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出品
在我看来,就整个默片时代来说,唯一能够与《摩登时代》相提并论的影片,只有那部《淘金记》了。而它的作者,同样还是卓别林。
——美国电影大师大卫·林奇
导演: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1889-1977
英国
主演: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类型:喜剧
颜色:黑白
要选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也许答案会有很多,但如果要选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喜剧表演艺术家,那么查理·卓别林这个名字将毫无疑问会成为举世公认的唯一选择。
出生于英国、成名于美国的卓别林,确实是这个星球上最著名也最受欢迎的喜剧表演大师,也是从1914年以来的90多年里能够不间断地吸引观众欣赏兴趣的唯一一人。他的一生为电影艺术做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贡献,以至于每每提起他的名字,许多人就会立刻在第一时间里想起那个身穿肥大裤子、脚踏大头皮鞋、头戴破烂礼帽、留着毛刷般胡子的流浪汉形象。早在电影的无声时代里,卓别林就已经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了。他多才多艺,既擅长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于表现微妙的讽刺,不仅精通哑剧、表演、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而且还自己编导、自己主演、自己配乐了他的大部分影片。而这在整个电影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他凭着自己的卓越才华,使他的影片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精美和完整,并成功地走进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达到了每部影片平均拥有3亿观众的绝代佳绩。
对于这位空前绝后的电影大师的评价,显然任何的溢美之词都不嫌华丽。对此,美国电影史学家们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谈论卓别林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当他笑的时候,许多民族和国家都跟着他一起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响起悲伤的哭泣。”前苏联的著名作家库卡尔金也曾由衷地称赞道:“他对人天性的认识,可以跟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相比;他讽刺的尖锐性,则可以跟伏尔泰匹敌。”另外,法国批评界称卓别林为银幕上的莫里哀和博尔舍,一代大师萧伯纳也认为卓别林是电影界的唯一天才。
至于卓别林在1936年推出的这部无声片《摩登时代》,则通过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对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吃人本质作出了最为形象的描绘和最为有力的控诉。
原本对于有声电影持坚决的抵制态度的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最终却由于想在影片中对当时横行世界的***政权提出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强烈抗议,而放弃了他最最擅长的无声电影。于是,便有了被后人称为不朽杰作的那部影片《大独裁者》。1936年问世的影片《摩登时代》,则是这位电影大师的最后一部无声影片。因为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他决定用电影的形象语言来为这些处于苦难中的人们振臂呼喊。尽管此时的电影已进入了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还是坚持认为采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那些无聊且苍白的对话,于是他只是在《摩登时代》中加入了适当的配乐和少许的音响,就创作完成了这部同样堪称大师手笔的经典影片。
影片《摩登时代》中的故事发生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当时正值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不仅大批的工人因此失业,而工厂对于本已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工人们的剥削也更加残酷。故事的主人公查理,就是在一家大工厂的流水线上拼命工作的一个钳工。这个原本生性怯懦的小人物,却在日复一日的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中彻底地变得精神失常了。失常后的他先是大闹工厂,接着又被送进了医院。等到出院后,他已经被工厂无情地解雇,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失业的查理阴差阳错地被当成了罢工首领被抓进了监狱。在监狱的生活本来衣食不愁,可他偏偏又遇上了监狱暴动,并因此被提前释放重获自由。出狱后的查理在一家造船厂找到了工作,可是由于自己出现了纰漏,于是不久之后他又一次被辞退了。已经无路可走的他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流浪女,并从此与其患难与共。尽管接下来的查理曾先后在百货公司做过守夜人,又回钢厂干过几天,还在酒馆里当过侍者兼歌手,可是最后为了搭救流浪女,两个人不得不再次流落街头。可是面对如此的人生境遇,乐观的查理仍然信心十足,并鼓励流浪女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在影片的结局里,查理与流浪女勇敢地相爱了。他们一起开始了浪迹天涯的人生旅程……
永远的卓别林和永远的《摩登时代》
拍摄于1932年的影片《摩登时代》,在1936年才得以与世人见面。它是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最伟大和最著名的影片,也是世界电影经典宝库中的喜剧圣经。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显示,这部影片不仅是有史以来欣赏人数和次数最多的电影,显然也受到了来自不同民族、肤色和国家的最广泛的观众的喜爱,而且至今也再没有任何一部同类影片能够拥有超越本片的价值。
影片《摩登时代》描写了身处在工业时代中的穷困工人的生活状况,他们的处境除了无情的贫困,就只剩下绝望地去承受这种贫困了。至于卓别林饰演的查理在片中以各种形象出现的情景(如组装生产线工人、码头工人、更夫和酒店服务生等等),以及那种哪里有活儿干、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的小人物式的人生悲剧,则完全是对于所谓的“美国梦”为大众提供了无限机会的论调的一种最为贴切的嘲弄与讽刺。
在这部不朽的杰作中,导演卓别林试图通过场景的不断切换(比如查理一会儿做苦工,一会儿又被关进牢房),向当时深受剥削与压迫的工人们暗示着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时期最为残酷无情的一面,同时也揭露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里,一切都体现为一种缺乏理性的疯狂(比如查理竟然因为手里拿着一个施工现场的小红旗,就被警察当成了共产党人士逮捕起来)。那种时不时出现的组装生产线上的劳动场面也带有一定的寓意。那就是在一刻不停的沉重工作中,正常的人也变成了机器人,变成了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一个不断被剥削甚至是自我剥削的零部件。
与此同时,统治阶层的遥控统治也在通过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使这个世界变成了一片人吃人的丛林。对于像查理和流浪女这样的穷苦百姓来说,他们只能为了生存而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地挣扎,并自我麻痹般地拥有一份盲目的乐观。尽管在他们看来,能够拥有一间带白色木板篱笆的小屋、有个勤快的小妇人和干净的窗帘,就算是有了一个温馨的家,但这一切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现实中,却只能作为一个遥远的理想而在梦境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