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5400000003

第3章 前言

在对新时期中国戏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曲艺术无论在文学、表演、导演、音乐、舞美等各个综合性因素上都有许多历史性地发展。戏曲艺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分支多,专业性强,要想把各个方面的新发展都纳入到个体的关注视野里,其实是无法做到的。鉴于此,本书选取了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研究探索,通过对新时期戏曲文学发展的关注,进入对新时期中国戏曲的研究。

在中国戏曲的研究工作中,文本是研究的基础,脱离了文本,戏曲研究就脱离了本体的轨道而进入其他领域。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与文本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戏曲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吸纳、融会和变革自身的历史。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再到近代、到新中国戏曲,每个时代它都在进行艺术的选择和深刻的嬗变,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是对说唱的跃进。明清传奇的出现,特别是昆曲的成熟,使戏曲从内容到形式出现了全面提升的局面。近代以来,由于战乱的原因,戏曲发展受到限制,尽管如此,以京剧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将戏曲的表演艺术带进了一个精致的艺术世界。在戏曲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戏曲文学在使得各艺术元素总和在“剧”的前提下,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古代戏曲有多不胜举的文学剧本,其中,虽然不乏“烟花粉黛”和“神仙道化”戏,但是,以关汉卿为首的元杂剧作家群、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明代剧作家们、以李玉为首的清代剧作家群和李同轩、范紫东等人为代表的近代剧作家群,他们以中国文化人的情怀,高举时代的大旗,亲近人民,热爱生活,崇尚真理,以炽热的感情留下了关爱人民、抨击黑暗的“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的优秀作品。这些当之无愧的时代华美之作,艺术地展现了作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军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社会景观。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建立后,戏曲事业经历了“戏改”的洗礼,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审定,经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艺术过程,戏曲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传统剧目改编工作,不仅是对剧目本身的推陈出新,重在对传统戏曲的继承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20世纪50年代,“三并举”剧目政策的实施,为现代戏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个时期出现的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中国戏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发展,找到了源头。新时期的戏曲事业是中国戏曲的继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社会转入到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戏曲。因此,戏曲在创作观念、创作手法、创作内容等方面都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局面,它经历了热潮、低谷、振兴和发展的复杂局面。在研究新时期戏曲创作的时候,将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创作共同作为研究对象,及时捕捉、总结创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戏曲事业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寻求新的发展是该书的目的和愿望。

这本书试图把新时期以来戏曲创作的成就加以系统地论述,在对全国戏曲创作做宏观关注的同时,重点选择了一些在全国或省、市演出中较有影响的作品,以望通过这些作品反映出新时期戏曲创作的成就,探索戏曲创作的发展规律,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

新时期以来,戏曲界出现了许多优秀剧作家,他们的作品闪耀着时代的光彩,激荡着新时期剧作家热情地关注生活、拥抱生活的激情和勇气,他们为这个生气勃勃的时代奉献出了心血和智慧。本书选取了十位在全国有影响的剧作家,对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了观照。风格是成熟剧作家的象征,多样性的创作风格是成熟剧作家群体的象征,也是新时期中国戏曲发展、繁荣的重要表现。戏曲创作的过程,是剧作家用生命的体验、用情感的浇灌孕育而成的,在戏曲创作的实践体认一章中,用剧作家的创作经历,论述了戏曲作品是如何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过程,如何实现对历史和生活的“诗化”过程。在戏曲创作过程中,通过审美理想的视角寻求、审美价值的意趣选择和审美感受的形象摹写,论述了新时期戏曲创作的审美表达。在对新时期戏曲创作的成因进行考论的时候,部分小节采用了通过具体地区的实例论述的方法,这样有利于解剖麻雀,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特别是本书在新时期戏曲创作的历史新开拓一章中,对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少数民族戏曲创作和儿童戏曲创作做了系统的、开拓性的、有重要价值的论述和理论总结,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

新时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新时期的开端时间概念很清楚,到什么时间为止却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但是如何界定这个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百舸争流的时代潮流中,戏曲事业也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以后,戏曲艺术在实践中不断出现一些新气象,十分令人欢欣鼓舞,所以对新时期戏曲的探索仅仅是个开头,将这个题目继续做下去将是十分有意义的。