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6991300000006

第6章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1)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是指在长期的道德理论探讨和实践中形成的逐步被世人所认同和接受的共同道德规范要求。根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将传统道德规范分为立身道德规范(个人道德)、家庭道德规范(家庭美德)、处世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和治国安邦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四大方面。

第一节立身道德规范

一、听一听,记一记

(一)志存高远,自强不息

志向即理想,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是人行动的动力和目标,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第一要素。古今圣贤无不把立志、励志放在人生之首。具体规范有:

1.人贵立志。

志向或理想,是人们在现实基础上对未来的科学设想。它不同于幻想或空想,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志向或理想,对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殊意识,嵇康说过:“人无志,非人也。”其次人所立之志,会指引其努力的方向,激励人不断进取,会成为人的精神支柱、行动目标、力量源泉。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孟子说: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耿弇说:有志者,事竟成也。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陆九渊说: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朱熹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邓小平说:培养“四有”新人,有理想在首位。

小资料

(1)嵇康:三国曹魏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今安徽濉溪县人。崇尚老庄,推广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他著作有《嵇中散集》等。

(2)耿弇(3-58):东汉初著名军事家。曾任大将军。

(3)李白(701-762):唐代杰出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政治上不得志。他在文学上尤其诗词方面出类拔萃。有《李太白集》传世。

(4)邓小平(1904-1997):他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邓小平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2.志存高远。

人要立志,要树立宏大、长远、高尚、美善之志,不能立渺小、短浅、庸俗、丑恶之志。只有立高远之志,才会有远大目标和精神动力;才会永不气馁,永不言败;才会立不朽之功,造福人类;才能使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孟子说:(尚志)仁义而己矣。而且可以为仁义、志向,不惜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诸葛亮说:夫志当存高远。王夫之说:志不大则所成者小。李颙说:立志须做天下第一等事,为天下第一等人。孙中山说“士贵立志”,且强调,“盖为一人立志者,不过百数十年;为一国人民立志者,可数千年;为世界人民之立志者,可数千年,以到万年”。毛泽东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人类历史上有过不同的社会理想,但最科学最进步最合理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青年学生应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小资料

(1)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相传曾著《左传》。

(2)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徐州琅琊(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东汉末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由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辅佐刘备,帮助刘备父子建功立业。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哲学家。少时家贫借书苦学,读遍经史诸子及释道之书。曾讲学江南,门徒众多,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多次以绝食拒入清廷为官。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4)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逸仙。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提倡以武装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遗著有《孙中山全集》。

(5)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领袖和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为中国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著作极丰,遗著有《毛泽东全集》。

3.励志自强。

人贵立志是指立志的自觉性。志存高远指的是立志的目的性,但立志还要有稳定性、连续性、坚持性,所谓“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理想的实现,还需要踏踏实实去干,甚至付出汗水、鲜血乃至生命。

毛泽东说过,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这个永久奋斗是非常要紧的,如果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还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汉书·枚乘传》载: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这就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成语的由来。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过:人之大患,莫甚无恒。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励志自强、奋斗不息的民族,“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卧薪尝胆”等传说、典故无一不是教导人们应自强不息。《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资料

(1)枚乘(?-公元前140):西汉辞赋家。字叔,江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汉书·艺文志》著录其赋九篇,但最为著名的为《七发》。《七发》在赋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汉代后来的赋大都继承了《七发》的风格,多采用问答体,所以《七发》被认为标志着汉代新体赋正式形成。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等。

(3)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导人之一,史学家,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学识渊博,著作颇丰。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4)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其出自《山海经》。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现比喻人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5)夸父逐日:也作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

(6)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移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派兵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移平,“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此事不可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山移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那两座山。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该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崭新的时代含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

(7)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大禹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从鲧治水的失败经历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十三年,耗费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8)卧薪尝胆:原指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俘虏,返国后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亦尝胆,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二、议一议,辩一辩

1.讲一个对你影响最深的关于立志方面的名人故事。

2.以上这些名人名言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三、做一做,练一练

1.搜集一下有关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名言。

2.简述立志与“立言、立德、立功”的关系。

一、听一听,记一记

(二)勤学好问,尊师重道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人的品德养成、知识增长、能力提高,都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取得,学问即学与问的结晶。因此志道必先志学,并且要发扬“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贵师而重传”、尊师重道不耻下问的态度,这样才会成功。

1.好学求知。

人的知识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和问获得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庸》中说:好学近乎知。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其又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孔子不但高度评价了会学习的人,而且指出了不学习的危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西汉扬雄说:“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南宋王应麟的《三字经》强调:“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不如物。”康有为说过:“同是物也,人能学则贵,异于万物矣;同是人也,能学则异于常人矣;同是学人也,博学则胜于陋学矣。”毛泽东说:学习、学习、再学习;工作、工作、再工作。邓小平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四化”(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干部。江泽民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这些话无不是继承发扬了好学求知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提高自己,锻炼自己,成就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

小资料

(1)康有为(1858-1927):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领袖。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积极组织维新变法运动,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大同书》等。

(2)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撰有《困学纪闻》等多部著作,编纂蒙学教材《三字经》。

(3)《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有“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的说法。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2.苦读善学。

在学习中,好学是前提,勤学是基础,善学是关键,苦学是保证。因为学习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不但要长期坚持,而且还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同时学习也是一件有技巧、有艺术的事,不但要苦学,还要善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