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宋元卷
6545200000007

第7章 宋元时期道德生活概况(6)

岳飞少负气节,其父以“殉国死义”话相勉。康王即位,岳飞以“承信郎”职上书要求恢复中原,被以“越职”罪夺官归。东京(开封)守将杜充将弃城返建康(今南京),岳飞谏:“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岳飞将取襄阳六郡,渡长江时对属下说:“飞不擒贼,不涉此江。”岳飞收复河南失地,皇帝授开府仪同三司,岳飞力辞,与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岳飞体恤士卒,与之同甘共苦。“卒有疾,(岳飞)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岳飞因故得罪宰相张浚离军,皇帝派张宗元为宣抚判官巡察岳飞军队,回复是:“将和士锐,人怀忠孝,皆飞训养所致。”大将张俊曾问岳飞用兵之术,回答是:“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51]面对金军的进犯,岳飞曾刺血发誓,激励部下:“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52]岳飞,公而忘私,“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岳飞“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李宝自湖北归顺,韩世忠欲留用,“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53]

岳飞取得郾城、朱仙镇大捷,两河豪杰闻风响应,汴京指日可下,秦桧命令张俊、杨沂中部撤军,又以岳飞孤军深入、不可久留为借口,一日连发十二金字牌,强迫岳飞撤军。岳飞悲愤泪下,向东再拜,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风波冤狱成,岳飞从容笑对,说:“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大理寺官审讯时,岳飞示背刺“尽忠报国”四字,以表夙志。[54]

岳飞的军队所到之处,对民众利益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据史书所记:杜充降金,诸将多行剽掠,唯独岳飞的军队秋毫无犯。岳飞驻军钟村时,军无见粮,但“将士忍饥,不敢扰民。”岳飞败李成军收复连州,告诫张宪等人:“诛其酋而抚其众,慎勿妄杀,累主上保民之仁。”岳飞驻军江西,江西宣谕刘大中上奏折说:“飞兵有纪律,人恃以安。”岳飞收复虔州,高宗因隆祐太后曾在虔州受到过惊吓,密令岳飞屠城,“飞请诛首恶而赦胁从,不许;请至三四,帝乃曲赦”。虔州民众因此感激岳飞,绘岳飞像以祠之。岳飞平杨幺后,亲赴营寨慰抚降兵,“纵老弱归田,籍少壮为军”。岳飞被迫由朱仙镇班师,民众遮马哭诉:“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亦悲泣,取诏相示说:“吾不得擅留。”特停师五日以帮助民众南徙,“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郡闲田处之”。岳飞统军,“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每调军粮,岳飞“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55]

岳飞志在收复大宋王朝的失地,这也是岳飞毕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这种“还我河山”的精神,实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岳飞数度抗拒高宗下令屠虔州城的旨意,体现了岳飞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心和其身上所蕴含着的为民请命精神。岳飞简朴、自律、恤下、礼让、孝亲,唯“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每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兀术致函秦桧表示:“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56]岳飞的死因,既说明了他敢于为事业献身的人格正义性特点,又成就了其人格的完美性。

南宋学者曹彦约评价岳飞的道德人格:“若夫智略足以料敌,鉴裁足以用人,纪律严而下不忍怨,粮运竭而众不忍叛,身死八十年,闻风者犹且悦之,其惟岳飞乎!古之所谓名将,不过于此。然而南北分合,应有定时,忠邪生死,应有定数,岂权臣一日所能自为之?哀哉!”[57]岳飞的道德人格,不仅受到宋代许多民众的拥护,即便入侵大宋的金政权抑或由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还是由满洲人所建立的清王朝统治者,对岳飞的人格都是尊崇有加。

在宋、金对峙时期,金人对岳飞即“以父呼之”,岳飞的手迹曾被金章宗作为“内府之宝”来收藏。岳飞“驻军钟村,军无见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金所籍兵相谓曰:‘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58]岳飞死,当时洪皓在金国,“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59]由元丞脱脱主修的《宋史》对岳飞的评价是:“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元王朝曾谥号岳飞为“保义”,并在杭州重建岳庙。[60]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一次过杭州时,都要到岳飞庙祭祀,并数度赋诗、文为怀。在《岳武穆论》中,乾隆皇帝指出:“以公之精诚,虽死于桧之手,而天下后世仰望,风烈实与日月争光,独不知高宗者果何心哉!”[61]乾隆帝咏怀《岳武穆祠》诗两首分别为:

其一

阵战曾轻兵法常,绍兴亦委设施方。

操戈不谓兴张俊,纳币终成去李光。

何事书生叩马首,遂教名将饮鱼肠。

至今人恨分尸桧,宰树余杭万古芳。

其二

黄龙直捣气峥嵘,金令不行燕以南。

正可乘机事恢复,谁知虚力费经营。

爱钱切中文官病,怕死曾轻武士生。

万里长城空自坏,至今冢树恨难平。

金、元、清三朝统治者并没有站在狭隘的少数民族立场上仇视岳飞的抗金活动,而是推崇岳飞精忠报国的献身精神。

三、文天祥抗元与《正气歌》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人民惨遭涂炭的紧急关头,总会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名垂千古的人物。在宋元之交的时局动荡和国家危难时刻,出现了一位名垂青史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天祥,其为国为民、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一直受到世人的缅怀和称誉。

1.文天祥抗元壮举

文天祥(1236~1283)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出生在南宋末年。其时赵宋王朝已江河日下,河山残缺,复土无期,朝廷苟延残喘,权臣弄朝,百姓疾苦,蒙古铁骑日益南下侵扰。这些现实强烈地刺激着文天祥“法天地之不息”、力主改革、力挽狂澜、重振国威的夙愿。在其20岁廷试对策中就针对时弊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在开庆元年的《己未上皇帝书》中,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点改革意见:“一曰简文法以立事”;“二曰仿方镇以建守”;“三曰就团结以抽兵”;“四曰破资格以用人”。[62]这四条改革措施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也是确实可行之策略,但最终也没得以实行。举进士时,其《御试策》被理宗赏识,“亲拔为第一”,初现政治才能。在朝为官,敢于直言,屡遭排挤;为官地方,则关心民生疾苦,深得爱戴。文天祥反对奸佞权臣当道。南宋朝廷局势每况愈下与奸臣当道有很大关系,文天祥在上书中直接将董宋臣、丁大全、贾似道之类视为佞臣,要求皇帝杀之,他说:“臣愚以为今日之事急突,不斩董宋臣以谢宗庙神灵,以解中外怨怒,以明陛下悔悟之实,则中书之政必有所挠而不得行,贤者之车必有所忌而不敢至,都人之异议何从而消,敌人之心胆何从而破,将士忠义之气何自激昂,军民感泣之泪何自奋发,祸难之来,未有卒平之日也。”[63]此种对奸臣当道之现象的痛击和胆识是令人钦佩的,这种斗争一直存在于文天祥的拳拳爱国热忱之中,也是其浩然之正气的体现。

德祐元年,忽必烈命伯颜担任最高统帅,率大军20万,水陆并进,打响灭宋的最后一战。时文天祥任江西提刑,接谢太后诏旨,起兵勤王,三天之内聚军万人,共赴国难。其友惑其行为,说:“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他则答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几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可报也。”[64]祥兴元年(1278)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心灵受到震撼,对文天祥的人格操守顿生敬意。文天祥写《过零丁洋》廿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战中惨败后,陆秀夫背着八岁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上曰下丝)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上曰下丝)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终年48岁。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文天祥就义后,人们从他身上搜出《衣带赞》,其中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用自己忠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人格德操赢得了当时和后世诸多忠义之士的高度认同,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壮丽史诗。

2.文天祥《正气歌》彰显的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