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诗,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及其民居。
江南,又称江东、江左,指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和钱塘江一带,或可简称为两江一湖地区。这里乃是鱼米之乡,气候宜人,地势旷奥,确实是一个宝地,有“画中游”之美誉。这里的人文历史也相当发达,钟灵毓秀。江南水乡民居,贵在“水”字,好多民居,临河而建,尤其是苏州、绍兴两地更为典型,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之词,正是说的这种景观。
我们取几座江南民居为例来分析。
一是苏州的东北街旧陈宅。这座建筑在苏州算是中等大小的住宅,它的地理位置比较理想:南为大路,西有河道,东为邻舍,北是邻舍间的小路,开后门可以出入。
这座住宅的基本结构其实与北京四合院相仿(都是同一社会系统,就有同样的社会家族型制要求),中轴线布局,分进设置。这个住宅有东西两条中轴线,西轴为正轴,大门进去,一个院子,正对面是轿厅,转弯入内院为第二进,又是一个大厅,然后第三进,有东西披屋和小院,后面是最后进一,所以中轴线上有四进。东边有避弄,每进均有门可入此弄,在这里一可直通后门,二可直通边门。顺便说一下,有些人把这种避弄说成是空间艺术的原因,说是“小中见大”。其实这种避弄做法,当时有两种作用:一是防火,一旦失火,不会殃及左邻右舍;二是逢宾客在厅堂中,家中妇孺出入须避开厅堂走避弄。
这座建筑西侧临河,西南角有桥,真可谓“小桥流水人家”,是典型的水乡形态。但也有的临河民居,还有“水后门”,即屋后临水开一个门,外面有踏级可至河,或洗衣取水,或登舟出入,则更有水乡的生活情趣了。
二是苏州吴县西山东蔡镇的蔡宅。这座建筑虽处于村镇地区,但由于屋主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因此其布局仍是比较规整的,中轴线布局,西侧三进,东侧仅一进,自南到北为下房、书房(花厅)和厨房。中间两个院子,皆有种植,环境宜人。东西两路之间也设有避弄。西路后面两进设楼房,这是前低后高的做法,符合风水之说。
有的苏州民居,宅的规模较大,多设花园,苏州民居凡有条件即造园,这是苏州的人文特点。
三是浙江绍兴市仓桥附近的某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临河民居。主楼二层三间,前有院子(天井),后为“水后门”,有一个似廊的空间,柱间设坐凳栏杆,在此可歇坐观景。有踏级可至河边,在此淘米,洗菜、洗衣等,而一般饮用水不在此取用。绍兴人喜欢吃“天落水”,即通过水落管将屋顶上流下来的雨水注入大缸内,作为饮用水。一般的家庭在天井里有三四日大水缸。如遇久旱未雨,则只好用井水。
这个踏级除了盥洗外,还用来买卖鱼虾、蔬菜、瓜果之类,小船一面划一面叫卖,宅中人闻声下阶购买所需之物。这种方式充满着生活情趣。还有,这里是“后门”,外出用船只,就在此落船。上岸,所以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电影《林家铺子》最后结局是林老板带着女儿从这样的水后门逃走的。这又给江南水乡民居形态增添了许多文学色彩。
四是绍兴市题扇桥附近的一座民宅。宅主是手就艺人,属平民百姓,所以房子自由布局,但从建筑造型来看,却也十分得体。高低错落,无论比例、色彩、质地等,都比较完美。这家的宅舍分前、中、后三间,前面临街,是对外营业兼工作间,中部为生活空间,后面厨房临河。宅中有二层阁楼式的卧室,布局十分紧凑。从外形来看,东侧山墙的底层砌在柱外约一尺处,这样做既可以防止木柱受潮,又可以利用它来存放工具、杂物等。二层部分在木构架之间做立砖白粉山墙,看起来亲切舒展。这使人联想起欧洲有些民居,也是木构外露(如英国的都铎式),但它们的木构形式有许多斜撑,而中国的民居木构形式都是平直构件。
五是鄞县鄞江镇光溪桥边上的临水民居,一排好几家,临河处每家都设敞窗,其外设坐凳栏杆,借河生活,亦可休息、观景。这是典型的水乡人家生活形态的映照。它周围有桥及河埠,交通发达。这些民居往往是前店后河,市井情趣甚浓。
六是山村民居。江浙一带,有山有水,除了上面说的临水民居,也有山村民居。山村民居的特点有二:一是宅居本身,由于地形有高低变化,因此建筑物往往也跟着高低错落,做得甚有情致。二是宅居周围的环境,小路弯弯,背山面阳,层次丰富。这里的人生活在田园牧歌的情趣之中,怡然自得;鸟语花香,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人而息。这是我国古代的理想的生活境界。
浙江民居比较讲究质朴,他们多不喜欢大红大绿的建筑色调和奢华的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多用石、石灰粉刷、木料等本色。木料的外表除了用油漆外,有好多也用桐油罩一层,作为保护,看起来木纹清晰,线条明确,形态秀美。日本的一些木构做法,可能受到浙江诸地的这种民居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