇准坚持认为只要真宗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并且说,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住了。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当澶州将士在城楼上看到皇帝的车辇,群情振奋,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49]

北宋时期,正是由于有着这样一批忠勇爱国的将士,才一次次抵御住了辽的侵袭,保住了北部边界的大好河山,也使得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较少受到辽兵的侵扰。但是,由于北宋王朝的妥协以及许多将领的无能,最终宋辽双方在澶州签订合约,史称“澶渊之盟”,宋辽为兄弟国,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每年向辽输纳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边境设置榷场,开展边境贸易。这实际上是以宋的妥协达成了宋辽战争的终止。

3.宗泽、韩世忠及梁红玉等的抗金

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由于朝政腐败和金兵入侵,形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民族矛盾空前上升的时期。面对金兵的不断南侵,宋朝统治阶级内部涌现出了一批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主张领导人民起来坚决抗金的杰出人物。宗泽、韩世忠、岳飞等人即是代表。

宗泽(1060~1128),宋代抗金大臣,字汝霖,浙江义乌人,民族英雄。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北宋元祐六年(1091)应进士试,初任职开封府,后升开封尹,东京留守。在李纲罢相后,成为主持抗金的中心人物。他整顿城防,收编大河南北各种民间武装和散兵游勇,积储粮草,广泛联络河北与河东抗金义军。宋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春,金军兵分三路进攻宋朝,企图夺取开封。宗泽坐镇开封,指挥东京留守司军与各地武装,与金军进行艰难搏战。宋金两军在郑州、滑州等地进行争夺战。滑州作为开封北方的门户,战斗尤其激烈。宗泽前后派遣刘衍、张撝、王宣和赵世兴率部迎战,张(左扌右为)战死,但东京留守司军终于取得胜利。金军攻势受到顿挫,只能在四月退兵。宗泽领导的各路义军乘胜收复失地,接连战败金军,并收复西京河南府。宗泽本是进士出身的文官,他以古稀之年,迅速钻研军事,成为宋代最优秀的统兵文臣。他注重进行伏击战。并以车战抑制金军骑兵的奔冲。宗泽筹划乘胜北伐,但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却不予理睬。“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50]他去世当天,东京人士无不痛哭流涕,千余名太学生慰问哭奠。朱熹叙述当时的情景,宗泽去世,刚入棺,士兵便蜂拥而入,吊祭三日不绝,大厅也摆满了无数祭品,如此深得军心民心!李纲在挽诗中也发出了“梁摧大厦倾,谁与扶穹窿”的哀号。在国难深重的时候,宗泽的死无疑是南宋巨大的损失。

抗金的著名爱国将领还有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南宋朝名将,陕西绥德县砭上村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战功。建炎二年(1128)升为定国军承宣使。1130年,金兀术率领金兵南下掳掠之后,北撤来到镇江附近。韩世忠早已封锁了长江渡口,率领军队严阵以待,在江边与金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梁红玉击鼓指挥阻击金兵,使兀术军无法夺路北归。兀术向世忠求请,世忠说:“还我两宫,复我疆士,则以相全。”兀术无语。后兀术凿渠30里出江口,以小舟纵火而遁,宋军因无风,帆弱而船舰不能行,使金兵北逃过江。韩世忠夫妇以8000士兵把金兀术的10万大军堵截在黄天荡48天之久,使金军折兵数万,活捉了兀术的女婿。黄天荡一役大振军心、民心,是南宋抗金斗争中的壮举。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夫妇双双为国并肩战斗,坚持抗金20年之久,其精神和事迹受到广为传颂。

在国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时,各路民众也积极投身到了抗金斗争之中。在岳家军攻打到河北时,河北的豪杰及百姓纷纷支援岳家军。在河东、河北还有耿京领导的忠义民兵从事抗金活动。与贪生怕死、苟和求安的朝廷相对比,南宋军民英勇抗敌、捍卫主权的爱国情操成为南宋时期道德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然而,无论南宋军民如何英勇抗金,因为有了卖国求荣、苟且偷安的朝廷,山河破碎、国民遭受蹂躏的屈辱状况就难以改变。南宋民众深感悲愤,他们渴望早日收复失地,实现国土统一。陆游作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的就是人们心中的深切悲痛和无尽遗憾。

宋代的爱国主义将士带有一种悲壮或悲剧的气息。他们奋勇抗敌的英勇行为最终总是无法收到良好的结果。虽然边关太平了,但是国家利益却被软弱的朝廷出卖了,每每当宋军在军事上占有优势的时候,朝廷总是采取妥协投降的立场。虽然英勇抗击外敌入侵屡屡取得胜利,但是最终还是难逃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逆臣贼子的算计,不仅胜利成果尽失,而且惨遭屠戮。宋朝的爱国志士在战场上演绎出的是威武雄壮的豪情剧,可是回到朝廷却每每被逆臣贼子陷害,演绎出一曲曲欲哭无泪的悲剧,其中以岳飞抗金最为典型。

二、岳飞抗金与精忠报国之精神

在南宋的抗金战事中,岳飞及其领导的岳家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岳飞在抗金事业中形成的岳飞精神汇入民族精神的洪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岳飞其人与抗金事业

岳飞是宋代杰出的爱国名将和民族英雄,其抗金事迹及其精神对宋元时期道德生活影响至深且远。岳飞(1103~1142),字鹏举,出身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一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尤好兵法、弓弩。北宋末年从军参加征辽战争。南宋初他曾作为河北招抚司的下级将校,随王彦渡过黄河在河北一带抗金。离开王彦后,又投到东京留守宗泽的麾下参加开封保卫战,为宗泽所赏识。宗泽死后,岳飞随军南下,转战于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等地,在抗金战争中迭次立功。建炎四年,金兀术率军自临安府沿运河北撤,岳飞率军伏击北撤之金兵,收复建康府(今江苏南京)。这时的岳飞,已经经历了大小200余战,因英勇善战,声誉日高,很快就升任独当一面的将领。当绍兴二年(1132)他刚30岁的时候,已经成了守卫长江中游的主帅。

岳飞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北伐中原、“还我河山”。他曾书写下流传千古的豪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中表达了岳飞浓厚的爱国情怀,以及“精忠报国”的责任意识。当赵构、秦桧卖国投降、宣告“和议”后,岳飞慷慨陈词:“身居将阃,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今稽首以称藩!”岳飞抗金以欲收复失地、报国仇、雪国耻的决心可见一斑。由于他率领的军队治军严明、勇敢善战,因此被人们称为“岳家军”。岳家军在抗金斗争中取得了卓著战绩。例如,在对金的颍昌战役、郾城战役和临颍县小商桥的战役中,岳家军不仅多次取得了胜利,而且消灭了金军的有生力量。尔后,岳家军乘胜北进,一举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使金军在河东、河北地区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因此面对岳家军,金军总是闻风丧胆,他们深深地感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然而,岳家军取得的胜利成果却未能改变民族遭受蹂躏的命运。在国土就要被收复的时候,担心钦宗回来后自身皇位不保的高宗在担心卖国求荣的恶行暴露的秦桧的怂恿下,一日之内给岳飞接连发出12道金牌,敦促其撤兵回师。就这样,“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公元1141年,宋、金订立讲和盟约,从此南宋取消独立,称臣于金,把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割让给金,每年向金缴纳白银15万两,绢25万匹。而岳飞也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2.岳飞精神及其深远影响

岳飞精神是岳飞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以国家民族整体利益为重而不惜献出一切的“精忠报国”精神,它成为宋元时期道德生活的一面旗帜,激励着人们舍小家为大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从道德生活实践的高度彰显着国家民族大义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